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最早的有谱可查的校歌是刘天华1927年创作的《君永校歌》。校歌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学校的党政领导、教师是校歌创作的主力军,而专业词曲作家的参与,使校歌的艺术质量得以提高。校歌歌词体现了学校自身的特点,大多写成了具有群众性、富有动力美的进行曲。  相似文献   

2.
西南交通大学于2011年115周年校庆时正式公布了校歌,它是在1947年版《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歌》基础上稍微修改曲谱而成的。歌词文雅、词义高远,深受师生及校友喜爱。一般认为,歌词是由当时的唐山工程学院国文及历史教员吴稚晖先生于1934年创作完成并确立的。然而从校歌歌词内容、学校年谱杂志和校歌审议文件三个方面,综合《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专章》、《交通大学稿——校徽校训校歌》等史料考辨发现,《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歌》歌词应于1930年5月左右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3.
《国立江苏医学院院歌》由胡定安作词?胡周淑安作曲,歌词立意高远,旋律激昂高亢,有着极强的民族立场和时代特点?文章从校史研究的视角解读了校歌创作背景?歌词大意及其人文意蕴,旨在强化南医学人的共同记忆,传承南医精神,激励莘莘学子献身医学,济世苍生?  相似文献   

4.
杨敏 《百姓生活》2012,(8):55-55
军歌的原型是《八路军进行曲》 2010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创作者公木的百年诞辰纪念。公木本名张松如,曾任吉林大学副校长,是著名诗人、学者。公木曾参与修订《东方红》歌词,创作电影《桥》、《白毛女》、《英雄儿女》的主题歌歌词。  相似文献   

5.
大学校歌是最能反映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精神追求的表征形式,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符号化的歌词以及音符凝练着大学理念,体现着其办学特色和历史积淀。民国时期的的各大学都十分重视校歌的创作,而对大学理念的追求则直接反映在其校歌上。民国时期的校歌体现了当时大学对传承儒家文化、崇尚传统精神、倡导思想自由、追求科学真理、唤起学生社会责任、激发民族意识等理念的追求,并展现了那时期大学的勃勃生机,也为当下大学校歌的创作、大学理念的追求提供了一定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交通大学校歌的滥觞、创作背景及发展历程的考证,进而对其音乐内容、曲式结构作以探析,向人们展示了交通大学校歌显为人知的创作轨迹及文化精髓;西安交通大学校歌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初,经沈心工、陈柱、唐文治先生作词、萧友梅先生作曲;70年来,这首校歌一直激励着交大人秉承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务实的办学理念;同时,也是交大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真实映照。  相似文献   

7.
选取《眷恋故乡》《达斡尔母亲》《达斡尔style》三首新创作达斡尔族歌曲的歌词创作进行评析,三首歌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民族音乐在传承和创新上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歌词文学性的不足,达斡尔族歌曲的歌词创作应该以传承为基础,以创新为途径,提高歌词的感染力,不断繁荣民族音乐,彰显民族情怀。  相似文献   

8.
北京有个著名的一○一中学。这所学校有首著名的校歌,歌词为郭沫若所作。歌词的最后一段是:"一○一,一○一,这是永不自满的象征,由胜利走向胜利,团结起来,前进!"  相似文献   

9.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她奋勇诞生,毅然挺立,不仅集中了一大批著名教授和学者,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且为国家培养、造就了相当可观的人才。西南联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作"艰卓刚毅"的不懈奋斗,高举理想主义大旗,弦歌不辍。罗庸创作的校歌《满江红》歌词描述了西南联大学人的心路历程,彰显了中国优秀的文学传统,弘扬了可贵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成仿吾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他先后为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创作了校歌。陕北公学校歌体现了强烈的救亡图存责任感,华北联合大学校歌充满抗战必胜的豪情,山东大学校歌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人民大学校歌不忘初心继往开来。成仿吾创作的校歌起到了弘扬正气、鼓舞士气、引领风气的作用,有...  相似文献   

11.
湖湘学派是宋室南渡之后的理学第一大宗,作为开创者的闽人胡安国长期在湘潭和衡山地区从事学术和教育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弟子,他们都为湖湘学派的奠立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集美学村楼名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集美学村”是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著名教育胜地,“嘉庚建筑”绝世无双,其建筑楼名因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经典,令世人赞慕!近时代“集美学村”有许多新建筑以“人名”或“企业名”命名,又折射另一种“知恩图报”、“回报社会”的楼名文化。研究嘉庚时代和后嘉庚时代建筑楼名文化,对弘扬嘉庚精神、办好集美学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李兆良先生《黄河改道与地图断代:中国地图学西传辩证》一文,解读现存《坤舆万国全图》中的黄河所处年代,推断地图的成图年代,认为地图中黄河分两支,为1194-1580年状态,不是利玛窦与李之藻时代的黄河。李兆良关于黄河变迁的讨论疏阔,完全忽视历史地理学、水利史界数十年成果。《坤舆万国全图》所呈现的黄河,是明后期河道,绝非明初甚至宋金元时期的分流河道,所谓的北流,不过是从徐州北上的运河。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关学”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北宋时期陕西关中地区以张载为核心的关学学派;一是指北宋以降至清代的关中理学。前者为狭义关学,后者为广义关学。一般多使用广义关学概念,下限至晚清刘古愚时代。指出明清之际关中以“三李之道为最尊”,坚持“经世致用”学风,回归孔孟儒学正宗,使关学走上实学化道路,体现了“刚毅厚朴,务实重礼,崇尚气节,躬体力行”的关学精神。今天研究“关中三李”对开发西部,制定文化战略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国朝文派”语出元好问所编金诗总集《中州集》,当下学者一般将它理解为诗歌流派,而实际上它应是与诗歌相对的文章流派。国朝文派又名中州文派、唐宋文派。“国朝”主要体现其国家属性,“中州”主要体现其地域特征,“唐宋”主要体现其正统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在宋明新儒学形成和演变过程中 ,道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 :北宋儒学家借助于道家本体思维模式对传统儒学进行新的诠释 ,创立了理学这一儒学新形态 ;南宋朱熹继续借助道家本体思维对原始儒学和北宋新儒学进行综合提升 ,集理学之大成 ;明初儒学家在程朱理学渐趋僵化之际 ,适时地吸收了道家思想以改造理学 ,使理学过渡为心学 ;明中叶王阳明对儒佛道思想进行融会贯通 ,集心学之大成 ;明代中后期 ,由于王门后学大量引用道家思想及佛教禅学来改造阳明心学 ,致使心学性质逐渐发生变化 ,终至解体。  相似文献   

17.
芳灿为诗,超越其师门格调、性灵两派,其诗多铺叙繁华,风流华美、富丽芊绵是其主体风格,在乾嘉诗人中,别具一格.在西部为官时,得雄奇壮丽的江山之助,也有朴实劲健、雄壮磊落的写景之作.  相似文献   

18.
从发生学的角度,《走出“荆公新学”》较早地对学界“新学”、“王学”互指现象提出质疑,但也存在偏重官学形式而将两者割裂的问题。实际上,从王学官学化、“新学”概念的由来、内涵及宋人态度等看来,王学与新学在历史上分别与两种“新学”概念相联系:一是见于史料、立于学宫、主要包括《三经新义》、《字说》的与“王学”存在差异的“新学”;一是由新经义、新字学、新学风、新学学派等四个构成,有官学、新经学、学派三种含义与“王学”完全等同的“新学”。虽然这两种“新学”概念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最终被合一,但在具体的思想研究当中还是应该加以注意的。  相似文献   

19.
在黄河防治中,北宋王朝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官员奖惩机制。而在其运行中,宋廷通过行政升黜、经济赏罚乃至刑事制裁等多重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实施,从而对激励和制约治河官员致力河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严粲是宋元易代之际的重要诗经学家,后世理学家多将他划归吕祖谦所在的东莱学派或林光朝学派。通过梳理相关历史资料,比较严粲《诗缉》与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朱熹《诗集传》的体例异同,并分析《诗缉》的引述文献,可知严粲应当和吕祖谦、朱熹一样,属于宋代经学里的兼综学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