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本文认为前期创造社的主要成员虽然深受西方“为艺术的 (而 )艺术”这一文学观念的影响 ,但他们并未全盘接受这一观念 ,而只是与其产生了局部的共鸣 ,即在艺术发生学上坚持“为艺术而艺术” ,但对艺术产生后所具有的社会功利作用却积极认同。这就使前期创造社与西方唯美主义有了根本的区别 ,创造社是对“为艺术的 (而 )艺术”观念进行浪漫的变形后 ,借以表达对艺术特性的重视 ,要求艺术表现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民族、文化和信仰危机.一些社会精英急切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他们几乎同时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这在文学界表现为大量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在众多国别文学的吸收借鉴中俄罗斯文学显得突出而重要.即使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前期创造社也视俄罗斯文学和作家为艺术沃土和精神导师.前期创造社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接受是一种精神契合下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3.
现代文学史论著一直认为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之争缘于“为人生”与“为艺术”的对峙,这其实是一个重大误解。文学研究会的初衷在于建立“著作工会”,所以它明确宣称对于“为艺术”与“为人生”两不偏袒。这种网罗天下的姿态使得它迅速壮大并居于新文坛的中心,给“后来者”创造社的崛起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对于“为人生”与“为艺术”本无偏见的创造社,为了自身崛起的需要,只能采取“挑战”姿态,不得不对作为“著作工会”的文学研究会一切从文坛需要出发的“功利化”倾向进行抨击。因此,“为人生”与“为艺术”并不是双方之争的根源,相反,由于论战的需要,反而造成了文学研究会的眼光变得更加“现实”而创造社则进一步偏向于“浪漫”激情。  相似文献   

4.
创造社是一个先锋性质的文学社团,但其非理性自我与内在的道德律令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从而导致创造社文学的审美品格主要体现为“焦灼”,而不是浪漫和感伤。这种内在矛盾与当时国内无序的社会现实,使得创造社无法从艺术先锋本身找到出路,因此创造社最终转向了对“革命先锋”的倡导。  相似文献   

5.
成仿吾是创造社成员之一,他是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向旧思想、旧文化进行猛烈冲击的具有鲜明创造精神的人物。不能把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截然分为艺术派和人生派。成仿吾既强调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反对标语口号,又重视艺术的战斗作用。创造社和成仿吾有浪漫主义创作倾向,但成仿吾同时强调现实主义的重要。成仿吾较早接触马克思主义,进而使创造社获得了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咸立强 《殷都学刊》2007,(2):116-120
创造社"社团"研究走过了萌芽、奠基、发展、沉寂与兴盛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经历了政治、文学与市场不同视点的聚焦。在郭沫若、郑伯奇等创造社同人及其他创造社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下,社团研究已走上了经典化历程,出现了郑伯奇模式等难以逾越的成果。创造社"社团"研究经典化的历程,为剖析文人、社团与社会各种因素的互动提供了绝好样本。  相似文献   

7.
<正> 成仿吾是前期创造社的主要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长期以来对他的专门研究不多。尽管有些论文对他有所涉及,但论述过于简单,结论也值得商榷。本文拟对其前期文艺观作一述评,以就正于同志们。(一) 不少学者一直认为成仿吾在前期创造社的文艺观,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至上主义”,他属于“艺术派”之列。我们知道,所谓“为艺术而艺术”,是形成于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颓废  相似文献   

8.
五四文学发展与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创造社作家受《苦闷的象征》的影响,走出了狭隘的“自我表现”说和为艺术而艺术的误区,确立起了为人生与为艺术相统一的文学观,拓宽了五四文学“自我表现”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一前期创造社是以浪漫主义相标榜的,它的理论旗帜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的活动".按照他们的理解,艺术不是客观现实的再现和模仿,艺术的出发点是精神的心灵的东西.这种从主观出发,摈弃客观,把艺术看成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产物,突出主体的  相似文献   

10.
张剑 《学术探索》2012,(8):121-124
在创造社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途中,由于性格因素与文学思维方式的殊异,成仿吾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通过对成仿吾在创造社刚成立时、初步接触革命以及卷入革命后的文学观念的考察,可以清楚地揭示出"革命"如何深入知识分子个体的内心世界与文学观念,革命文学如何在理论上一步步清除"人性论",从而展示出创造社成员在革命语境中"转向"的"艰难"。  相似文献   

11.
何力 《云梦学刊》2006,27(3):107-108
清前、中期湖南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不少变化,湖南开始成为人们较为关注的一个地区。不论是活跃在本地的画家,还是身居他乡笔耕不缀地从事绘画创作者,都给湖南画坛带来了惊喜,产生了像髡残、易祖栻、王船山和“何氏四杰”这样的大家。对它们的查证和研究,可以增添湖南美术人艺术创作的自信。  相似文献   

12.
沈娟 《重庆社会科学》2013,(10):107-113
抗战全面爆发后,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足迹踏遍整个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诸国。经过八年抗战血与火的历练,他完成了他艺术思想的历史性嬗变从着眼历史到立足现实的创作实践,从而赋予他艺术具有革命时代意义的活力,以及给中国美术界人物画带来本质的变化。在抗日救亡的大时代和社会大动荡中,徐悲鸿通过艺术活动及艺术创作来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支持大后方如火如荼的抗战美术活动。  相似文献   

13.
当人的精神劳动对象化为文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时,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得文艺的精神性逐渐为物性所取代,沦为牟利的工具。但是文艺产品不仅具有商品性,更重要的是它一种精神活动产品,是思想性、艺术性和鉴赏性的统一,应该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引导和美的享受。文艺产品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证文艺产品的精神价值不被消解,文艺产品生产者、管理者和消费者都应该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在近年的文史哲与艺术等学科的研究中,晚明时期被越来越清晰地描述成一个历史转型期。在书法史上,徐渭和黄道周为代表的书家的作品同样具有这种转型性特征。本文借鉴社会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勾勒了晚明时期中国社会早期近代化的特征并对应晚明书法的转型性特征,认为这股书法潮流与当时中国社会早期近代化的某些特征是相一致和互动的。  相似文献   

15.
从个别和一般的意义看,人可以分为个别的人和一般的人,或者个人和社会。由此,人的发展具有个人和社会两种雏度。唯物史观认为,个人是社会历史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人的发展角度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上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和社会的发展确立了方向,提供了充分的道德保证,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官场小说已经成为目前文学创作中的独特现象,它对急剧转型社会中政治领域的基本状况和政治伦理变迁作了生动真实的反映,并且对当代政治权力建构的正当性和权力基础的合法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政治伦理的现代性重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以其独特的时代性和深刻性受到媒体和读者的青睐,但其反映社会生活的纵深度仍不够,不少作品失之简单化、表面化,作家创作观念滞后,艺术表现手法单一,人文主义匮乏,创作模式化。为此,本文结合转型期官场小说的特点,分析了当前官场小说的存在问题及其兴盛原因。  相似文献   

17.
对当代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文化观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的历史题材 ,影视剧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繁荣了当前的文艺创作。但是 ,历史影视剧乐道于宫廷斗争和皇权至上并有意无意地张扬权谋文化 ,同样带来了一些社会的负面效应 ,造成当代影视文化的价值迷失。这种表现于历史影视剧中的权谋文化观 ,有具体的呈现样态和产生的背景。“剧以载道”是“历史剧”应肩负的使命 ,历史题材影视剧必须正确解读历史 ,弘扬先进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8.
联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发展和理论深化进行了阐述,指出初级社会主义社会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非初级阶段的差别,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董靖历 《河北学刊》2003,23(1):206-208
20世纪初的风云变幻,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社会,促使美国小说横向发展,形成了多种艺术风格的流派小说,早年的现实主义传统似乎要被逼出文坛了。但是,众多写作态度严肃而又卓有成效的小说家并没有放弃现实主义。实际上,他们的绝大多数作品也都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这个原则创造出来的。流派的众多,题材的丰富,艺术形式的五花八门,使美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空前热烈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经历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劳动是人的最高本质”到“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最终形成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即从实践出发解读人的本质。这是马克思对以往人本观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