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闽南语民间歌谣中的“过番歌”和“讨海歌”地域特点鲜明,内容比重较大,是对闽台地域文化的一种揭示和还原。对闽南语民间歌谣的个案探析旨在阐释其诙谐性格,而主要源自于闽南语民间歌谣的闽南语歌曲,则是对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的地域性格再造。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的传承和变异关系是闽台地域文学血脉交融的产物,传承性变异使得地域文学呈现出历史性、地方性和创造性的特色,充溢活态的、永久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闽南地区歌谣蕴藏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其流传范围包含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同时辐射台湾、东南亚地区,歌谣类别包含泉州歌谣、漳州歌谣、诏安歌谣和安溪歌谣。闽南地区歌谣蕴含丰富的地方文化,它既是真实记录闽南人民跨海奋斗的文化图志,也是展现闽南地区民众生活、鲜活再现闽南地方风俗的文化长廊,它还传递着闽南民间文化知识,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闽南语合唱艺术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歌词朴素、通俗易懂,多采用方言俚语、谚语、俗语、歌谣等,表现了闽南语方言本身所具备的丰富声调与多彩韵律,备受闽台地区民众的喜爱。从语言学、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音乐学等角度就闽南语合唱艺术的发展历程、规律和音乐特色作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台湾日据时期的民间方言歌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日据时期的民间方言歌谣,特别是闽南和客家民歌,具有中国传统民歌的含蓄、达观、凄婉等特质,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台湾南岛语系群族歌谣则在本民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情况下,发挥了传承历史记忆的功用.这些民间歌谣贴近乡土,反映了底层民众的真实声音,它生命力强,不易为统治当局所扭曲变形,为文人作家提供了鲜活丰富的素材和生动活泼的语汇.在此基础上,文人创作的闽南语歌谣以及闽南语流行歌开始在台湾出现.  相似文献   

5.
闽南歌谣是我国民歌海洋中的一枝奇葩,这不仅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独特地域特色,更主要是它与当地人民的方言、文化、风土人情紧密结合。闽南民间歌谣与其赖以生存的特定的方言环境和地域文化之间,特别是闽南方言韵律与民歌乐律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动态联系。其演唱语言的韵律与方言语调中的平仄起伏、韵脚谐舍之美.能让当地人民一听即懂,一唱就能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歌谣的历史长河里,台湾歌谣与闽南歌谣是母河的派衍分支。就台湾歌谣与闽南歌谣亲缘关系看是源远流长的。台湾歌谣从广义说可以包括高山族歌谣,客家歌谣和汉族歌谣,即闽南歌谣。从狭义说台湾歌谣是闽南歌谣的流变。本文试就台湾歌谣的题材和主题,艺术特点,分类、曲调和源流变异进行探索,以期开拓一个更广阔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女作家中,叶梅对土家族女性的观察与书写甚为独特。她将女性性格命运置设于民族文化中,通过吟唱各种歌谣予以诠释。女性与民歌构成人物与民俗书写的二元文化符号,经过创造性编码,以歌谣彰显个性,又以个性丰富歌谣,让人物命运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连,产生别具一格的审美韵味。作家对土家族文化的熟稔、关照与热切传承之心可见一斑,其作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必将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8.
大中华语区闽南语节目传播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中华语区闽南语节目由闽南、台湾、潮汕三个层面的文化作为支撑。闽南语节目在传播上具有两种形态:把闽南节目作为传播闽南文化的载体;只单纯地把闽南语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闽南语节目按传播对象可分为对外、对台、对本地三种。大陆和台湾的闽南语播音主持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大陆力求走艺术化的路,但在相当的时间里没有走好;香港和台湾走的是自然化的路,并形成了相应的程式。  相似文献   

9.
闽南语是跨越地域和国界的汉语方言。探讨明中叶以来欧洲传教士汉语教育之方言取向,描述西方教会闽南-台湾-南洋之"大闽南语区"闽南语研习过程,可以揭示欧洲人汉语辞书编纂始于闽南语辞书的历史事实。欧洲人研习闽南话始于16世纪后期西班牙天主教会,传教士拉达《华语韵编》编于菲律宾,成书时间是1575年,比罗明坚与利马窦完稿于1584-1586年的《葡汉辞典》早约十年。17世纪,西班牙天主教会在菲律宾共编纂十多部班华、华班闽南语词典。19世纪南洋马来语区涌现数十部闽南话荷汉辞典和闽南话汉英辞典等闽南语辞书,直到鸦片战争之后,欧洲传教士才将闽南语辞书的出版地推到中国内地和港台。这是闽南语言文化在南洋地区接触西、荷、英三大欧洲语种的特殊语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泉州民居艺术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泉州是闽南文化核心区域,泉州民居作为闽南文化的载体,在自然地理气候、人文环境和历史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形成了特殊的艺术特征。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研究泉州传统民居的保护,关注民居内生活形态的重塑和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统材料制作工艺的保护,将民居保护纳入到闽南文化保护体系中考察,是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有力补充,也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鲁南民歌独特的地域风格,是依附于鲁南地区多元的文化背景之下的。其中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方言语调等背景因素对鲁南民歌风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鲁南民歌的风格是受上述背景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的,它们是紧密联系、互为制约的多元统一体。  相似文献   

12.
海南话中的闽语特征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言特征词是最具方言特色的词语.将李如龙先生所拟200例闽语特征词置于海南闽语词汇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海南闽语中与源头闽语同源的特征词的比例达80.5%;两个点以上达到同源同指的词的比例为70%;4个点全部同源同指的词的比例也超过了半数(58.5%).这说明海南闽语与福建闽语是一脉相承的,但也有一部分特征词例在海南话的用法上发生了同源近指、同源异指等变化.  相似文献   

13.
闽语的文白异读现象引人注目,已有多位学者从不同的地区方言材料出发著文探讨。论题搜集海口方言的文白异读字229个,从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讨论海口方言的文白异读现象,以期提供更多的闽语文白异读的材料,便于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民间文学、宗教、大众传媒、文字等文化要素对湘南语言的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方和民族独有的文化保持了本民族语言或方言的独立性或持续性。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增进了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易于双语现象、双方言现象的产生以及语言融合与共同语的推广。  相似文献   

15.
方言在网络话语中的使用表达了网络个体彰显自我价值的诉求,承载着网络个体对主流文化的反思与挑战,网络个体通过方言及其承载的地域、阶层文化寻求着自我文化的依托。  相似文献   

16.
羌族诗人董湘琴的<松游小唱>与岷江河谷地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岷江河谷雄奇险峻的山川、秀丽的风物、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赋予<松游小唱>特殊的地域文化意义;同时,<松游小唱>又留存着、丰富着岷江河谷地域文化的特色.研究<松游小唱>,对于岷江河谷地域文化的抢救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四川人在日常交际中主要使用四川方言,而在日常交际中使用恭维语的情形也是极为正常的情形。四川方言恭维语在 具体应用中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四川方言恭维语的地域特色又与巴蜀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四川 方言恭维语与詈骂语的使用是并行不悖的。  相似文献   

18.
将现代吴、闽方言的阳声/入声韵与中古音进行历时比较,分析现代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非入声韵的衍化问题。现代汉语阳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韵的衍化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部分中古阳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阴声韵;其二,部分中古阴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阳声韵;其三,部分中古阴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鼻化韵。现代汉语入声韵与中古非入声韵的衍化主要有两种典型情况:入声舒化和舒声促变。  相似文献   

19.
乡约、习惯法与闽南乡土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在闽南乡土社会发生的若干状况、闽南乡土社会关于乡约“合理词讼”及其适用的民间习惯法的历史记录和历史记忆。可以看出,“闽南乡土社会”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泛指闽南文化覆盖的闽、台等地的闽南语方言区之乡村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