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经常可以在汉学研究的书籍或论文中看到对白诗朗(John H.Berthrong)《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All under Heayen,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4)一书的简短评论或引用,幸运的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将本书作为“文明对话”丛书之一加以出版,我们终于得以窥见白诗朗关于儒耶对话的思想全貌。  相似文献   

2.
“哲合忍耶”是自乾隆年间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苏菲团体,后逐渐发展成为门宦组织.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对于西北穆斯林社会有重要影响,对之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国内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清朝官方平回方略、纪略中有关哲合忍耶记述的整理;学者对哲合忍耶反清起义的研究;对哲合忍耶门宦历史和人物事件以及专题和文本的研究;有关哲合忍耶的专题和文本的研究.国外研究表现在三个方面:欧美传教士的调查研究;西方学术机构的研究;日本对哲合忍耶教群的关注.这些研究成果对了解和理解中国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大有裨益,但也有许多争议之处,其症结在于“研究者”田野调查较为稀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城内东方学”的思维倾向,文化表征在整体纵横面上失衡,造成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在“文本认同”上的差别.爬梳已有成果对于拓展哲合忍耶门宦研究,甚至对于深挖西北伊斯兰教苏菲主义教团的“本土化”现象有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3.
我国清代著名书画大师郑板桥,一生最大的乐趣就是以画会友、以茶待客,而在全国诸多珍茗中,最受他钟爱的就是“色如翡翠、香如兰蕊”的松萝茶。讲到板桥先生的松萝茶缘,先得从一位休宁籍的苏州茶商程羽宸说起。据史载:程羽宸祖居徽州休宁城东柿树园,是清康熙年间苏州最大的徽州茶商。他在苏州开设的茶号达三十九处之多,其中茶类最全、规模最大的总铺“珍茗斋”就开在苏州玉泉街口。  相似文献   

4.
颇多人爱怪责别人说:“连鸡蛋也要挑骨头!”也有颇多人爱赞扬别人说:“别人有所错误,能够包涵,是一种美德!”是耶?非耶?这两句话很值得分析。因为,虽然在一般场合这两句话用对了,但是常常在严肃而重大的场合却用错了。现在让我摘引一小段谈及“包涵”和“挑骨头”的文字,然后来点评析。香港一位资深作家说:别人有所错误,能够包涵,固然是美德;并无错误,而一定连鸡蛋也要挑出骨头来,这就变成了促狭,亦决非处世的态度。或者说,这岂不是有失于认真?甚至还可能有人厉声疾呼,强调“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就是失于不肯认真”,…  相似文献   

5.
班孟坚既作《汉书》,千载之下,有狂生讥之日:“《汉书》之为体也,或集史迁之杂说,或窃乃父之遗作,袭刘向之《七略》,因令妹之《天文》。既掩旧德.复鲜新说。是剽掠补缀之作耳,子何敢自居其功耶?”  相似文献   

6.
《论语·侍坐》孔子赞赏曾皙所言,不是“淡泊明志”,而是“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礼乐教化”的治国理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不是记叙文,而是切中时弊(藩镇割据)的,夹叙夹议的议论性散文。陶渊明《桃花源许并记》中”悉如外人”不能译为”都象桃花源以外的人”,而应该在“如”字上寻求相反的注释,把“悉如外人”译作“都不如桃花源以外的人”。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文论领域,儒家“温柔敦厚”诗教是个千年话题。是耶?非耶?古往今来,人们争论颇多。处在世纪末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一影响深远的文论命题,确立它在我国古代文论体系中应有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温柔敦厚”诗教系统的梳理,来诠估其正面价值。一、“温柔敦厚”诗教理论传统溯源最早提出“诗教”这一说法的当是《礼记·经解》篇:孔子曰:“人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  相似文献   

8.
范仲淹究竟到过湖湘没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学家、文学史家的专著、散文选本到大、中学语文教材,在评述或简介范仲淹及其《岳阳楼记》时,对范仲淹是否到过湖湘的问题,都感兴趣,而意见往往各执一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程应一《范仲淹新传入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李涵、刘经华《范仲淹传入即是其例:前者说范仲淹年幼时,随其母亲、后父“经过岳州越洞庭而西”,到过增州安乡县,“岳州给他的印象是极深的”,“除了这一回去过安乡外,此后便没有再到过湖湘”;后者说“范仲俺一生并没有到过洞庭湖”,他能在《岳阳楼记》中把洞庭湖描绘得有声有色、十分逼真,…  相似文献   

9.
《徽州社会科学》2006,(7):56-56
由盛学峰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新黄山古徽州导游词》近日面世,市长李宏鸣为该书题字:“提高导游水平,打造服务品牌。”椐悉,这是迄今我市第一本涵盖古徽州区域并正式出版的导游词。  相似文献   

10.
明末西方天文数学以崇帧改历为契机传入中国。从现象上看,西方数学的传入是由于利玛窦及其追随者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阳玛诺等人奉行“学术传教”而弓I发的。但是进一步的深究:为什么利公等人奉行“学术传教”之策略?为什么明末中国人可以接受“学术传教”之作法,并有徐光启、李之藻清人推波助澜?数学传播在“学术传教”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对这一系列问题之探讨,则是对传入西方天文数学之根本原因的发掘,而这一发掘则涉及到明末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思潮。一、明末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思潮余英时先生在其《中国近代宗教…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印刷术创始年代,众说纷纭,据《后汉书·张俭传》“刊章讨捕”之“刊”,则以为始于汉;据《颜氏家训》“江南书本”之“本”,则以为始于北齐;据费长房《历代三室记》“废像遗经,悉令雕撰”之“雕”,则以为始于隋。然细按之皆非也。就中悉令雕撰之“撰”,经一再转引,竟变为“版”或“造”(见陆深《河汾燕闲录》上、方以智《通雅》三一),前人已加论  相似文献   

12.
茶叶生产在万盛区已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早在五十年代,该区生产的“景星碧绿”就被评为四川省三大名茶之一,并编入中国名茶志,使万盛茶叶开始崭露头角。随后,在全国省、市级茶叶评比会上,万盛的“云雾毛峰”、“清名香”、“滴翠香绿”等都取得了好名次。尤其是湛家茶场生产的“滴翠剑茗”在97年荣获中国茶叶学会“中茶杯”银奖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民族,历史上“百濮”“濮”“僚”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隋唐后他们以“仡僚”“葛僚”“僚”“仡佬”的称谓出现在史书上。现居攀枝花市盐边县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永兴镇八爱村,人口约230人。盐边县的“永兴”古称“喇撒田”,于明朝嘉靖年间建立集镇,是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居住在该镇新民村(古称“巴鄂”,也称“八爱”)的仡佬族,自称耶倮。“送年节”是耶倮沿袭至今的祭祀神灵、祖宗、崇拜自然、庆祝丰收、辞旧迎新、保佑平安、凝集族人的传统盛典,是盐边仡佬人最重要的节日。2011年6月被列入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翻译的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中谈到随笔的特点时曾说:“如果是冬天,便坐到暖炉旁的安乐椅上,倘在夏天,便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谈,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ay。”徐北文先生最近出版的《海岱小品》中的大部分篇章,就属...  相似文献   

15.
论明代公文运作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明代公文运作制度颜广文明代是我国文官制度的成熟时期。明朝人认为:“在官言官,在朝言朝,必假文移而悉达。”①可见,明代统治者已认识到公文运作的顺畅,对于国家政权行政职能的发挥有着一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十分注意公文运作制度的建设,这对清代及近代的公文制度...  相似文献   

16.
儒家经典最初如何走进欧洲社会视野,不仅是百年来中欧哲学交流史研究的关键问题,也对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促进中国传统优秀核心价值观海外译介与传播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从儒学初传的历史背景看,波塞维诺印本所收录的罗明坚拉丁文手稿乃是首次呈现于欧洲社会的译本形态。然而,通过拉丁原文语境的分析可以发现,波塞维诺印本与罗明坚原稿存在重要的译介策略的分歧。罗明坚译稿展示出“儒耶协同”的诠释倾向,而波塞维诺印本则有较明显的“援儒入耶”的译介立场。两种译介策略的差别不仅仅是术语文法层面的分别,更透露出儒学首次进入欧洲视野时西方基督教神学传统的复杂应对心态与诠释方式。然而,无论罗明坚的“儒耶协同”还是波塞维诺的“援儒入耶”,这两种诠释方案均对当前中华经典外译事业具有重要镜鉴价值,即文化传播需要首先考虑异域读者信仰心态并进行处境化语境转型,在此基础上凸显儒家核心价值观并潜移默化地产生信仰共鸣,继而推进中国传统信仰价值在海外的深层次传播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7.
社区组织重建与基层政权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区组织重建与基层政权建设卢汉龙社区:一个政府与社会剥离的概念从80年代中期开始,社区的概念重新在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中被得到运用。译自英文Community的“社区”一词,其原意为“人群共同体”,20年代传入中国时和“社会”一词混用,特指一种以地域特...  相似文献   

18.
明末基督教传入中国后 ,耶稣会士与中国儒家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出发 ,在基督教与儒学之间进行了深入的接触与对话 ,耶、儒之间既有会通 ,也有冲撞 ,体现了异质文化交流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利玛窦儒学观的特点表现为在物质层面上“迎合”儒家文化,同时又在精神层面上不断“会通”儒家文化。他的这种耶儒互动彰显了两种异质文化间的宽容与对话精神。  相似文献   

20.
《管子》“和合”思想辨析吴显庆《中华和合文化研究概述》一文〔1〕谈到,“在先秦的思想家中,管子第一个对‘和合’概念作了表述:‘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他把民众的‘和合’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