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兵 《统计与决策》2024,(1):148-152
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其作用发挥关键在于传导。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人们将越来越多地参与金融市场并对货币政策冲击作出反应。文章分析了数字金融视角下的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效应差异,并选取2011—2021年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的传导效果影响;进一步在稳健性检验中使用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畅通了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传导效果,有助于企业资本成本的降低;同时弱化了货币政策银行信贷的传导效果,减少了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利率工具调控的数量效应和价格效应。结论显示:在市场流动性过剩的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对利率政策的敏感性增强,货币政策利率工具调控的数量效应有所扩大;由于短期"费雪效应"的存在,弱化了货币政策利率工具调控的价格效应;货币政策的数量型工具对抑制通货膨胀见效相对更快。因此,货币当局在金融调控中,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周期阶段和金融环境,合理搭配运用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和预期效应。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包含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指标的包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实证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变迁与宏观经济稳定之间的内在动态响应机制。研究发现:通货膨胀冲击在短期内对产出具有促进作用,而长期看对产出的影响十分微弱;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具有显著的时变性;积极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在短期内具有真实效应,而长期来看缺乏持久性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存在短期利率上升导致长期利率下降的"利率之谜"现象。  相似文献   

4.
卡瓦诺等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压抑现象,银行信贷成为企业运营资本的主要来源,而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减少企业的信贷供给,在短期内会产生滞涨现象,即存在卡瓦诺效应。为此,构建一个非均衡的理论模型,并用SUR模型对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卡瓦诺效应在中国同样是存在的,信贷结构对滞涨效应的大小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控制信贷规模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滞涨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我国利率的非线性动态调节及其货币政策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针对我国的实际经济背景而扩展现有泰勒规则模型的设定和估计方法,以此揭示人民币利率的长期均衡及其短期非线性动态调节,并进而刻画利率对宏观经济的调节效果。本文的主要结论为:开放经济中的泰勒规则揭示了我国的长期均衡利率和货币政策的松紧状况,2004年第3季度后市场利率低于均衡利率,货币政策偏松,但2008年第3季度货币政策偏松状况基本消除。央行对利率的动态调节在货币政策偏紧时速度较快,在货币政策偏松时速度较慢。进一步,在货币政策偏松时利率上调对经济增长和通胀的抑制效应相对较大;在货币政策偏紧时利率下调对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刺激效应相对较小。本文的结论不仅为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提供实证支持,也从利率对通胀和产出的调节效应的角度解释了近期利率快速下调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袁靖  薛伟 《统计研究》2012,29(2):42-47
本文采用卡尔曼滤波和极大似然函数估计方法对中国无套利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联合建模进行估计,实证结果显示通货膨胀目标值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冲击是扩张性和持续性的,对于所有到期期限都是持续上升的;货币政策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冲击的效应则是递减的,对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的斜率影响较显著;通货膨胀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的曲度影响较显著。模型样本外预测大大优于VAR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构建模型一方面有助于对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测,另一方面有助于央行制定前瞻有效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7.
根据各行业收益来评估资产组合以及指数投资的逐渐出现使得对于理解宏观因素对不同行业收益带来的冲击研究变得更为重要,也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文章考察了货币政策变量对我国股市行业收益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利率变化对多数行业都存在正向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效应;不同行业反应不同,出现了过度反应、反应不足以及反转现象;货币政策冲击对各行业影响持续3个月左右,但幅度上存在行业差异.  相似文献   

8.
数字金融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实现方式,对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作用效果产生了影响。文章把数字金融变量导入IS-LM-CC均衡模型,对利率传导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理论分析,运用微积分和弹性分析法对货币乘数的各个变量进行理论推导,并且以2007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一季度数据为基础,运用VAR和IVAR模型对数字金融影响利率传导的效果进行实证检验,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再运用VEC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货币供给乘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疏通了利率传导渠道,提升了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数字金融对货币乘数产生了一定冲击,对狭义货币乘数的数量型货币政策传导可能存在短暂失效,但总体上强化了广义货币供给传导机制与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理性预期模型的最优货币政策的选择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冰  叶娅芬 《统计研究》2009,26(5):25-32
 本文结合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实际情况,从福利损失和经济稳定性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事先承诺和相机抉择这两大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考虑到总需求冲击、总供给冲击和实际汇率冲击对经济产出、通胀、名义利率和实际汇率等各方面方面的影响时,事先承诺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对经济稳定性影响要小于相机抉择规则;另一方面事先承诺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社会福利损失明显小于相机抉择的福利损失,尤其是中央银行对产出的稳定趋向偏好时。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应该注重并采纳事先承诺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并为其应用创造各种条件。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冲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曦  邹文理 《统计研究》2011,28(12):55-65
 本文采用理论引导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的方法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冲击。我们首先构造了一个反映我国特定利率制度安排下的经济结构理论模型,表明货币政策的三个作用渠道:流动性效应、通货膨胀效应和实际产出效应。之后以其为指引,识别模型内、外生变量,限制变量当期冲击的作用特征,以实现对SVAR模型的整体识别和估计。然后利用脉冲响应分析详细讨论货币政策的作用特征。结果表明:①我国股市呈现出明显的“政策市”特征:货币增长率增长1%,将使沪市和深市股价分别上涨1%和0.7%;②货币政策的瞬时影响在第3个月时最大,第6个月之后基本消失;其累计影响具有持续性;③沪深两市的政策反应略有不同;④我国股市呈现明显的“资金推动”型特征:流动性效应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解释力分别达到91%(沪市)和70%(深市);通货膨胀效应有一定正向影响,产出效应体现出微弱的负向影响。本文的引申含义是:在我国,货币政策尚不应该对股市动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