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利益的追逐,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令人堪忧。儒家道德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精髓,又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宝贵的精神资源。从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入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这不仅对培养人民群众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良好健康的引导作用,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与每个国民的切实利益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状况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因而道德人格的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首要地位.文章通过对渝西地区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的调查,对其成因从家庭因素、教育模式、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进而提出渝西地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对策--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立足点,为那些正在美与丑、善与恶之间徘徊的当代大学生找回人生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状况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因而道德人格的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首要地位。文章通过对渝西地区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的调查,对其成因从家庭因素、教育模式、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进而提出渝西地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对策——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立足点,为那些正在美与丑、善与恶之间徘徊的当代大学生找回人生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4.
榜样道德作为一种道德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第一,榜样道德提出的道德要求与人们现实道德能力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第二,榜样道德的作用机制本身存在局限性.第三,榜样道德所赖以存在的某些伦理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的自由精神相背离.因此,榜样道德应当在道德实践中得到正确的对待.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与大学生道德文化具有内在关联性.中国梦是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提供方向、目标和理论支撑.同时,大学生道德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加深对中国梦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理想信念认同和行为认同.面对当下部分大学生理想空虚的现象,有必要通过推进课程改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加强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以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最伟大的梦想。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道德文化缺失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监督引导与鼓励相结合、构建道德文化载体、发挥道德模范作用、融合中西文化取其精华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途径。论述了只有青年群体的道德水平得到应有的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才会有质的飞跃,"中国梦"这一时代背景是加强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7.
试论当前大学生道德建设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引发了社会层面的多重变化 ,也深刻揭示了国民道德素质这一现实问题 ,并孕育着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一切人们的道德建设前景。这时 ,审视大学生道德世界现状并不失时机地开展和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 ,就被赋予了深远意义。而大学生的道德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在校园与社会间发育和变异的大学生道德文化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变动性与异化性、虚浮性与躁动性、日趋世俗性与实用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前的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和存在问题。为此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当代大学生道德文化变迁和发展的规律及趋向 ,从中认真剖解他们的道德困惑 ,发现和树立文明良好的道德观念 ,从而努力搞好大学生道德引导和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现代道德建设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思想 ,而且要借鉴国外文化中的优秀道德思想。本文试着重从康德道德哲学中对理性的深刻论述中探究现代道德建设的基础。主旨在于说明现代道德建设要从社会人的理性本质出发 ,要发挥理性在现代道德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 ,要强调理性原则在现代道德建设中的至上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道德基点上的整体主义和道德归宿上的禁欲主义,构成了中国封建道德的大构架。在人文视野下重新审视这个大构架,可以断言:封建道德总体上是否定人格独立、对感性生命的“被动道德”,缺乏人文向度。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显然不能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应从中国封建道德中寻找理论资源。我们认为,当代道德文化建设恰恰必须从对中国封建道德进行人文解构入手,彻底实现传统道德理性向现代道德情感的还原。只有让人文精神融入当代道德文化建设之中,才能建立起充满人性的“主动道德”  相似文献   

10.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道德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现代道德人格与健全道德人格、理想道德人格进行了简略区分的基础上认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应以把传统道德人格中的优秀特质、时代要求的特质和社会主义要求的特质有机统一起来的现代道德人格为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道德理想,这包括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一套理想的价值体系、一批先进的道德榜样.道德榜样之所以有力量,能够感染人,主要原因不在于他们人格中的其他成分,如智慧、能力、知识、思维、形象、身份等,而在于他们的道德人格,在于他们的道德人格中所散发着的人性光芒.学习榜样,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必须完善道德评价机制,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养成道德习惯,提升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2.
民族道德与政治道德在未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前,都必须在相互共存中协同发展,互相利用,交替作用。二者关系中,有时也有主次之分。一般说来,民族道德必须为政治道德服务,政治道德又必须为国家政权服务。除非阶级消亡了,国家消亡了,直接为政治建设服务的政治道德也会随之消亡,而民族道德则会随着民族的相对延长而再存在一个时期,但终归亦会消亡的。到那时,政治道德消亡后的民族道德将会随着民族的消亡而消融于人类道德。从这点来看,民族道德存在的时间比政治道德存在的时间或许要稍长一些。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重在道德实践 ,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的内在规定。当前德育成效低微的根本原因之一 ,就在于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性、知识性、系统性 ,而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忽视了主体的内在需要和道德体验 ,使本应充满生命活力和育人魅力的道德教育 ,逐渐走向了纯道德理性的空洞说教。因此 ,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采取有效措施 ,把道德教育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转移到重在道德实践上来  相似文献   

14.
道德冲突与道德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置身于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经常会涉及到利益冲突与道德冲突问题.在利益冲突与道德冲突中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关系着职业工作的社会意义,也是对自身能力的重大考验.面对道德冲突,走出道德冲突,进行道德选择,必须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加强制度保障,并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选择能力、确立明确的道德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道德理念失去光辉的时候,一些新的道德行为,如慈善捐赠、器官捐献、志愿服务、文化差异宽容等正在被现代的人们认真地经营着,标志着市场经济下一种全新道德形式的生成。这些具有非指令、自我性的新道德形式给人们的启示是:尊重个体道德选择性的要求,正视"无痛道德"的存在并给以发展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能体现新权威的无痛道德体系,至少要做到三点:承认并正视道德回报,以法的形式使道德变轻松,道德情感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16.
权变是人们在进行道德选择时需要经常面对的一个复杂的问题,权变作为一种方法论始于孔子,此后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思想家阐述了自己的权变思想。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权变在中国古代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概况;介绍了道德权变和道德冲突,以及对道德冲突的分类;提出对道德冲突的消解方法。  相似文献   

17.
道德信仰的本质就是人在道德人格上的自我超越。具体表现为:道德信仰是人的社会之我对个体之我的超越;是精神之我对肉体之我的超越;是理想之我对现实之我的超越;是无限之我对有限之我的超越等。  相似文献   

18.
伦理与道德的区分、人性能力与人性情感的区分、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的区分是李泽厚伦理学的基本要点;三个区分紧密联系着道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问题,即道德的社会根源与道德的社会作用或效力;在现实具体的道德行为或道德作用过程中,作为道德心理形式的人性能力与具体的道德规范、善恶观念是无法分开的,外在的道德规范、伦理准则若想真正扎根、"在场"于人们的心灵,得到人们的"敬重",从而有效地"牵引"其道德理性意志,并激起人们那种作为主体间关系的人性情感,从而在社会中运行生效,则必须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相应地调整转型,就此而言,李泽厚关于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的阐释,既是对道德的分类,更是在社会学的观察视角下对道德转型的揭示.  相似文献   

19.
明晰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从"职业教师"向"专业教师"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道德从"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从教师劳动的专业特点出发,教师应当享有获得尊重、获得人格尊严保障、获得教学话语表达、获得荣誉和公正评价等道德权利;同时,教师除了履行在社会交往关系中的普通公民的道德义务之外,还应当主动地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自觉地尊重受教育者的发展主体性,不断加强道德自律,增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专业道德义务感。  相似文献   

20.
西方政治哲学的论证重心经历了一种从政治的道德目的到政治的道德基础的转换。古代的政治伦理学通常把政治的道德基础看作一种自然因素,故而对此并不着力论证,却着重于赋予政治以道德目的;近代以来的西方政治伦理学则认为政治关系是人为的,从而对政治的道德基础详加论证,但许多学者对政治的道德目的却心存疑虑。实际上,只有对政治的道德基础严加论证之后,政治的道德目的才能更好地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