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我国实体博物馆向数字博物馆的发展,无论在制度形式还是表征策略上,都从不同侧面回应了中国当代社会变迁对特定公共视觉性的需求,并体现了当前公共视觉性建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对实体博物馆的制度性依附,令数字博物馆采用了内在冲突的双重形象表征策略。一方面,数字博物馆大都延续了实体博物馆的专业—知识型表征模式,从而导向了传统的专业-知识型视觉性;另一方面,数字博物馆还采用了一种特殊的体验式形象表征——"萌",又导向了当下的消费型视觉性。这两种彼此对立的表征策略仍是数字博物馆在传统惯性思维下对观众类型的二元化想象的结果。就此而言,要在互联网平台探索公共视觉性建构的新路径,还需从如何发展"个人视觉趣味自觉推动下的形象分享与讨论的视觉交往"模式着手。  相似文献   

2.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已进入历史的新阶段。计划体制下确立的"技术分类—专业分工—行业分系统"的文化管理架构及其依赖于类型技术所提供的专业性边界和行业制度合法性,业已受到来自于高速发展的数字信息技术对文化市场和行政管理系统一体化要求的巨大挑战。数字信息技术的平台效应,能够抹平由类型技术所支撑的传统文化行业之间的专业性差异及边界。借助于数字信息技术平台整合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物博物馆等行业,形成以数字生产、数字传播和数字消费为基础的大文化传媒行业,在此基础上确立国家大文化传媒管理体制,有助于进一步廓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形成新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红利"。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是城市文明发展的见证,是新的城市名片.目前,每个城市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都非常关注文化的力量.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环境的组成部分,对增强一个城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城市参与国际竞争、彰显城市地位的重要文化竞争力.本文论述了新时代多种类型的博物馆形态表现,从文化遗产博物馆、艺术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及博物馆商业空间四个方面探讨了城市博物馆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艺术美学关照城市环境和文化产业发展,最终成为城市文明的新地标,是个性化城市人文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以技术为主要驱动的变革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带来各领域的变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技术走向成熟,数字文化消费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生力量.VR、AR、移动APP、网络直播等新兴的文化传播形式逐渐应用到博物馆的数字化传播当中,使受众得到了耳目一新的参观体验.近年来,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文化传播逐渐成为学界和业界持续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从沉浸式传播视角出发,对数字化博物馆中的文化传播加以分析,并探讨在数字化博物馆虚实交叠的时空环境中,受众身体的"在场"与沉浸心理感知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数字报业意味着新一轮报业竞争的开始。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同时也是一场营销革命。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报刊的产业价值链、盈利模式和营销方式。数字报业应注重数据库营销策略、联合策略、整合策略等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6.
当前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国家战略。这一过程中,在新的媒介技术影响下提升大城市的“数字沟通力”极具学理意义和实践价值。其中连接整合和转换融通两个核心要素对思考“谁来沟通”“沟通什么”和“怎么沟通”等问题具有积极指导意义,也体现出对于媒介技术、社会文化的前瞻思考和现实考量。塑造天津现代化大都市形象,需通过创新观念、顶层架构、话语阐述、技术合力等方面的多维、互动、互融的策略尝试来提升天津大城市的“数字沟通力”,扩大现代化大都市形象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文旅合并政策出台与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博物馆在文化保护传播方面的作用愈发突出。近年来,为加强对大运河文化的发掘保护,运河沿岸城市新建多种主题博物馆,但此类博物馆容易存在展览内容单一,缺乏自身特色等问题,亟待思考解决。本文将从运河文化与博物馆发展等方面展开,提出大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发展建议,促进运河类博物馆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8.
试论儒家思想的对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当前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着缺乏系统的对外文化传播战略、缺乏对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文化帝国主义长期威胁、缺少强大硬实力支撑、网络传播媒体飞速发展等挑战,必须尽快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家思想传播战略,即构建国家文化传播战略体系,优化儒家思想传播内容、创新儒家思想传播体制,培育传播人才、讲究儒家思想传播策略,推进儒家思想传播主体与渠道多元化,提高儒家思想网络传播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部休闲经济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部6省应在基于文化个性价值的文化资本改进基础上,整合休闲产业链竞争力网络,培育休闲经济竞争力。要改善消费行为导向,引导休闲文化个性创新,丰富文化产业结构,选择个性改进策略,用文化价值链整合休闲产业链,培育休闲品牌营销竞争力,促进战略联盟,构建中部休闲经济圈。  相似文献   

10.
促进福建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化遗产、文化人才、戏剧、工艺品、对台和对外文化交流来看、福建是文化资源大省。但由于尚缺乏合力、投入和人才,缺乏整合、创新和活力,福建还不是文化强省。应在抓共识聚合力、抓引导增投入、抓培养善激励、抓传承促创新、抓整合创品牌、抓改革激活力等六个方面下功夫,促进福建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相似文献   

11.
区域一体化具有丰富的空间政治意蕴,可以纳入空间政治学的视域中进行探讨.在我国,推进区域一体化面临着一些空间政治难题,如空间剥夺、空间壁垒和空间失灵等.这些空间政治问题主要是由空间生产机制的缺陷造成的.解决空间政治问题,推进区域一体化,必须寻找一种新的空间再生产机制.  相似文献   

12.
涂尔干(Durkheim.E.)致力于社会整合,也即社会秩序问题,主要是为了解决西方国家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期中遭遇的各种社会失范问题,重新建立社会秩序。涂尔干当年给法国社会开出的"重建社会共同体,实现新的社会整合"的药方,对解决当前中国的社会失范问题,尤其是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寅丽 《社会科学》2006,(9):126-132
阿伦特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视为“他未写出的政治哲学”,她从康德对审美判断的考察中找到了一切实践判断得以可能的条件:趣味、共通感,扩大思考和范例的有效性,从而阐发了判断活动的政治意义。同时,阿伦特对康德判断力概念的接受也暴露出她本人政治思想的形式化、非认识化和审美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味"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本是一种生理感受,后来发展为美学概念.作为美学概念的味论,由一个静态的表达审美心理感受的滋味之"味",发展为动态的审美体验的辨味之"味",然后又回归为诗性言说的创味之"味".其内涵演变与其美学意义相辅相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当下,全新的视频博客Vlog正以强大的个人属性与圈层聚合力成为品味表演的绝佳选择,构成媒介语态下的“品味区隔”。研究基于网络民族志获得22名Vlog青年创作者的深度访谈资料,以布尔迪厄的品味社会学为理论基础,从表演主体、表演途径、表演载体三个维度阐释网生青年通过物品展示与文化资本养成,以“远距离”的生活审美表现形式实现自我搭建的品味表演策略,呈现品味共同体同一性与区分性并存的动态发展路径,探索彰显个人生活风格的Vlog如何影响社交表演与圈层拆合,完成社交网络中的品味区隔。  相似文献   

16.
中日韩三国产业合作是三国打破经济一体化僵局的现实选择。确定三国产业合作的方向需要明晰三国产业结构间关系的性质。全球化时代,中日韩三国产业结构已处于动态的整体性演进中。该整体性演进机制中推动核心和传导机制的变化在深层次表现为三国产业间分工体制的转变,在宏观上表现为三国产业间关系的变化。面对三国产业结构整体性演进的客观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中日韩应积极采取对策,促进三国产业合作,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学经过十年发展,已积累了数量可观的作品,并探索出自身生存模式。当前网络文学存在题材的类型化使阅读体验变成读者按照口味进行的选择;在线写作和阅读对海量文本的需求引起作品内容拼凑、抄袭;产业化运作和快速浏览的阅读〉-j惯是网络作品节奏缓慢的根源等问题。原因在于研究主体身份的困惑,研究对象的模糊、文本到达的困难以及因作者、网站与研究者目的不同所带来的文本选择差异。  相似文献   

18.
王逊 《阴山学刊》2013,(5):70-74
王世懋的《艺圃撷余》一书向有赞誉,但在当下的研究中,因对文献的误解或误用,我们的理解并不符合王氏原意。详考其书,王世懋坚持七子派观点的立场并未改变,但他同时也反对机械地看待格调,并从更高的立场上指示了该如何理解格调,从而对七子派的观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与修正。同时,我们在认识王世懋的身份时,除了观点上的倾向性,更要注意他作为文人所具有的特殊情趣与意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的工笔人物画呈现出转换与过渡的双重性质。这种转换性体现在审美意识疏离了与政治的关系,创作上突破了单一的模式,作品的视点落驻在平凡和普通的事物之中,画家们以真实的情感和质朴的态度面对艺术创作。过渡性体现在审美意识出现多元化的倾向,工笔人物画家开始追求绘画的本体性,与此同时强化了画家本人的自我表现意识。  相似文献   

20.
陈孟云 《学术探索》2012,(10):125-129
汉语配音译制片在20世纪末的中国曾掀起过一股热浪,尤其是以乔臻为代表的为外语片(《魂断蓝桥》、《亡命天涯》、《叶塞尼亚》等)作的汉语配音,通过汉语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使外国电影人物获得灵魂的再塑,最终使这些国外影片成为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经典电影。乔臻以独特的有声语言艺术魅力为外国电影造就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品位,使汉语有声语言与电影艺术形象完美结合,达到圆融无碍、浑然为一、整体和谐的至美之境。本文试图通过揭示乔臻配音艺术语言的创作过程,探讨老一辈艺术家如何在有声语言创造过程中把审美认知和独特的精气神融入电影艺术并实现对外国影片的审美超越,从而获得有声语言魅力的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