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丰富的实事求是思想,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汉唐时期的实事求是思想,宋代的实事求是思想,明清时期的实事求是思想,等等。明清时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或实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实事求是思想发展的重要表现,是中国古代实事求是思想发展的高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实事求是思想具有一贯性、丰富性和朴实性,它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实事求是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决策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过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决策思想的逻辑起点;辨证地分析革命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是毛泽东决策思想的基本方法;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毛泽东决策思想的最终落脚点。研究毛泽东决策思想的哲学轨迹,探寻毛泽东决策思想的真谛,对我党的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因此该课题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龚自珍是中国近代哲学的开端人物 ?清朝前期实学的困境为近代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龚自珍在总结古今文经矛盾及发展基础上 ,以今文经追求独立思考精神为中心 ,创造出以“我———心———私———情”为中心的个体主义价值观 ;又以古文经实测方法为基础发展了实事求是的理性思维模式。个体主义价值观和实测的理性思维模式成为嫁接中西方学说的桥梁。以此为基础 ,中国思想开始步入近代。龚自珍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哲学的开端人物  相似文献   

4.
王冰 《理论界》2005,(6):73-74
从先秦到近代哲学,中国哲学家们无论怎样的唯物或唯心,几乎都探讨了事物运动发展的“变易”问题;都触摸了“天人关系”的范畴,并从亲和自然的东方哲学思维中,找到“天人合一”的答案。这一切,都与先秦哲学的变易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关。先秦诸子为中国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和“贵和尚中”的文化模式奠定了先哲基础。  相似文献   

5.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核心和哲学灵魂,有了这一思想路线,才会有我们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今天。但思想解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的关键是转变思维方式与世界观.这种转变实质上是哲学领域的一次思想解放。因为“苏联模式教科书哲学”至今还在沿用,误导着人们的思想,只有彻底摆脱它的束缚和影响,转变我们的世界观,切实掌握马克思和邓小平思想的真实精神,才能够全面发挥“邓小平理论”的作用,从而走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目前通行的哲学教科书中,对实事求是哲学一是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确;二是对其理论内容作了本体论的错误理解。实事求是哲学是具有丰富思想内容的整体,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的创造,是与人类哲学思维同步而具有当代文化先进性的哲学思想。"实事"是革命和建设的生活实践中的"实际",不是脱离人的自在本体。"是"即在实践中有功效的办法和主意,不是脱离人的规律和真理。对实事求是哲学作充分的研究是构建现代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建荣 《理论界》2007,2(8):31-32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和哲学基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运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革命,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邓小平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建设,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江泽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王德侠 《河北学刊》2002,22(3):143-145
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当代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我们党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先导。今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必将使我们党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在论述与应用实事求是思想时,既坚持规律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又非常注重实事求是的价值性,强调效用、实用。这种实事求是观,决定了他把社会主义既看作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又是一个合乎目的的过程,价值实现的过程。邓小平正是从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转向从社会发展目的的层面上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模式的转换、超越和发展。所以,实事求是是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的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质是“实践的唯物主义”。邓小平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实事求是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联系起来,并提出“解放思想”这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强调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包含着深刻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内涵,集中体现了这一新世纪的根本要求。基于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哲学思考,邓小平又在实践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拓展了实践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以来,学者们采用西方现代学术规范和方法来研究《吕氏春秋》,他们突破了传统学者只重视文本解释研究方式的局限,把《吕氏春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地把握和系统地研究,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果。文章仅对学界关于《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研究做客观述评,所述及的内容有:《吕氏春秋》的主旨、政治思想的内容以及学界对《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前235)与其门人共同完成的一部著作。全书杂陈各大流派的学说思想而又自成体系,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修辞学研究方面。《吕氏春秋》的修辞观以儒、墨、道、法为主,也吸收了先秦其他学术流派的思想。其修辞学思想来源于社会,受到社会的制约,又反作用于社会。  相似文献   

13.
《郑笺》成绩斐然,代表了汉代《诗经》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代注释之作起到了典范的作用,垂范百代。《郑笺》的释词之例、训解方法及其表现出的文学质素对《毛诗传笺通释》都产生了影响,《郑笺》与《毛诗传笺通释》在传统训诂、文学、义理上均有相通之处。《毛诗传笺通释》对《郑笺》全面地继承发展。从汉至清,诗经的注释之学紧密传承,可见中国学术之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4.
胡义成  张燕 《阴山学刊》2001,14(3):39-45
古传<西游记>是全真教龙门派开创者丘处机所撰."五四"后,鲁迅、胡适等新进学者推定吴承恩是唯一作者,完全否定<西游记>与龙门派的关系.从元初关中陇山道教文化区有关史料分析,<西>直接祖本<西(平话)>,系丘祖高徒史志经弟子作.应将其与吴并列为<西>之作者.  相似文献   

15.
徐建芳 《兰州学刊》2010,(12):13-17
《周易》"时"观认为:人生处世只有与时偕行才能前途光明,若失时而动就会招致凶险。当不遇时应潜隐退避、养精蓄锐、静以待时,同时要善于利用困厄时期成就盛德大业;对于大才德之人来说,越是艰险之时,越是成就非常大功之时。这些观念对自小就开始研读《周易》的苏轼的处困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是他始终保持乐观旷达态度的主要心理调节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刘锋焘 《文史哲》2006,(5):82-87
李煜后期的词作“感慨遂深”,与前期词作的绮靡香艳绝不类同,在词史上第一次“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但这一开创性的贡献直到苏轼的出现才真正得到了自觉的继承。从李煜突变性的开创,到宋初诸人有意无意地渐变,再到苏轼明确地自觉,“士大夫之词”在各种内因外因的作用下完成了它演进确立的过程。而李煜和苏轼,则是千年词史上两个重要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在史学巨著<史记>中熔铸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本文对<史记>反映这一内容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段进行了重点论述,这四种表现手段与<史记>所表达的激荡淋漓的生命情绪和宏阔豪迈的生命体验互为融合,使<史记>的生命主题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后,我国思想界各派学说竟起,以胡适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一场"问题与主义"的争论。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叙述和评价一直受到某种既定认识的误导,以至混淆了这场论争的性质。通过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胡适固有的民主和自由思想以及胡适与李大钊的关系可知,这场争论实质上是新文化运动中发生在学术界的一场充满自由平等氛围的争论,胡适"问题与主义"的矛头不是指向马克思主义,而是指向当时中国学界不够科学的各种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下移促进了"士"阶层的形成,而"养士用士"是先秦时期私立大学形成的渊源。稷下学宫是齐国在战国时期由"养士用士"而发展起来的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是兼具官、私两种性质的学术研究型大学。稷下学宫具有服务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职能;其组织结构类似于现代大学的组织结构;并具有政府投资办校、学者办学的分权组织结构模式。稷下学宫也是一所具有现代大学理念雏形的综合型大学。因此,中国古代私立大学在形成和起步阶段,就已奠定了类似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汉代研究《诗经》的鲁、韩、齐、毛四家都曾提出过“四始”说,但它们的内涵不尽相同。其中《毛诗》“四始”说强调了《诗经》风、雅、颂的讽谕美刺功效,而《齐诗》“四始”说则出自纬学,《诗纬》以“阴阳五行”之说解释《诗经》中《大明》等四篇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也有“四始”说,其来源于《毛诗》,并影响了《文心雕龙》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