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纵观报告文学之发展史,几乎所有报告文学作家及其评论家,无不认为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和本质特征。这足以表明真实性对于报告文学的成败与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对于如何理解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以及在写作中如何体现真实性的问题,始终是报告文学争论的焦点,迄今仍有分歧。有人主张在报告文学写作中,允许作者“适当虚构”或“略有虚构”,认为这种“有限虚构”是出于艺术加工的需要而无  相似文献   

2.
真实性问题是报告文学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把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报告文学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因而伴随报告文学发展过程的真实性问题的讨论几乎没有停止过,但直到今天,对真实性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仍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统一结论,原因是人们只注意探讨报告文学真实性所包含和所能达到的绝对程度,而很少注意探讨报告文学真实性相对程度。其实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是脆弱的,有限的,相对的,“在报告文学中没有绝对的真实。”  相似文献   

3.
茅盾——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茅盾,作为一个小说家,早已驰名中外,但是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本文想就茅盾在报告文学创作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一些粗疏的探讨。我想这对于全面了解茅盾的文学成就,了解我国报告文学创作发展的情况,都是有所裨益的。一首先,茅盾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是决非偶然的。这可以说是由于他那坚实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全面的报告文学理论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茅盾的文艺思想,一开始就建筑在雄厚的现实主义基础之上。他积极提倡新文学。在他的第一篇文学论文里就提出了“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文学主张。这“人生”不是一家一户的人生,而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不是“特殊阶级”的人生,而是“平民”的人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生。进而他又指出“文学是时代反映”,“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他要求文学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  相似文献   

4.
在报告文学理论中,真实性的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理解,是研究报告文学的基础.从报告文学的发展来看,真实性问题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它被提出来讨论,也不是一开始就很尖锐的.当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刚刚产生的时候,它基本上属于新闻的范畴,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正由于它的根是扎在“新闻”这个土壤里,所以人们对它的真实性问题没有什么争议.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报告文学逐渐从新闻领域走进文学领域的时候,真实性的问题就引起了作家和读者的关注.报告文学的历史还告诉我们,当报告文学在某一个时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出现繁荣局面的时候,真实性的问题往往也提得比较尖锐.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八年,茅盾写了一篇《不要误解了报告文学》的文章,批评那种认为报告文学在技巧上低一级的看法,并且指出:“伟大作品也即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正如伟大的作品中可以有小说、诗歌、戏剧一样,也将有报告文学.”①几十年过去了,茅盾的论断一再得到了证实.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来,七年的时间里,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空前繁荣,报告文学队伍人才济济,报告文学园地奇花竞放.现在,这枝文学新花,已经毫无愧色地独立出来,在艺术技巧上也日益鲜明地表现出它独具的特色.一近几年我国报告文学艺术上最大的突破,表现在刻划人物方面.这个问题尽管至今尚有争议,但它取得的成绩是引人注目的.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写人.而报告文学却因具有浓厚的新闻性,它常常是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告.早在我国报告文学的初期,茅盾就指出:“‘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②钱杏村在我国第一本报告文学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的序言中也说:“报告文学的最大力点,是在事实的报告.”他们的这些论断与过去报告文学的实际情况是基本一致的.无论是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斯诺的《西行漫记》,还是我国后来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都是以报道事件为主的.有些作品,如《包身工》,虽然也花了一  相似文献   

6.
报告文学的真实和虚构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作为新闻和文学的交集,报告文学应该坚持真实性,排斥虚构。如果有虚构,不妨转向写作社会问题小说,而不必非要是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关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问题引起的争论,大都与想象连在一起。有些同志认为报告文学要求真实,所以就不能想象;有些同志认为报告文学容许想象,所以可以虚构。前者把想象与真实对立起来,后者把想象与虚构等同起来,这些片面的看法,对报告文学理论研究和创作都是不利的。到底报告文学创作中是否容许想象,想象的作用如何,报告文学中的想象与其他文艺创作中的想象有什么区别,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如何更好地展开想象,本文想联系作品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中长期争论的问题,也是报告文学创作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就已经展开了,到了六十年代,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一九六三年三月《人民日报》编辑部和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谈会,对报告文学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讨论,而“真实性”作为没有解决的问题遗留下来,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仍然在继续着。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无论对于报告文学理论研究,还是对于报告文学的创作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理论的重要基石.报告文学的文体立足点是真实,尊奉的创作原则是真实,其优势与局限也是真实.但是,真实性问题却一直困绕着理论界,成为一个颇多争议又令人头痛的难题.报告文学的真实,既不同于新闻的真实,也有别于艺术的真实.报告文学既不是生活现象的原版记录,也非通过典型化途径虚构、捏合出来的高于生活的艺术图景.报告文学的真实,是兼有新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特殊“真实”,是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复杂系统.本文试对此作些探视和扫描,以期澄清理论上的一些迷误,来逼近报告文学“真实”的真实。真相:客观现象…  相似文献   

10.
素以文学上的“轻骑兵”著称的报告文学,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但目前有人过分强调其文学性而轻视其新闻性,甚至说:“报告文学的特征,与其说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不如说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这就把新闻性排除于它的基本特征之外了。那么,究竟应当怎样看待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呢。?举者略抒己见,以期教正。  相似文献   

11.
三十年前茅盾就曾要求短篇小说“写得短些,再短些”,以后文坛上几乎年年提倡“短”,呼吁“短”,可就是短不下来。几乎与提倡短篇小说“写得短些,再短些”的同时,报告文学的研究者们也一再呼吁报告文学“写得短些,再短些”。比如甘惜分教授在《报告文学简论(代序)》一文中就说过:“长短无定格,长者长之,短则短之,由题材和作家个人风格决定,但目前似有一种越来越长的倾向,动辄几千字,万把字,这个篇幅就吓退了不少读者。目前人们的生活节奏很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简单回顾我国的报告文学是“五四”运动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最早的作品可以追溯到1919年发表在《每周评论》上的《旅中杂感》、《一周中北京的公民大活动》,1920年发表在《劳动音》上的《唐山煤矿葬送工人大惨剧》,1923年、1924年瞿秋白写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1925年反映五卅运动的茅盾、郑振铎、朱自清、叶圣陶写的一批作品。这些游记和纪实性散文,可以看作是我国报告文学的萌芽和开端。而报告文学在我国的真正兴起和发展,则是三十年代初由于左翼作家联盟的积极提倡和组织的结果。当时,在左联的倡导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包蕴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成了贯穿整个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一根红线,它不仅是作品的有机部分,也是构成作品的内在风骨。民族精神使新时期报告文学在发挥自身真实性的同时,比小说、诗歌、散文等更贴近时代和人民,因而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它表现在知识分子题材、体育题材、有关记叙“两弹一星”的作品、改革题材中,甚至问题报告文学作为中国特定时代的产物,作为爱国精神的另一表现形式,也同样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叙述结构上 ,李春景的报告文学采用了历时性的叙述方式 ,这种方式使其作品具有开篇稳健、行进舒展、气韵畅达的特点 ;细节的真实与生动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而其中的散文化倾向又使作品具有一种诗情画意。同时 ,在重视报告文学新闻性的同时 ,他还较好地处理了新闻性与文学性两个方面的关系 ,从而避免了因过分强调新闻性而使作品苍白无力 ,缺乏艺术感染力 ,或者过分注重文学性而削弱作品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辨证统一的特殊文学。在报告文学中,如同在其它文学样式中一样,想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报告文学作者,在他们的名篇佳作中,我们随处都可看到因想象力的高度发挥而闪射出的耀眼的艺术光彩。 然而,在报告文学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中,对是否允许想象,能不能虚构,想象与虚构的关系怎样,历来众说纷纭,颇有争议。究其原因,固然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多种表现手法的互相渗透,各种文体的交叉影响以及对真实性的要求不一致等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最主要的,是由于对想象这个术语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同一事物,结论必然相差甚远。因此,要解决这个涉及到报告文学生命的问题,就必须首先统一对想象这个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想象?报告文学的想象又有什么特殊性?想象与虚构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茅盾先生是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并围绕这一命题、在仔细阅读茅盾早期文论的基础上,理出其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基本内涵,即:文学的功利性、真实性、理想主义,也兼及这一理论的成败得失,以见我国现实主义理论确立阶段之一斑。  相似文献   

17.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先后出现了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和作品。从捷克的基希,美国的约翰·里德、埃德加·斯诺,到我国的瞿秋白、夏衍、刘白羽,魏巍、徐迟、穆青、黄宗英、陈祖芬……我们看到,这些中外报告文学名家普遍具有一种特殊的修养,那就是敏锐的眼光,记者的工作方式,作家的文学修养,以及坚持真理、坚持报告文学真实性原则的道德修养。一句话,他们具备记者和作家的双重本领。今天,重新认识和加强报告文学作者自身的修养,对于进一步提高作品质量、推动报告文学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8.
《圣地之恋》和《雪域文化的守望者 (记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藏族学者罗布江村 )》两篇报告文学作品 ,以民族高等教育事业为题材 ,在纪实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隐喻、象征等文学艺术手法 ,彰显出民族高等教育改革者的民族气质、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精神 ,值得称道。但两篇文章在人物形象的挖掘上还存在一些不足 ,如果处理好了报告文学文学性和真实性的关系 ,将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报告文学,是产生于近代的一种新型的文学体裁。在我国,如果以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问世为一起点的标志,报告文学仅有六十余年的历史。由于它反映生活的真实有力,迅捷敏锐,同时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两方面的特点,所以不仅为记者们所常用,而且为广大作家所乐取,并深受读者之群所喜爱,发展迅速,日见斑斓。正如茅盾所说:“‘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又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生的特殊的文学样式。读者大众急不可耐地  相似文献   

20.
纵观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的问题报告文学作品,可见其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整体真实观,二是把真实的基点定在对民族生存状态和时代精神气质的关注上,三是在客观表现真实的基础上追求科学和理性。对此研究,对当下问题报告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