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者以《边城》描写湘西人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表现了洋溢着清水芙蓉样色泽、闪耀着朝阳般人性的生命形式。这种形式也正是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炽热之爱,是作者儒家政治文化的体现和民族忧患意识的深沉外现。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通过《边城》一书讴歌了人性之自然及自然人性之美 ,赞美了湘西边城人际的和谐与人情的淳厚 ,表现了湘西风情的古拙和淳朴。这与道家崇尚自然 ,主张复归于朴、少私寡欲等有相通之处。由此可见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和道家文化的契合与联系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边城》构建了一个有形的可视空间和心灵意义层面的无形的模态空间。在描写自然山水和人物时呈现出的和谐的"丫"或"三"型空间结构之有形空间中,浸透着作家有关人性、文明以及社会人生的悲剧意识,由此而展现出一个深层次的悲剧式的审美空间,并超越历史凝成永恒的审美理想和经典印象。  相似文献   

4.
龚自珍以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为利器,对儒家先验的"性善论"进行了否定,并在"公私之辩"和"理欲之辩"领域内对程朱理学悖人性非人情的特点进行了深刻揭露,动摇了程朱理学的地位,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真正关注、了解,重在塑造春桃这个扣人心弦的女性形象。小说《春桃》中"一女二男"的婚姻模式有悖于"神性爱"这一个古往今来文学作品的传统母题;李茂、刘向高在伦理婚姻观念上沿袭着中国传统伦理婚姻的重负,春桃具有新的伦理婚姻观念因素,但现代伦理婚姻观念的光芒始终遮不住春桃传统的观念。最后,人性善和人道主义的情怀,使三人冲破了一切传统封建伦理观念和风俗习惯的束缚,建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小世界,这种善良的人性人情寄托了许地山人道主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6.
张平的小说<抉择>是一部反腐倡廉的大作,作品中,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情关系的处理,都是基于崇高的党性原则.但作品并没有回避人性中的人情这一敏感成份,而是尽力挖掘,剖析与衡量,并加以展示,从个人情感、社会角色、道德准则这些方面充分展示党性之下的人性光芒.  相似文献   

7.
中国诗歌有着由《诗经》所开创的抒情诗传统。诗歌表现人性和人情的特点,在历代诗论中受到普遍的关注,逐渐形成传统诗学的核心范畴———性情。性情理论,也就成为传统诗学的核心内容。因此,中国传统诗学是肯定和张扬人性、人情的人文诗学,是突出诗人主体作用的主体诗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平的小说《抉择》是一部反腐倡廉的大作 ,作品中 ,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情关系的处理 ,都是基于崇高的党性原则。但作品并没有回避人性中的人情这一敏感成份 ,而是尽力挖掘 ,剖析与衡量 ,并加以展示 ,从个人情感、社会角色、道德准则这些方面充分展示党性之下的人性光芒。  相似文献   

9.
《边城》的美学意蕴幽深丰盈,耐人寻味。作品不仅建构了一个由自然美、风俗美、人情人性美相融而成的恬和秀美的“边城世界”;还讲述了一个曲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并在其中注入了作者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毋庸讳言,《边城》并非完美无缺,它的思想缺憾与作者所持的自由主义文学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学界一般将张载的"德性所知"等同于"德性之知",但是两者实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是指凭借德性所认识到的大全、整体的知识,其实质是对世界的整体的把握和了解;后者则单纯是指关于道德的知识。无论是"德性之知"还是"见闻之知",都属于"德性所知",都是"德性所知"的一个部分和局部。在张载看来,任何局部、片面的知识都不能促进人性的美好和理想人格的养成,只有整全的知识才能够促进人性的美好和理想人格的养成。张载是在"知识——人性"的框架内思考知识问题的,人性美好问题成为张载知识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是马克·吐温凭着年轻时在密西西比河上做领航的经历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是美国乡土文学的先驱。"回归自然"是生态批评中的一个新兴理论,是以文学的审美功用来促进实现人的内部自然的回归,用该理论可以解析这部小说中的自然与文明的对立和共存,探讨作家对大自然的生态关怀和思考以及对个体生命自由的关注和热爱,从而发现,回归自然的根本是人的内心回归到原本纯洁、健康、宁静的"内部自然"。  相似文献   

12.
陈应松《母亲》是其"神农架"系列小说之一,描述了母亲及其五个子女的生存挣扎和精神世界,作家面对底层生存的苦难,通过人性恶的描写,探求精神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3.
在生态批评视野中,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曾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出发,自然的自我存在有其不依赖人类的意义,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体。在《老人与海》中,"老人"眼里的自然只具有外在的可供利用的经济价值。自然本身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的共生、互生以至生生不息成为泡影。海明威与工业社会里疯狂掠夺式的开发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者并无二致。这种生态观的形成与独特的生态位紧密相关。童年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均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明确提出:“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对此处“自然”的理解,学界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指天然自然,即人的感性活动尚未触及到的自然;另一种认为指人化自然,即被人的实践活动中介的自然。本文基于马克思文本,对此问题浅做梳理认为,马克思所指“自然”的内涵兼具两层含义: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二者互为转化的观点以及在当下谈论“自然优先地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天人观。"天人一体"、"天人之分"、"天人相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天人关系的过程中,非常重要、非常现实的是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正确定位,明确人的责任和担当。这种定位更重要。人应当在应对当前的天灾人祸中,有大智慧、大胸怀、大气势,对天地万物负责,对人类自身负责。  相似文献   

16.
熊十力先生“乾元性海”命题将“乾元”与人之本性系联起来,在天人合一的大前提下,以乾元在人谓之性,乾元之“乾”乃刚健不息之意,故乾元本体在人亦成就刚健不息之性。故熊氏言“性”特别突出“生生之本然”,即人禀此生生不息真几而生,亦当生生不息,刚健向上。但是乾元健动不止并不是毫无险阻,由于坤势凝聚作用,人禀坤有形,与物接触,形成与本心相反的习染之势,障蔽本心,阻碍乾元发用。故人必须破除险阻,畅发自性。因此,熊氏论心性修养时,极为注重生命力的刚健不息。效法坤势的收摄承载作用,熊氏也注重涵养本心,根据《观卦》爻辞,提出“观生”的收敛工夫。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古老的天人观,是中华民族文化库藏中的瑰宝。“天人合一”既肯定“天人一体”,又划定“天”“人”的职能,从而明确“人”对天地万物的责任和担当。这种责任和担当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理念或日生态伦理上。这种生态理念或日生态伦理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智慧,推动着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共生共长,走到了今天。可见,我们提出生态文明,亦是由之演化、发展而来。因此,应以“天人合一”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温故知新、拨乱反正、务实创新,为我们的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18.
齐物论阐明了人要做到无我、忘我的理想境界,就必须齐万物、齐物我。以庄子之见,一切事物之间没有本质分别,在"道"的高度上具有"齐一"性,人和自然是合而为一的。自然中心主义主张把道德关怀扩展到所有生物,乃至大自然,其立论根据是认为自然也具有内在价值。齐物论与自然中心主义有诸多不同,但是可以相互影响,共同为社会发展与人类生存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一方面,齐物论有助于人与自身、人与人关系的构建。另一方面,齐物论主张的平等心智与自然中心主义一样可以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基础,孟子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然而孔子却未对“善”作过专门论述。老子称“上善若水”,孟子“道性善”,二人有关“善”的思想是否存在某种渊源?在人人都对“善”充满美好向往的先秦时代,荀子为什么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之性恶”?董仲舒在审视孟苟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性三品说”能否成立?厘清他们之间的思想关系,这些问题就会得到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