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麻雯 《北京纪事》2015,(10):58-62
评剧《张羽煮海》荣获1955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导演奖;1956年,京剧《望江亭》,张君秋主演,并拍成了电影,成为张派代表剧目;1960年,京剧《赵氏孤儿》轰动全国,流传至今;执导京剧《海瑞罢官》,马连良主演;改编评剧《刘巧儿》,新凤霞主演,荣获1960年文化部剧本奖;1961年,创作《赤桑镇》,大受欢迎,成为裘派和李派的代表剧目……  相似文献   

2.
麻雯 《北京纪事》2013,(12):58-60
6岁时,戴月琴看到评剧电影《刘巧儿》。就深深地喜爱上了新凤霞。在作文《我的理想》中,她写道:长大后,我要成为新凤霞那样的评剧演员。时隔多年的同学聚会上,大家聊到此处不免一阵感慨:“月琴,祝福你实现了自己童年的梦想啊!”  相似文献   

3.
麻雯 《北京纪事》2014,(5):44-49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相似文献   

4.
刘颖 《北京纪事》2018,(4):34-39
首都文明办处长常建军:《中华美德故事汇》是北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品牌 《中华美德故事汇》舞台剧的创排和演出,是引导未成年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进一步丰富了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品牌. 2017 年12 月初,《中华美德故事汇》舞台剧先后在天津市和河北省保定市连续演出3 场,包括京剧《苏武牧羊》、评剧《与妻书》、话剧《汉子》、音乐剧《国之歌》、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等.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塑造了一个个热爱党、热爱祖国、关心集体、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典型形象,令人心灵震撼,教育意义深刻,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宫廷女性比普通女性面临更多的窘迫和危机,汉魏六朝诗歌对此有多方面的表现。缘于长门幽怨和班婕妤故事的"宫怨"类诗歌,叙写了宫闱竞争的残酷与失宠妃嫔的悲怨;缘于刘细君和王昭君故事的"和亲"类诗歌,抒发了政治设局中公主远嫁异域、青春被毁的忧伤;《中山王孺子妾歌》、《铜雀台》、《碧玉歌》等乐府诗题以及大量风格香艳的宫体诗,则揭示了地位低下的宫女在生活中是君王玩狎的对象,在诗歌中只能是审美性物化符号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6.
咪拉 《北京纪事》2014,(1):43-45
正翻开马惠民的简历,一眼看到的是他在评剧艺术上取得的无数荣誉和成就——1972年考入黑龙江省评剧院,任领衔主演;1994年调入中国评剧院青年团,任领衔主演。马惠民主工小生,亦能老生,曾以《刘伶醉酒》《大山里》等剧目多次获得大奖。先后师承杨振邦、刘小楼、马泰先生。他的音质淳美圆润、音域宽广,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多次获得全国大奖,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黑龙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主人公形象、故事的情节模式等方面分析《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三部作品中的才子佳人模式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自唐代始,班固、王俭为《汉武故事》作者两说并行,然两说均难以成立。自宋以来,刘弇等据《故事》中“今上元延”之语断定其作者为西汉成帝时人,此说亦非;盖“今上元延”之谓乃《故事》抄引前人著作原文的遗迹。从《故事》中“汉有六七之厄”、“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和潘岳《西征赋》化引《故事》典故等情况综合分析,《故事》的成书时代应在东汉献帝时期,其作者是一位看到汉家气数已尽、对汉家江山仍有些许留恋的文人,而非亲曹派的文人。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方经典的民间童话故事,“睡美人”的故事在其跨时空、跨地域的流传和演变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研究价值.选取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巴西耳的《塔利亚和太阳、月亮》、佩罗的《林间睡美人》以及格林兄弟的《玫瑰小姐》,将其并置于主题学研究的视域之下,以梳理出“睡美人”故事发展演变的轨迹,并深入挖掘和探讨这一演变轨迹背后的时代因素和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0.
《今昔物语集》里面的月兔故事来源于《大唐西域记》。该故事也属于兔本生故事.汉译佛典中类似的故事多达15则以上,且各有差异。通过对这15则兔本生故事的文体、主题、情节要素等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可以了解佛教本生故事在口承和书面传承过程中的演变及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的又一部以婚姻家庭为中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长篇世情小说。它是一部丰富详细的文化史料,保存了大量的戏曲史料,反映了作为通俗艺术的戏曲文化在当时的演出情况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川剧《柳荫记》被普遍看作是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改编,但其“化鸟”结局引发了褒贬不一的评论。文章从川剧《柳荫记》的剧本内容、剧本发展、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四个维度综合研究了其“化鸟”不“化蝶”的铺排、沿袭、必然和缘由,揭示出川剧《柳荫记》“化鸟”结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对资源的配置和权力的分配极为重视,而资源的配置与权力的分配又必然会渗透到婚制这一文化中。通过对黎平黄岗的田野调查获知,黄岗侗族的婚姻无论是从恋人的确定、通婚范围及其规则的界定还是到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等等一系列婚制环节中,婚姻当事人不仅要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制度性规约,而且与其所处的文化生态更是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刘兰芝,在婆家作为儿媳遭到婆婆的虐待,在娘家作为孤儿遭到兄长的逼迫,焦、刘的双双自杀实是由焦母、刘兄一手造成的。可见,婆婆如何善待儿媳,兄长如何善待弱弟孤妹,这实乃是《孔雀东南飞》摆在世人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的社会人伦问题。我们只有结合当时儒家的诗教观念,才能对刘兰芝的形象意义作出正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薛绍徽用昆曲唱唐宋词是逼近唐音宋调的有效手段,她提出的"无词不可唱,无词不合乐"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唱唐宋词颇具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具体到唱词,她提出的"长音使短,短音使长"的方法即是昆唱中的"依字声行腔";她认为词之唱"不在于谱",通过分析,可知其原因实在于腔;她由词唱的角度去看待词之韵脚平仄,这是注意到了音乐对歌词的重构作用.其唱词方法和观点与当今词乐专家洛地、刘崇德主张的唱词方法和观点在学理上相通.可以说用昆曲唱唐宋词是目前最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刘撝和雷思都是浑源人,是金代著名的刘、雷两大家族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刘撝娶雷思之"女"为妻后,使得两家关系更为密切。但笔者在研究了刘、雷两家的族谱后发现,刘撝和雷思的年龄差距较大,结合他们自己及后代中进士的时间及生卒年推算,认为刘撝不可能娶雷思之女为妻,而很可能娶的是雷思之姑或姊。  相似文献   

17.
六六的小说《蜗居》以近似赤裸的写实手法真实再现了身处都市的白领女性的生存困境。以海萍、海藻姐妹二人的生活、情感历程为构架,展现了现代都市女性在经济、工作、婚姻、情感等方面所经受的身心压力。生存的艰难让现代女性感到迷茫困惑,幸福就在前方,而追求的路程依然延伸在女性自强、自立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描写薛仁贵与柳迎春爱情的《汾河湾》及薛平贵与王宝锄I的《武家坡》,故事情节虽十分相似,但其时代背景、婚姻爱情观、褒贬的主题思想迥然。二者分别产生在唐初自由婚第二次高潮兴起与唐亡后自由婚衰落的两个时期。柳氏坚持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王氏则是抵制门阀等级婚的嫌贫爱富。前者褒扬忠君爱国,后者谴责卖国求荣。薛仁贵是东征西讨的名将,薛平贵则是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甘当儿皇帝的后唐叛将石敬瑭的化身。石敬瑭的侄儿石重贵继帝位后,欲借薛仁贵之光环,要与辽帝国平等“平贵”,只当孙而不称臣,这就是“薛平贵”之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19.
东晋末年刘裕通过镇压以天师道为旗号的孙恩之乱起家并最终凭借军功建立了刘宋政权,然而刘裕与天师道实又有其他重要关联.刘裕及其姻亲家族均表现出信奉天师道之痕迹,此外,刘裕代晋造宋在军事政治上所依赖之重要人物亦表现出与天师道的密切关系,天师道信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其政治上结合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20.
吴梅不仅精通曲学,而且擅长创作。其时政类剧作反映了吴梅当时的政治思想取向,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现实批判精神;婚恋类剧作反映了吴梅对自由恋爱问题的忧虑,他更多地看到自由恋爱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对旧式婚姻给予较多的肯定;轶事类剧作通过描摹文人的风流韵事,以传达个人的志趣和心绪,反映了其早年的一段生活与心绪。通过上述剧作也可看出吴梅的一些艺术观念和创作特点,即采用传统剧曲样式,讲究音律的规范与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