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77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38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怀疑的时代,怀疑的精神遍地流行。现在的一些人特别是在知识分子当中,所谓丧失道德理想、渴望堕落,痞子精神等,在学理上的根据就是一种怀疑精神。我今天要讲的是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怀疑论。中国的怀疑论我主要集中在比较典型的老庄的怀疑精神上。西方怀疑论,从历史上看主要有三种:古希腊罗马的怀疑论、中世纪基督教的怀疑论以及近代的怀疑论。中西怀疑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上。  相似文献   
2.
埃利亚派哲学是古希腊存在学说的开创者 ,是对当时自然哲学的一个反动。他们关注的不是为感性事物找到它们共同的“始基” ,而是首先给宇宙整体定性 ,“始基”学说作为希腊哲学的核心问题被扬弃了 ,下降为一个次要的问题。希腊哲学在埃利亚派这里首次跃升到了一个思辨的反思层次 ,一个单凭理性进行抽象概念的论证推理的层次。这种反思使人类理性首次在自然对象上受到了一种“之后”的训练 ,为后来的形而上学做了某种准备  相似文献   
3.
邓晓芒 《学术界》2008,1(3):106-117
2007年,江苏的<学海>杂志第1期发表笔者长文<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批评郭齐勇教授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引来陈乔见、丁为祥、龚建平和胡治洪四位先生的反驳,四篇反驳文章栽于<学海>杂志当年第2期;笔者于该杂志当年第4期又发表回应文章<就"亲亲互隐"问题答四儒生>,对四篇文章逐一作答;该杂志于当年第6期又发表四位先生的再反驳.现在这篇文章是对去年<学海>第6期所裁四篇针对我的文章的再回应,其中有关儒家"亲亲互隐"问题的争论仍是核心,但扩展到如何解读中西经典、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理解道德和法律、理性和仁德的关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期待中国教育改革早已成为广大民众社会的共识,在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就教育公平、教育官本位、大学去行政化诸多方面展开的热烈讨论,就能感受到。随着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的公布,也预示着中国教育改革即将启动。特刊登知名学者邓晓芒教授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探讨中国教育问题的文章,以供广大读者思考。  相似文献   
5.
邓晓芒 《云梦学刊》2008,29(3):157-160
1987年,我和易中天合作完成了一部三十五万字的书,取名叫《走出美学的迷惘——中西美学思想的嬗变和美学方法论的革命》,1989年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6.
新实践美学的审美超越——答章辉先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个偶然的机会,读到章辉先生的文章<论审美超越--兼向邓晓芒先生请教>[1],之所以拖到将近五年之后才作这个回应,端赖自己孤陋寡闻.好在所讨论的问题并不受时间限制,并可趁此机会将笔者和易中天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提出的新实践美学的观点,结合对它的一些误解更清楚地阐明出来.  相似文献   
7.
邓晓芒 《云梦学刊》2007,28(6):157-158
今年是恢复高考30年。我们这一代人中的幸运者们都忘不了那些阳光明媚而又紧张热闹的日子,那几年,有一大批凭借自学而具备了“同等学力”的青年人和中年人,相继步人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殿堂。我本人是在1977报考大学无望(因超过湖南省规定的25岁报考年龄限制)之后,才在1978年报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研究生的,当时填报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对于报考这一方向,我是有充分的自信心的,因为整整10年间,我一直都在埋头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阅读和思考,对最重要的几本书都反复阅读过五、六遍,并做过详细的笔记和眉批,另外还为了读懂马克思的书而广泛涉猎和研读了西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著作。我自认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龙去脉和发展历程已经了如指掌,没有什么问题能够难得倒我。可是没有想到的是,使我功亏一篑的仍然是那跟随了我20年的家庭“政治问题”,即“摘帽右派”。尽管我在考试中发挥正常,超过了录取分数线,但从北京来长沙的外调人员从我父母单位调去的政审材料却写得极其险恶,大有要将我们家世世代代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的势头。不但如此,而且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决定不予录取之后,还将我的材料扣住,一直没有转给我所填报的第二志愿武汉大学哲学系,这些材料连同“不予录取”的通知书直到当年11月才寄到我的手中,那时各高校已经开学两个多月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时我已经和我后来的恩师、武汉大学哲学系的学术前辈陈修斋先生取得了联系,正在备考第二年的西方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考试。1979年,我父母的右派问题得到改正,我也顺理成章地走进了全国最美丽的校园武汉大学,跟随陈老师和杨祖陶老师攻读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现象学导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胡塞尔现象学导引邓晓芒(武汉大学哲学系)近年来,胡塞尔现象学在我国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尽管已翻译了不少胡塞尔的著作,也有相当一批介绍和研究文章,但人们仍感到胡塞尔的思想难以把握。本文试图以简明扼要和清晰易懂的方式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内在线索从总体上...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对时间的“先验阐明”,撇开了数学何以可能的问题而跳到了力学何以可能的问题。时间的先验阐明的这一实际的缺位表明其时间观在“形式框架”的理解和作为“能力”的理解之间的冲突,它处于传统空间化的时间向力学化、能动化的时间的过渡中。由此切入到康德的时间图型,揭示出时间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在构成知识方面比空间具有更加深刻的本源作用,它与创造性的想像力其实就是一个东西。最后援引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佐证和阐发了康德时间观中的这一具有重要的生存论和本体论意义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了作者在对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中的诸多经验和体会 ,通过英译本和中译本的对照比较揭示了现代汉语在翻译外语哲学文献上的优势 ,展望了现代汉语成为未来哲学发展的国际性语言的前景 ,向哲学界提出了“让哲学说汉语”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