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明对话视野中的中国伊斯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对话”作为 2 1世纪的时代主题 ,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宗教学界、哲学界、文化界的有识之士 ,立足本国本土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以“全球化”的视野 ,来探讨不同文明传统之间能够在相互对话中达到相互理解和共存 ,从而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在文明对话的多元视野中 ,中国伊斯兰文化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应该珍视和梳理这一宝贵的文明传统遗产。  相似文献   

2.
丁俊 《西北民族研究》2013,(1):162-169,190
伊斯兰中间主义是当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日益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思潮,它秉承伊斯兰文明中正宽容的文化传统,致力于弘扬伊斯兰教的和平理念,反对各种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主张不同文明的对话,谋求人类社会的和合共生与世界的持久和平。中间主义的诸多主张与中国倡导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并行不悖,其中正和平、宽容和谐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穆斯林抵御和防范各种极端思想,秉承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恪守和平中正之道,参与构建宗教和顺、民族团结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平 《回族研究》2012,(3):33-37
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要求文化的"多元融通"。中国儒、佛、道文化都有"和合共生"及相似理念,而中国的伊斯兰教对这一思想亦有贡献。中华民族要为世界和平提供思想资源,可以借鉴明末清初"以儒诠经""以儒释伊"的做法———作为"客位文化"与中国的"主位文化"相适应,进而相互包容、吸收。"文明的交流""文明的融通"是必然的、可能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同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漫长的过程。当下有一种新的倾向值得注意:在"唱响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国家认同"的同时,需要警惕"加快民族融合""淡化民族认同""促进宗教消亡"的极左思潮的反弹,防止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再度边缘化趋势。今天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不应忽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作用,包括正确地发掘和运用少数民族及其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4.
当今国际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几乎都与民族、宗教问题相关联。宗教问题涉入民族问题当中并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一种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将对社会稳定、国际关系发挥长期的影响作用,各国应该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强宗教文化的交流,促进宗教间的平等对话,使宗教发挥其社会功能的良性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存在神学”问题是东西方文明,尤其是宗教学和宗教对话问题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大问题。有位宗教学家说过,没有各宗教之间的和平,便没有各民族之间的和平。没有各宗教之间的对话,便没有各宗教之间的和平。没有对各宗教之基础的研究,便没有各宗教之间的对话。为使人们对伊斯兰的“存在神学”问题有明确认识,本文拟就伊斯兰现代主义者穆罕默德·阿布杜的“存在神学”观,做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基于游牧文化与商贸社会的伊斯兰教与基于农耕文明和家族社会的儒家文化存在宗教本位和伦理本位、超越取向和现实取向、一神崇拜和多神崇拜等根本差异,但形而上层面及社会功能的互补性,使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和谐共存千余年。穆斯林精英成功化解了政治认同与宗教认同以及伊斯兰教法与国法之间的张力。伊斯兰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和谐与共的历史经验对当代世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以和平手段解决地区争端及民族宗教冲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从来不是一个民族,甚至也不仅仅只是一种宗教。伊斯兰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制度,是地球上一种人类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是彼此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和合作奋斗的凭借和媒介。伊斯兰的内涵要远比一个宗教的内涵丰富、深刻得多。在历史上,没有阿拉伯的文明当作桥梁,欧洲文明会是什么样子?如果当代西方政治人物能够铭记于斯,西方同伊斯兰的冲突何至于弄成今天这样吗!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思想与其说是儒家化了,倒不如说是在化儒家了,因为它们的神学内核并无变动,可以认作是伊斯兰世界各类不同思想派别认识的一种,应当在伊斯兰世界思想史上占一席位置。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一个民族的文明大国,其疆域的基本特点就是少数民族区域与边疆区域的大体重合,这一基本特点是导致中国历史上民族问题政治化的客观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特别是随着贸易全球化和政治区域化的对立发展,使地区冲突成为当今世界矛盾冲突的焦点,而冲突的"热点"集中表现在多民族国家边界划分、跨境民族区域的宗教、文化、政治方面,使边疆地区  相似文献   

9.
虽然人类是一种理性存在,但理性并不能穷尽人的一切生活领域,对宗教的理性分析必须以此为基础。在宗教与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相互关系,宗教,进而文化的相融是世界和平的必备基础。  相似文献   

10.
“和而不同”与文明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平 《回族研究》2002,(4):31-33
从本质而言,人类社会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当今世界存有许多种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一面、不同的一面。然而,在不同的文明之间,其实还有许多共同、共通之处。文明之间的“不同”,其实无非是“大同小异”,至多是“大同大异”罢了,前提却依然有很多的“相同”。除此之外,不同文明之间还必定有许多关联之处、互相借鉴之处,所以文明的“求同存异”与人类的“和平共处”便有了基础。 严格地讲,真正的文明本来不会发生冲突。因此,从根本上说文明之间是可以对话、并存和融合的,而文明之间的冲突必定是细枝末节之事。 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教授提出的“文明冲突论”非常引人瞩目,并引起广泛的论争。亨廷顿教授指出:“文明间的冲突是根本性的;文明冲突的最根本因素是宗教因素和与宗教联系的种族因素;冷战后的今天,文明的冲突就将发生在不同文明之间的断层上。”他过分看重现象,过分强调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妈祖文化传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人类优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平,包容,崇福向善"的核心内涵让妈祖被尊称为世界和平女神。妈祖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帧,传播至今一直陶染感化着无数的中华儿女和海外侨胞们。作为古代航海者的保护者,妈祖在郑和下西洋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古代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作为世界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如今在全球拥有三亿多信众,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促进世界和平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宗教对话是增进互相理解和尊重,建立宗教间良性互动关系的主要渠道。清朝末期,云南伊斯兰经学大师马德新、马联元针对基督教的宣教攻势,写下《据理质证》和《辨理明证语录》,积极回应并与传教士展开宗教主张、宗教理论层面的学术争辩,开启了中国的"回耶对话"。学术界对这场宗教对话进行了多维度研究,但对其发生的内在原因解读不足。文章通过对清末"回耶对话"这一文明对话个案发生原因的深入分析,指出文化的空间相遇与频繁互动是对话的前提,承认对方存在的价值是对话得以实现的核心基础,强烈的文化反思、自觉意识和自我表述的愿望是对话的动力源泉,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文化心理是对话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社会成员共同向往的理想社会。中国社会从古至今和谐一直是主旋律,应该说除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外,宗教文化对社会和谐也起到了重要的维系作用。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宗教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更多地表现为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不仅自身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而且对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产生着异常久远而广泛的影响.我国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多宗教国家,长期以来宗教问题却被认为是一个局部的、边缘的问题.50年代到60年代,只有做宗教工作的人和在民族地区工作的人关心宗教,在学术界也没有宗教学这门学科.1979年2月,全国宗教学研究规划会议在昆明召开,成为宗教学这个学科在中国兴起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针对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学者提出了"文明对话"的理念,认为建立在文明多样性和生活方式多元化基础上的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实际上,各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在历史上从来未曾间断过,正是这种对话和交流滋养和丰富了人类文明.本文欲从"文明对话"的角度对明清时期回、儒哲学思想的沟通情况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6.
在反恐战争背景下,为缓解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日益紧张的关系,促进南亚地区稳定和安全,印、穆之间的宗教和文明对话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分析客观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因素,试图探讨印穆对话的可能性,以及其面临的主要阻滞因素,指出印、穆双方都应该吸取历史教训,更新思想,通过政治、教育、宗教等改革积极推动印穆对话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后"9·11"时代世界更为突出的一个热点问题。与其发挥的政治整合、心理调适、道德教化、社会公益和文化推动等正能量相比,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霸权文化祭出的"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干预"、"推翻暴政"、"推动民主"、"为自由而战"等旗号的打压下,扯宗教大旗为虎皮分离族群、愚化民智、掩盖恶行、妨碍革新的消极力量正沉渣泛起。作为世界宗教格局中最主要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两支力量为进一步扩大各自的跨文化认同感和效忠感而逐渐滑向原教旨主义,使民族宗教矛盾为核心的所谓"文明的冲突"愈演愈烈。一切宗教冲突的实质无非是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矛盾的深刻反映。推动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形成化解宗教纷争的国际机制,是消弭世界宗教热点的惟一正途。  相似文献   

18.
宗教是后"9·11"时代世界更为突出的一个热点问题。与其发挥的政治整合、心理调适、道德教化、社会公益和文化推动等正能量相比,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霸权文化祭出的"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干预"、"推翻暴政"、"推动民主"、"为自由而战"等旗号的打压下,扯宗教大旗为虎皮分离族群、愚化民智、掩盖恶行、妨碍革新的消极力量正沉渣泛起。作为世界宗教格局中最主要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两支力量为进一步扩大各自的跨文化认同感和效忠感而逐渐滑向原教旨主义,使民族宗教矛盾为核心的所谓"文明的冲突"愈演愈烈。一切宗教冲突的实质无非是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矛盾的深刻反映。推动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形成化解宗教纷争的国际机制,是消弭世界宗教热点的惟一正途。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东西方学术界中,来自不同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学者对“文明对话”给予了热情的回应和高度的重视。本文拟以杜维明先生多年来身体力行的“文明对话”论域和美籍伊斯兰学者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的文明对话中的“精神性”探讨为例,从以下六个层面进行分析比照:一、站在西方文化“马赛克”上的跨文化学者;二、反思启蒙,发掘自身传统的精神资源;三、寻求各自文明中的精神资源和超越性人文价值;四、在生态伦理层面寻求各自文明所蕴含的价值;五、文明对话中知识分子的角色和立场;六、参与主持回儒对话:促进伊斯兰与儒家文明对话实践。并对他们的文明对话的主张要旨和思想理念,进行宏观的比照和微观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与人类其他文化现象交互作用,呈现出其特有的文化复杂性。面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世间万物的变迁,对人类精神世界起着重要作用的宗教为了适应时代和人生的需要,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盘点2011年国内宗教问题,五大全国性宗教团体在北京举行倡导宗教和谐座谈会、国际间各种形式的宗教交流、中国朝觐人员乘包机平安归国、"微博共修"、"千年古塔随时坍塌"、"门票诟病殃及佛门"、时尚和尚释道心、火车站的"超度僧"、"僧人买肉遭质疑"、专家呼吁对宗教"脱敏"等事件成为了2011年国内宗教新热点。从另一个视阈去解读宗教,宗教的社会文化功能在中国老百姓现实的生活中有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