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一、古代修辞学与《中国修辞学史稿》 很多人都以为,中国之有“修辞学”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事。刘大白在《修辞学发凡》的初版序文中说: “中国人在说话的时候,修了几百 万年的辞,并且在作文的时候,也已经  相似文献   

2.
“辞趣”是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首创的修辞学术语,闪耀在“辞趣”理论里的语言美学思想和变异修辞观念对现实的变异修辞现象具有广泛的理论阐释力。同构串联句是语句修辞领域的“辞趣”现象,是利用句法编码“形趣”关顾句义表述“意趣”的变异修辞句式,倚重于语言美学效应提升修辞效益。  相似文献   

3.
经传谈修辞     
在拙著《中国修辞学史稿》第二篇(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先秦时代)的《楔子》里,我说“《诗·大雅·板》的‘辞之辑矣,民之治矣。’……等还只是不自觉地偶发的修辞意识。”可是在《中国修辞学史稿》的第十篇(结论)的第一节,我却又比较肯定地说:“这《诗·大雅·板》第二章下半章所说的,确是不折不扣的修辞意识,而且是中国最早的修辞意识。”  相似文献   

4.
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什么?至今众说纷纭,分歧很大。我们应该对这个同题展开讨论,能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这对于修辞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为什么会长期存在着分岐呢?这是因为人们对“修辞”的理解不同造成的。修辞是一门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修辞二字连用,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周易·乾·文言》中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里的“修”,是修饰的意思;“辞”  相似文献   

5.
宗廷虎先生《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指出:“1905年问世的汤振常的《修词学教科书》与龙伯纯的《文字发凡.修辞学》卷,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修辞学著作。”①根据宗先生的这一观点,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至今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中国现代修辞学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繁荣阶段。上一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修辞学界许多有识之士都对中国修辞学向何处去提出了疑问,“滑坡”说、“低谷”说、“亟待振兴”说、“落后”说等应运而生。在中国现代修辞学走过100周年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它?评价它?这里,我们组发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三位曾经在中国现代修辞学的重镇———复旦大学学习和研究过修辞学的语言学博士的笔谈,他们从几个不同的侧面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源远流长的中国修辞研究——喜读《中国修辞学通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子瑜、宗廷虎主编、陈光磊副主编的《中国修辞学通史》(以下简称《通史》在世纪之交出版了。这是修辞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通史》作者以大量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深入细致地探索中国修辞学的源和流,令人信服:中国修辞研究源远流长。作者钟情于中国修辞学的鲜明特色,“对其形成发展进行多角度地、系统地、动态地考察和研究”,描述其历史进程,探讨其发展规律,旨在弘扬中国修辞学的特色。多角度、系统性、动态性正是这部煌煌巨著的特色。一、多角度《通史》对中国修辞学历史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修辞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国修辞学曾经拥有骄傲,但这骄傲其实主要只是属于《修辞格》、《修辞学发凡》和《语法修辞讲话》。尽管今日中国修辞学专业队伍与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修辞学的阐释力其实却在大幅下降。面对当今生活,修辞学陷入了“失语”的窘境,而修辞学之所以“失语”,关键就在于既未能根据社会中心话语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学术聚焦,又未能根据语言领域的变化而有效地获得相应的生活体验和理论素养,从而建立新的研究范式,于是,修辞学在相当程度上只能成为“自言目语”。  相似文献   

8.
王易是中国20世纪早期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修辞学家。《修辞学通诠》代表了他的最高学术成就,体现了修辞学在当时的发展水平。王易建立了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具有现代科学品位的修辞学体系。其修辞观的核心不是美辞而是动情。其方法论原则不是绝对化而是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数年前,听说郑子瑜先生和宗廷虎先生主编、陈光磊副主编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修辞学通史,我是十分高兴的。现在,看到《中国修辞学通史》的出版,怎不令人万分喜悦呢!一摆在我案头的《中国修辞学通史》(以下简称“通史”)5卷本,洋洋211万言,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修辞学史著作。如果说1984年出版的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以下简称“史稿”)是为我国修辞学史的研究建立了第一座里程碑的话,那么,这部1998年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通史》就在我国修辞学史学科上树起了第二座里程碑。回顾十多年来我国修辞学史的研究历程,是…  相似文献   

10.
从台湾的修辞学研究说到澳门的语体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各大学中文系课程,一向都有“修辞学”一科,可是台湾学者研究修辞学,著成专书的,却是始于六十年代初期。在这之前,流传于台湾的现代修辞学著作,只有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台湾学生书局翻印这本书,改名为《修辞学释例》)、杨树达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和陈介白先生的《修辞学讲话》等三家书而已。据孙传钊氏《我国台湾修辞研究概述》一文所说:“新加坡华裔学者郑子瑜先生写的《中国修辞学的变迁》一书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语学教育研究所出版后,在台湾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后台湾学者撰写修辞学专著时也都在书中用专门章节来回  相似文献   

11.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即修辞现象。病辞应该被看成一种不成功的修辞现象,更何况研究病辞可以进一步完善修辞学理论体系。所以,我们应名正言顺地视其为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并对其在修辞学中的地位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2.
假冒的修辞式推论──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谬误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修辞学》“假即的修辞式推论”即演说论证中的谬误,并和《辩谬篇》的谬误作了比较,指出了它对谬误解释的影响,提出了与西方学者商榷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六二年五月十五日,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初版刘序》之后加了一条附注,全文如下: 关于卢以纬氏的文法著作,大白先生早就提到《助语辞》,我们年来略事收集,开承朋友们帮助摄影、抄录,已经得到四种本子。其中三种都是以“助语辞”为名:(1)明代出版的《新刻助语辞》,见胡文焕编的《格致丛书》,书前有万历壬辰年(公元1592年)胡文焕氏《助语辞序》;(2)清代出版的《音释助语辞补义》,康熙丁酉年(公元1687年)版,也录胡文焕氏《助语辞序》;(3)日本出版的《重订冠解助语辞》,享保丁酉年(公元1717年)版,也录胡文焕氏《助语辞序》。这些名为“助语辞”的书,都是卢  相似文献   

14.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即修辞现象。病辞应该被看成一种不成功的修辞现象,更何况研究病辞可以进一步完善修辞学理论体系。所以,我们应名正言顺地视其为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并对其在修辞学中的地位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5.
命题,是逻辑学的重要内容,对此中国古代逻辑作了较广泛的研究,其研究的成果既有与西方传统逻辑相一致的地方,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应引起充分注意。中国古代逻辑中的辞相当于命题。根据许慎的解释:“辞,从(?)辛。(?)辛尤理辜(罪)也。”(《说文解字》)可见,辞的本义是有关诉讼的判辞。《周易·系辞上》说的“系辞焉,以断吉凶”也  相似文献   

16.
比较修辞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修辞研究是国外修辞研究引人注目的热点,在过去五十年间主要围绕“中国古典修辞有无论辩”这一传统议题展开。通过探讨中西比较修辞的核心主题、新路径及对话可能,本研究发现中西比较修辞的主要研究点在于中国古典修辞的论辩与非论辩观,提出“争”与“不争”两个概念同时是比较修辞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修辞研究的起点和焦点。中西比较修辞研究应超越西方修辞学传统,通过“不争”理念这一落脚点,使中国古典修辞与当代西方修辞理论中的邀请修辞进行跨时空的互动与对话。这一路径能够继承中国修辞传统并突出中国修辞的主体性,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郑子瑜教授,于60年代初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语学教育研究所研究修辞学,大学当局特地开了“修辞学特殊讲座”,聘请郑子瑜为客座教授,讲授“中国修辞学”。听讲者限于该校文学院及教育学院的教授,计有实藤惠秀教授、大矢根文次郎教授、提留吉教授、阵内宜男教授、原田正己教授、松浦友久教授等六人,皆系日本著名的中国文学及语言学者(据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的《自序》所载)。1964年,由全日本各大学中国语学科教授及讲师组成的“中国语学研究会”,邀请郑子瑜主讲《中国修辞学  相似文献   

18.
0.1 陈望道先生所著的,标志着“中国化的科学的现代修辞学”诞生的《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已经经历了将近一个甲子了。回顾60年来修辞学研究走过的道路,我们确确实实为陈望道的高瞻远瞩、博大精深所叹服。他的许多修辞观点,如“修辞的两大分野”、“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等,至今仍让众多的研究者反复咀嚼、磨研不已。可以这么说,《修辞学发凡》不愧为“现代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以来,我国的修辞学史研究被公认为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8年底吉林教育出版社一次推出了二百多万字的《中国修辞学通史》(五卷本)。这部书由著名修辞学史家郑子瑜、宗廷虎主编,陈光磊副主编,它标志着我国修辞学史研究的新水平。本文着重探讨了陈望道修辞学术思想对中国修辞学史研究的重大影响,包括对复旦大学修辞学史研究,特别是对《中国修辞学通史》的影响。作者还回顾了《中国修辞学通史》的撰写缘起、写作原则及研究修辞学史所具有的文化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郑子瑜先生新著《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辞偶疏举要》问世龚言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郑子瑜教授,于六十年代初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语学教育研究所研究修辞学,大学当局特地开了“修辞学特殊讲座”,聘请郑子瑜为客座教授,讲授“中国修辞学”。听讲者限于该校文学院及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