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道家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指导下形成的自然观。道家的自然观则认为自然界的本质是生养万物并因任万物自由生长,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对待自然界的正确态度是因任自然。道家的自然观,有助于我们确立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自然观,并在实践中采取遵循自然规律的方法论,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利益为唯一尺度的文化观念。在生态批评视野下,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正蕴含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而且是两种不同的人类中心主义。主人公圣地亚哥所持的是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把人类当作一切价值判断的依据,无视自然的内在价值,企图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而海明威本人,则信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他能够认识并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反对征服和奴役自然,提倡有节制、有理性地开发和利用自然,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这两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对话,《老人与海》号召读者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采纳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对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是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时代凝结,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最新注解。"生命共同体"理念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根本出发点,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视角,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以及共进共荣关系,以此回应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争论,并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代境遇倡导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构路径来看,"生命共同体"理念主张从认识论层面破除极端主客体主义的弊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在发展论层面主张推进"绿色化"的发展方式,在方法论层面主张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摘要]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作为自然的天然主人和主宰者,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统治自然视为人类的本分和目的,导致了生态危机;非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等同于自然,把人限制在自然中,使人类陷入了是否应该通过改造自然以发展和提高自身的困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困境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困惑的科学破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构建人类对自然行为的基本准则,善待自然,约束自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有助于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自然解放的出场路径就是扬弃"异化劳动"。人类中心主义鼓吹"人类至上"的方法论,引致人与自然的双重异化;非人类中心主义脱离现实的实践,过度强调自然而遮蔽了人,能动、主体的人消解于自在自然之中。顺应我国"十二五"时期绿色发展的"国家需要",生态文明应以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为旨归,在实践范式的生态变革中通达"人和自然真正复活"的诗意之境。  相似文献   

6.
针对西方绿色思潮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反生态性的诘难,通过揭示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理论缺失,深入挖掘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研究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生态中心主义的反理性主义、反技术主义倾向,揭示了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在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的理论困境,认为生态中心主义将生态问题的根源归咎于个人对环境的价值观和态度,这种观点是非历史主义的和唯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仅从价值观层面探导生态问题而忽略了价值观依存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条件,认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坚持自然对人类而言只具有工具价值,是脱离了一定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的抽象的近代机械自然观,其追求的人类整体利益和人类长远利益只是一种幻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护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指认自然异化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方式,主张通过变革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来消除自然的异化、解决生态问题,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兼具自然维度和文化维度,坚持了自然的先在性和社会历史性,坚持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始终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绿色思潮自然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性质作了准确定位,主张把文化和自然因素引入到历史唯物主义中,构建了文化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是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7.
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自然观的一条主线。从自然观念演化过程看,人类对自然观的选择是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实践证明,人类对自然观的被动选择导致了很多消极的结果,不能够真正反映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现实呼唤人类主动选择和构建符合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自然观、实践观和主体性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有着密切地联系.但是,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视角更深层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存在紧密联系,人类中心主义的出路何在?在马克思看来: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片面、狭隘与冲突的社会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全面、和谐与融洽的社会关系;其次,把对自然的控制理解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把握;最后,寄希望于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论述了青年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即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阐释了青年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它为自然观念的重构提供了可能,避免了近代以来的对人的主体性的片面高扬,再现了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列子》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子》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 .其环境伦理思想包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保护自然 ,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不良影响 ,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思想。对《列子》环境伦理思想的探讨 ,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环境问题 ,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和利用观 ,启发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方法论的思考 ,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了显要位置,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依托的。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只有尊重自然规律进行人化自然的合理改造才能够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从唯物史观的视野对生态城市建设问题提出理论设想,分析现代城市发展问题,并结合中国传统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思想,提出“三个统一”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即城市建设与自然系统相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和谐”的发展理念,具有内在的“和谐”本质与全新的理性视野。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观对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理性思考;可持续发展观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前提;可持续发展观以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基石;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据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就要确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确立生态补偿和生态创造价值意识,强化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价值信念,并实现生态伦理价值观念的普及化。  相似文献   

13.
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生产中心主义,忽视环境保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歪曲。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很早就关注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从属性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从主客体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和谐统一;从本体论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有机体和无机体的和谐统一;从历史观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和谐统一;从价值取向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和谐统一;从现实性关系上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是一种从根本上超越了有机论自然观和机械论自然观的新范式,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生态文明被赋予特定的含义。其理念定位是有经有权,有破有立,利人利物;其价值取向是志在和谐,事在小康,路在持续。生态文明的路径依赖包括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转向知识资源的科学增值,从“单向索取”转向人与自然合理的“物质交换”,从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向集约型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自然观的超越和发展.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辨证统一关系,奠定了人类社会新型和谐生态文明观的基础,对当代中国和谐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的特性、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和谐思想产生的现实依据是人类的各种冲突。道家是从字宙秩序层面看待社会和谐的.合道是万物和谐的根本机理。在老庄那里.达到和谐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社会秩序向字宙秩序返回.另一条是人心或人性向自然人性返回,字宙秩序和自然人性是道家和谐观的两大支柱。道家和谐观对于处理当今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的冲突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伦理原则,也是利益分配原则。针对资源适度稀缺、人性中幽暗意识的存在和不合理的利益分配等影响社会公正实现的因素,笔者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政府行政伦理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公正、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个体的人,其本质属性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只有在"关系的存在"中,一个有理性的人才会意识和思考自己生命存在的真实性及其意义、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真实性及其意义、自我和他者寄身于其中的人类社会整体与外在于人类同时又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人居条件和物质资料的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真实性及其意义。以"自我"为原点的这种真实的"关系的存在",构设了"道德自我"的社会实存及其型塑的伦理实体生态,进而悬设这一伦理实体生态中的"我"的道德人格的价值生态,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存、身与心和谐共进,以期走出麦金太尔教授所隐忧的"认识论危机",实现现代人生命体认与安顿、道德认知与建构、人性提升与人格完善的伦理学突破。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构建和谐的自然生态、培育和谐的人文生态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从传统价值观的纬度寻求"致和"之道,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审视、反思、提升与改造,以期实现从人类本位主义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极度群体主义到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