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论文汉语摘要英译是汉英翻译实践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将尤金奈达(EugeneNida)提出的翻译理论作为一种理念应用到摘要翻译中,以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对等的信息为翻译目的,以篇章为翻译单位,可以使汉语摘要的英译实践得以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2.
离愁历来都是中国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这其中不可忽略的是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而翻译则是以口语或笔语的形式用听众或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方式转达出发语要表达的思想,它的目的在于在两种不同语言表达之间建立某种等同,因此翻译并非语言本身客观僵硬的再现,而是在译者参与下受社会文化语言影响的再创造。所以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文化传译便也成了诗歌形式及内容传译之外的又一重要使命。文章结合汉语及英语语言特点,以中西方翻译理论为基础分析探讨中国离别文化在古诗词英译过程中的传递。  相似文献   

3.
鸟类在古诗词曲里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意象,用以表达诗人的喜乐哀愁。它们寓含丰富的文化,译者翻译时需放在文化语境里考虑。从文化角度探讨含有鸟类文化意象诗歌的翻译方法,以向译语读者展现鸟类诗歌特殊的韵味,是古诗词跨文化翻译的一个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汉语古诗词中的人称指示成分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加之汉英两种语言在思想文化、语言结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将其英译并非易事。所以本文拟从中西思维方式入手追根溯源,进行中西诗歌语言上的差异比对。并在此基础上,以国内外经典译例为例证,在翻译对等和语境理论指导下,探讨并归纳了汉语古诗词中人称指示成分英译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5.
汉语古诗词是作者情感、思想写照的浓缩,短短数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强烈情感。叠词在古诗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使诗词的意境更加形象、生动。本文在探讨叠词在汉语古诗词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汉语古诗词中常见叠词的分类的前提下,分析了“三美”理论关照下如何实现含叠词诗词句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诗词翻译难,古诗词尤甚,古诗词翻译中涉及文化意象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文化意象是中国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本文指出,由于文化意象中文化内涵的难以传达和中外读者思维审美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一系列文化意象的"不可译"现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诗词由于体裁的限制,人物对话往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跳跃性,读者在阅读汉语古诗词时必须弄清作品涉及到的话语角色,识别并补充沉默话轮,这对还原文学作品中人物会话的整个结构,充分理解言简意丰的汉语古诗词致关重要。汉语(尤其是古汉语)的表达偏重意合,这种表达方式导致汉语古诗词中的不少会话角色关系呈隐性,读者需通过上下文逻辑推断,才能理清话语角色、会话相邻对、话轮沉默等。在把汉语古诗词翻译成偏重形合的英语时,一般要酌情增加表明会话角色关系、会话相邻对的词语,甚至补充沉默的话轮,并采用直接引语形式,使译文话轮结构清晰,会话关系呈显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基础,对汉语新词语的翻译进行探讨。汉语新词语翻译主要是将汉字中富有特色的文化信息传递给外国读者,属于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要不断地进行动态顺应,既要顺应不同的翻译目的、文化差异和表达习惯,又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心理等具体语境,然后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汉语新词语的翻译能够起到传播中华特色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从ICM理论看,汉语古诗词中的转喻分为ICM及其CM之间的转指关系、ICM中的CM之间的转指关系两种类型.转喻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应该深化到认知的层面,实现在源语(汉语)和译人语(英语)中的激活对等,使读者理解到转喻手法运用的同时,明白隐藏在转喻语言形式背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统意义上的圣经汉译是将圣经原文语言信息转换成汉语来表达,让读者在汉语语境下以汉语思维模式领悟圣经原文的语言信息。而中文代表字原文新约圣经与此相反,它是以汉语符号系统展现新约圣经希腊原文的“原貌”,目的是让读者通过汉语进入希腊语原文语境,以希腊文的思维模式来体验经文原文信息,在翻译思想及翻译理念上具有很大程度的相“逆”性。试采用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能够较好地阐释中文代表字原文新约圣经的翻译策略及其所体现的翻译思想与理念。  相似文献   

11.
以丰富的葡萄酒名的汉译译例作为佐证,以接受美学为指导,从翻译归化的视角阐述了舶来词在汉语表达中所体现的独特意境。这些汉译技巧涵盖了以音译融合意义、以音译融合汉语语素的方法,并通过分析葡萄酒名的误译及应对策略,强调以归化翻译的方式起到传神达意的翻译效果。说明语言的运用需要尽可能接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生动,风格自然。  相似文献   

12.
汉语古诗词往往通过设置空白激发丰富的言外之意。从认知的角度看,这些空白是诗人考虑到与读者共享一些知识而留在文中的缺省信息,也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激活的认知结构的空位,他们必须调用认知结构的默认信息(包括框架的默认值、脚本的隐含序列、隐含的隐喻源域或目标域、隐含的转喻次域或主域)填补空白才能获取其中的言外之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须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认知知识和文化传播的目的,采取明示或保留缺省信息的翻译方法,也就是认知默认值的显译或隐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忠孝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英译应结合文化翻译的本质以及中国古典诗词本身的审美特征进行综合翻译。从文本分析入手,对中国古诗词中蕴涵的忠孝文化内涵进行细分,发掘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独特性与审美因子。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古诗词英译时如何通过选词、构句、语篇效果等各种语言手段,表现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独特性与审美性,使英语读者也能够体验到中国忠孝文化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诗歌的翻译已是不易,而汉语诗歌中常用的典故的翻译尤为不易。典故的文字虽然简洁凝练,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文化内涵。翻译典故时,首先要探寻清楚其文化渊源,然后理解其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灵活地翻译,在译入语读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向译入语读者传播汉语文化。  相似文献   

15.
接受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重视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了西方文论由以作者、作品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的转变。《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作为西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被译入汉语,其译本的接受主体一儿童的特点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词语、句式以及修辞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读者因素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东西方翻译理论中都有体现.在汉语典籍英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十分必要.通过从目的语读者角度对典籍英译实例的分析比较,探讨了汉语典籍英译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化意象归化的角度论述了英汉语际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从而揭示翻译的实质,即在翻译中译者既应尽量保留原文语言及文化的特色,又要使译文读者领悟作者的本意,以缩小文化间存在的差异。只有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达到基本相同的感受,才能达到翻译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8.
汉语在同其他语言的交流过程中,大量借用外来词。以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汉语中英语借词的文化内涵以及借入汉语的途径:音译、意译、音义结合和移植,可以帮助译者应对英语词汇借入时复杂的翻译程序以及读者可能出现的抵触心理。  相似文献   

19.
汉语公示语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词义模糊、修辞模糊和文化模糊三个层面。弗米尔的目的论突出了目的语读者的地位以及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在目的论指导下,依据"让目的语读者明晰公示语交际目的"的原则,针对不同层面的汉语公示语的模糊性,可以采用保留模糊、增补信息变模糊为清晰、改译、略译及零翻译等翻译策略。通过问卷调查,这些翻译策略的可行性得到了证实,同时也验证了目的论对公示语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水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必须传递其负载的深厚文化内容与审美情致。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应结合文化翻译的目的以及古诗词本身的审美特征综合进行。通过对水文化意象文化内涵的分析,从技巧层面深入探讨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能够推动中国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