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时"在<周易·系辞传>中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人们行为的得失关键在于是否顺"时".对于"时"的认识与把握充满着主体的积极能动的运用与创造.  相似文献   

2.
生存与抗争--对"蓝眼睛"的再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妮·莫里森是20世纪颇具影响的美国非洲裔女性作家.读者与评论界对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做过多种解读.本文意在援引后殖民话语理论来论证,在<最蓝的眼睛>中,托妮·莫里森不仅讲述了一个文化认同的悲剧故事,更显现了文化冲突中的抗争与生存,从而唤起对黑人文化传统与自我的珍惜与关爱.  相似文献   

3.
亨利·米勒是美国20世纪的文学奇才,他的怪异文体使他备受针砭。《北回归线》不仅是他作品思想深度的代表作,也是其怪异文化的范本。以此为视点,米勒的文体风格主要可概括为卑琐素材、污秽物象、纵情声色、梦呓意识、拼贴构造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国际题材是亨利·詹姆斯小说创作的一大亮点,该主题细致而全面地反映了欧美文化的差异.以<美国人>为文本,分析了小说所蕴涵的欧美文化差异,认为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单纯与世故的对立;重实用与重形式的对比;强烈的道德意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抗衡.在此基础上,指出欧美文化的差异对詹姆斯笔下主人公而言,就像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  相似文献   

5.
"驺虞"考辨     
<诗经·召南·驺虞>篇的"驺虞",历来争讼不一.通过对<诗经>研究的历史考察,参证文献资料,并对<山海经>的资料加以辨析,认为"驺虞"是兽名,后世视其神异,解作西方之神兽"白虎",对其崇拜,同时赋予了神话传说的内容,具有原始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下文称<苔丝>)中主人公之一安吉尔·克菜性格的深刻剖析,并将他与<圣经>中的天使以及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原型作类比,揭示安吉尔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双重人格特征,指出其抛弃苔丝的"可理解性".  相似文献   

7.
从"五至"说的比较来看,<孔子家语·论礼>篇"子夏侍坐于孔子"章与<礼记·孔子闲居>篇及楚简<民之父母>篇所据祖本不同,<家语·论礼>篇所记更真实,更符合原意,并非抄袭<礼记>而来.  相似文献   

8.
为了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对"小康"的误解和轻视,文章力图回到"小康"思想的源头--<礼记·礼运>,考察古代"小康"思想的横向结构与纵向逻辑,并以此为鉴,阐明当前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有机整体,而且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过程,从而展现"小康"思想的当代意蕴.  相似文献   

9.
寻求真理:朱子对"道心人心"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子早年注重"十六字传心诀"的后半部分,此时他尚处于自发状态,未能自觉地发展其道心人心思想.中年时的"心说之辩"中,朱子认为"人心"是恶,道心人心之关系等值于天理人欲之关系.其道心人心思想获得独立发展的标志是<答陈同甫第八书>.该书影响极为深远,但其内部尚有一些思想冲突.朱子道心人心思想的晚年定论以<中庸章句·序>和<尚书·大禹谟注>为代表,尤其是前者.  相似文献   

10.
"思无邪"一语出自<诗经·鲁颂>,孔子言以论<诗>三百,后世由此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但学者对其理解不同,众说纷纭,有十余家之多.正确理解"思无邪"的原意,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时代背景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孔子说<诗经>"思无邪",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  相似文献   

11.
<圣经>是基督教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基石."罪感"文化贯穿整部<圣经>,在<圣经>中表述"罪"与"过"的语汇有很多.通过考察和对比"钦定本"中sin与transgression和"和合本"中"罪"与"过"等概念后发现,sin被译为"罪",而transgression被译为"过".这是一种误译.造成误译的原因是由于译经的外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字和文化缺乏必要的理解,并因此导致近100年来中文阅读者对<圣经>中"罪感"文化的误解.  相似文献   

12.
怎样正确认识和看待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特别是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这对马可·波罗学来说已是当务之急了.而解决马可·波罗问题的关键,是不能只躺在<马可·波罗游记>上去研究所谓的"马可·波罗学".其实,"马可·波罗"这个名字不一定是指某个特定的人,而是指当时的一批东西方交通的开拓者."马可·波罗"就是他们的代名词,<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他们当时历险经历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
"六义"是汉代经学家的说法,它是经过一系列改头换面的处理"层累地造成的".赋比兴根本不是<诗经>特有的艺术手法,更不是<诗经>艺术价值所在.从"六诗"到"六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重寻阐释平台,予以摧陷廓清.  相似文献   

14.
<诗·小雅·采薇>中"岁亦阳止"之"阳"字,多释为夏历十月.实际上,夏历十月非阳月之属而为阴月之属.句中"阳"应作温暖讲,有训诂上的依据,从诗中"薇"菜的生长规律看也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5.
"思无邪"别解及孔子的论《诗》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中孔子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汉代到现代,学术界对其中"思无邪"一语解释纷纭,因而也就妨碍了对孔子<诗>论的理解.正确理解<鲁颂·駉篇>"思无邪"的原意,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系统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孔子说<诗经>"思无邪",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而这一点又进一步证明了孔子论<诗>系统的纲领是普及文化,运用<诗>提高"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哲学家马里奥·本格于1981年出版了<科学的唯物主义>一书,在此书序言中他声称要建立一种"科学的唯物主义".他在书中正当地批判了机械论、绝对还原论的旧唯物主义,但他也对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诘难,"教条主义"和"不精确性"成为他指责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法的两条基础论点,本文据此拟具体考察一下他对辩证法的诘难.  相似文献   

17.
享利.米勒是一位与海明威和福克纳齐名的小说大家,然而他的作品只是从1993年才开始陆续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最早介绍米勒的施咸荣探讨了米勒所受的褒贬及其生平、自传文体和他对后来作家的影响。袁洪庚从颠覆西方文明的主题思想和怪异独特的写作风格论述了米勒的创作特点。杨恒达主张把米勒看作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者和自我的重建者并试图找出米勒重建自我的内在心理原因。孙萍更多关注文本,指出米勒在现实中寻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并向读者揭示了他"爱心慈父"的一面。然而,与国外的米勒研究相比,国内对这位小说大家的研究大大滞后,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篇生平介绍和对《北回归线》的评论外,米勒的大部分长、中篇小说都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的重大缺失。  相似文献   

18.
日本汉诗文中常常可以看到"江云渭树"这个诗语.这个诗语在南北朝时期(1334~1393)的五山文学中就已经非常流行."江云渭树"出自于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诗(<九家集注杜诗>卷十八)的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原本表达的是杜甫(712~700)对李白(701~762)的思念,后来成为一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的成语.不仅在中国是这样,在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也是这样.拙文意在通过对日本南北朝时期的五山文学中的代表诗人义堂周信(1325~1388)诗文中的"江云渭树"的分析,了解日本五山文学杜甫受容的一个侧面,即杜甫重朋友之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孙武故里说法不一,但共同点是"乐安"说.据先秦史料<春秋·左传>载,把孙武故里定为古齐城(今临淄)是正确的.孙武祖父孙书伐莒有功,食采乐安时,孙武已是少年;从孙武的家族史看,孙武不可能离开齐城到乐安去学习和生活;从孙武的文化程度看,当时是"学在官府",高等教育在国都,离开齐城绝对达不到高等教育水平;<新唐书·宰相世纪表>中记载孙武奔吴原因是"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田鲍四族谋为乱发生在齐城,不是发生在乐安,很明显孙武是由齐城奔吴.  相似文献   

20.
《论语·述而》"文莫"句诠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文莫"二字为千古疑词.或以"文不"、"侔莫"释之,或以"疑辞"释之,各执一端,莫衷一是.本文认为"莫"字当为"其"字之讹,"文莫吾犹人也",即"文,则吾犹人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