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黑格尔哲学通过诉诸不同形式的“无限性”来设定“有限性”,忽视了人之存在的“时间性”和“历史性”.现代哲学通过发现“时间性”和“历史性”回归“有限性”,但仍然没有达到现实社会历史层面.只有马克思哲学揭示了“有限性”和“无限性”的互为规定,从而真正走进了人的现实存在及其历史.  相似文献   

2.
浦家滢 《求是学刊》2012,39(2):47-50
西方哲学自古希腊始,始终将其奠基在存在的无限性规定基础上,由此产生了特有的至上的形而上学.在笛卡尔的第一原理设置中,理性在与世界的对峙中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峙的相持意味着无限性规定的磨损或消解.休谟对因果联系的怀疑使得哲学本身必须面对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即哲学的无限性规定如何向有限性规定的迁移可能性.康德哲学是对近代哲学蕴涵着有限性的一种肯定性诠释.在康德哲学中,有限性规定有了划界性的凸显,在主体理性结构的建构中,可以管窥到康德哲学隐含的界限或者限度.理解康德哲学的性质既与康德哲学的有形理性构造有关,又与康德哲学的无形规定相关.有限性规定的凸显和无限性规定的隐退相互连结.有限性规定的凸显是理解康德哲学的一个视域.  相似文献   

3.
贺来 《求是学刊》2012,39(4):5-11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来源在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这种观点同时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推广.俞吾金教授的《实践与自由》一书则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来源——作为现代哲学典范的康德哲学.马克思从康德那里继承并推进了“实践”和“自由”两大主题,其哲学体系的本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以批判康德哲学的“是”与“应当”的二分为起点重建政治哲学,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主张从“现有”之矛盾推出“应有”.“是”与“应当”相统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前提;价值判断与科学论证相统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存在论依据;从“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的过渡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现实内容.基于上述方法论原则,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把科学论证和价值判断统一了起来,揭示了“人类社会”取代“市民社会”的必然趋势.在当代世界,市民社会已从单纯的市场经济领域进入了社会交往的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这种演变,反映了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为当代政治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基于这种社会事实,在当代推进和深化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需要重新审视市民社会及其蕴涵的价值和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人的二重性存在方式,即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角度,考察中西哲学的区分及其层面差异。西方哲学大体属于自觉的实践层面,中国哲学则大体属于自发的伦理层面。伦理层面应最终统一于实践层面。本文对“天人合一”提出分析,主张应扬弃“天人合一优越论”,以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为统一两层面、融合中西哲学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6.
无限性问题恐怕已很难激起人们的兴趣,因为它似乎永难解决。又似乎早已被“无限性是矛盾。无限性寓于有限性之中”这类辩证命题所解决。而本文以为,揭示无限性更深层次的本质规定与多重限定才是通向答案的唯一途径──无限性的有限阈是无限性的理论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统一与完善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无限性与现代自然科学 黑格尔早已批判过“1+ 1+1+……”这样的简单累计式的恶无限。但人们并未就此满足。而是一再固执地发问。宇宙究竟是不是以“两极开放式”无限伸展的和无限微化的?迄今为止。教科书上对无限性的“无始无终,无…  相似文献   

7.
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线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楠明 《学术交流》2001,1(1):12-16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是人类解放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创立过程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密切关联在一起.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从黑格尔的理性的人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再到现实的人的过程,与此相应,他的哲学的创立也经历了从历史理性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过程.所以,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8.
理论哲学的范式与马克思哲学关于“实践”的有限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的理论哲学范式是在"存在"本体论的逻辑终端中,或在"内在意识"的思维至上性中加以确立的,这就意味着西方哲学的范式本质上是一种"理论形态",是将自在世界或现实世界纳入"意识"范围内的理论描述和精神映象.这种理论哲学的范式其基本目标是提供某种永恒不变的普遍性解释,这种解释是跨越"时空"的,超越"历史"的,因而在总体上具有"无限性"的特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方式与西方哲学的理论范式根本不同,其面对的对象是"现实世界",这意味着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思考方式既受着"时空"的制约,又有"历史"的因素参与,表明马克思哲学有其"现实"的"实践"的功能,而这一实践思考方式的本质是"有限的".从这一分析理路入手,可以从新的向度上进一步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特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内在地蕴含着人学维度,但又不能把它等同或归结为人本主义.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之所以被遮蔽,是因为传统教科书所奉行的哲学解释框架的固有缺陷.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才能对人的问题求得合理的解答.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述中,分别从实践和社会关系两种视角对人的本质做了规定.这是两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视角,如果说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或一级本质,那么由实践活动所形成和派生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的二级本质或次生本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即历史地发展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二是指作为历史运动最高目的的、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自由王国”.它们都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学”概念,前者可称为“历史人类学”,后者可称为“哲学人类学”.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涵盖这两种意义的“人类学”概念,否则就难以避免“经济决定论”的指控.而按照“经济决定论”的解释,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将始终处于被遮蔽之中,不可能获得内在肯定和确认.  相似文献   

10.
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晓芒 《求是学刊》2003,30(1):15-17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11.
形而上学的情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德生 《求是学刊》2003,30(1):12-15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12.
肇始于17世纪的启蒙运动是近代西方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对理性觉醒的又一次呼唤.1784年,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这篇文章中揭示了启蒙的本质及其实现途径.他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1]可见,康德所说的启蒙的本质在于使人从幼稚走向成熟,成熟的标志在于能够运用自己的理智,而走向成熟需要借助于他人的指引.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危机与"形而上学"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中华 《求是学刊》2003,30(1):17-20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14.
黄磊 《求是学刊》2008,35(2):41-44
海德格尔的价值哲学起源于反思存在者的有限性,存在的敞开状态要求此在不断地回到存在绽开的地方,打破既定价值对存在者的束缚和对它的依赖,世界由此成为可能性的集合.对上帝十诫的解读同样证明了海德格尔的价值哲学的主旨.神圣性价值、超越性价值、凸显性价值虽然是不同社会模式的价值类型,它们同样俘虏人并占有人,此在应该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和新的视野,回到存在的本原--创遣性生存的人的存在方式中.  相似文献   

15.
陆杰荣 《求是学刊》2003,30(1):20-22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16.
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清海 《求是学刊》2003,30(1):10-12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17.
在<否定的辩证法>中,阿多诺批判了传统哲学的同一性、体系化的特征,黑格尔的辩证法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同一性哲学的两种不同表现方式.这种同一性、体系化的哲学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的特性和要求,同一性哲学对具体经验的否定,正如商品交换对质性的否定.阿多诺认为,哲学应该是一种异质性的经验,真正的哲学是非同一性的哲学.这需要从同一性的辩证法走向否定的辩证法,以非同一性的"星丛"结构为基础采探索新的哲学模式.阿多诺将批判理论的逻辑推向了极限.同时也更加揭示出批判理论的内在困境,即在激进的哲学批判背后,缺乏走向现实实践的理论中介.这是哈贝马斯理论转向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Sein(存在)"问题,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根本问题.海德格尔通过<存在与时间>重新揭示了存在的意义,彻底扭转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存在论思想.然而,这一革命性转向却是从康德开始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从理性的认识能力出发,运用先天综合判断,已经着手松动了"sein"的实存特性,判定"Sein"只是一个逻辑系词,本身没有实际意义,使"Sein"从"有"变成了"无",从认识论迈向了存在论.尽管康德的这一步尚不彻底,但是,海德格尔却从中发现了康德存在论的微言妙义,最终实现了从认识论哲学到存在论哲学的彻底转向.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真理观与传统“符合论”真理观不同。他认为:“真理”一词的原始意义来自希腊文“αληθεια”,意指“事情本身”,是从晦暗到无蔽状态的存在,是在此展开的存在。真理本质是自由,自由支配着人才有历史,自由、真理和人类历史是一致的。真理与非真理并不是不相干,而是共属一体的,通过解蔽运作的迷误是达到真理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20.
“人民”一词在东西方语境中早已有之.西方语境下的“人民”话语,与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实践密不可分,原本就具有公民、个人、国民的法律内涵.在古汉语中,“人民”原为民氓,指的是与君、臣相对而存在的平民大众.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后,汉语中的“人民”才具备了现代法律话语的意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精英们希望通过运用民族传统思想和价值来丰富马克思主义,通过“人民—群众”路线以克服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所以在“七五宪法”中将“人民”作为一个绝对的整体、一个完全的意识形态称谓,尝试通过人民权威在实践中的确立,以确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正当性.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在法律领域内将人民与敌人对举、人民与整体相连的实践,使得法律语境中的“人民”脱离了个人、家庭和种族的基础,导致了法律与人民性的背离.同时,作为绝对整体的“人民”在法律中的地位不断被神化,使得法律的权威难以树立,规则秩序失效,权力不断膨胀,而作为个体的人民的基本权利也就不能得到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