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之所以出现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其流转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善。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必须贯彻物权平等原则,对集体土地征收加以规制。只有改造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进一步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规定,积极推进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建立合理的流转收益分配制度,才能促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了战略布局,也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绿色发展薄弱、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落后、环保法律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展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从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健全生态法律制度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生态农业"至今,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也要看到,发展生态农业仍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其中生态农业基本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生态农业配套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恐怕是最大障碍.加强生态农业法治建设,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生态农业法制建设的经验,在构建生态农业立法体系、健全生态农业执法管理制度、完善生态农业相关法律制度等方面下功夫,这将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同时也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福建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土地污染较为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农村污染排放量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农民和地方政府生态意识淡薄、农村生态环保法律不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系不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有关。分析提出应做好强化农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作用、健全农村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大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等工作。  相似文献   

5.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作为监督工具,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增强执政党与政府公信力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作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建设的现实困境在于,财产申报制度的官员认同度不高、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建设缺乏法律制度的支撑以及配套制度不健全等。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官员财产申报的主体制度、完善官员财产申报的配套制度、优化拓展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现代林业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为目标、以现代法制为保障的林业。森林经营管理法律制度是《森林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现行森林经营管理法律制度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烙印,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林业的发展要求。森林经营管理法律制度创新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林业观,以建设现代林业为宗旨,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全面修订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型的民间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北地区转型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现状,满足了资金来源日趋多样化的要求。但随着其发展,村镇银行相关法律的权威性及针对性不足、合适监管规则和监管方式缺乏、配套法律制度不够完备、治理结构不合理、风险管理薄弱等法律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严重影响其今后的健康发展。因此,应该尽快从完善外部保障机制和强化内部建设两方面入手,加强法律规制,健全金融监管,建设相关配套法律制度,完善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强化风险管理,完善内部制度构建,以确保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顺国家自然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监督权的重要举措。作为自然资源之一的土地资源产权制度自建国始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土地资源产权改革在推进中遇到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针对土地产权体系自身及配套管理制度问题,提出完善产权法律体系,健全有偿使用和保护监管制度,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是与生态文明体制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土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完善的选聘制度是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发挥才干、建功立业的基础。但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不断深入发展,现行选聘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难以攻破的问题,如选拔对象限定过严、选拔主体单一、选拔重知识轻能力、选聘政策与法律脱离、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扩大选拔对象范围、实现选拔主体多元化、制定人员需求计划、改善选聘程序、完善相关法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来完善现有的选聘制度,以推进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顺利进行,选拔出真正适合农村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西藏自治区被列为全国重要的草原生态保护地区,由此必然产生其提供草原生态保护服务的义务及取得相应草原生态保护补助的权利。分析西藏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偿制度,发现相关生态补偿法律缺失、补偿主体限定过窄、补偿标准低、补偿形式单一、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完善生态补偿法律及制度体系、拓宽补偿主体范围、提高及明确补偿标准、完善生态补偿监管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变迁,农户生计方式日益多样化,由单一的种植转向养殖、林果业、外出务工、经商等。选择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如纯农户、农兼户、兼农户对生态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具有较大差异。应通过细分农户,加大扶持;调整生态退耕政策;推进生态中心村建设等策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协调不同生计方式农户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实现农村生态的改善与保护。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其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笔者阐述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现状及其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了影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如何在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过程中保障粮食自给,是恢复全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该文根据土地利用详查与实地调查资料,利用多目标规划模型与退耕压力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退耕的可能规模及其粮食减产效应。研究认为:在保证人均耕地0.1 hm2前提下,黄土高原地区退耕面积可达236.46×104 hm2,占现有耕地的1/5强;对应的粮食减产量为195.26×104t,是1996—2000年平均粮食产量的12.69%;全区基于人均粮食占有量的退耕压力指数达0.20,晋陕甘黄土丘陵沟壑台塬区是退耕压力最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广泛调查、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分析归纳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将遇到的干旱、水土流失和植被建设等关键难题的现状。根据实际需求 ,提出了以设立先行研究项目、重大及关联问题研究和实施大型建设工程与规模化试验示范基地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其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经济落后,问题很多。如何治理黄土高原一直是个难题,治理黄土高原曾被列入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课题。实践证明,若能抓住关键突破口(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农田解决粮食问题、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问题便将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方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观黄土高原植被恢复重建历史,最为流行的观点当属“以古证今”和“以山证原”两种观点。而事实情况是,古代山地的植被分布,只能提供一些植物恢复重建可咨借鉴的旁证资料。对于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其植被建设只能立足于现实生态环境条件,适地适树(草)适法,方能有效恢复和重建植被,以发挥其多方面的生态经济功能。植被恢复重建在不同类型区有不同模式,总体应由东南部的以乔灌为主,向西北部的以灌草为主逐步过渡。植被恢复重建目标应是建立与现实生态环境最为适应的人工植被类型。植被恢复、植被重建和植被保护3个方面相辅相成,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建设不可分割的3条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西北汉族兰州支系的形成及人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是古戍重镇 ,屏障中原 ,控扼河西 ,深得历代王朝的苦心经营。其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的交汇点 ,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百代争战的要冲之区。汉民族兰州支系生发于秦汉 ,成熟于晚清 ,二千多年来培育出有别于西北地域其他支系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草)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的生态恢复的重要内容。退耕还林(草)作为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不仅对生态恢复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区城经济发展具有良好作用。论文以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吴起县为倒,实证分析了退耕还林(草)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不仅取决于农业内部种植结构调整,而且还取决于以农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为特点的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对吴起的实证分析表明: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后农业土地经营在向集约化和产业化转变,农村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该地区正在逐渐摆脱单纯依赖种植业收入的格局。但是,这种变化尚在初级阶段,还很脆弱,今后仍需作进一步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兰州是古戍重镇 ,屏障中原 ,控扼河西 ,深得历代王朝的苦心经营 ,其地处黄土、青藏、蒙古三大高原的交汇点 ,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历代争战的要冲之区。汉民族兰州支系生发于秦汉 ,成熟于晚清 ,两千多年来培育出有别于西北地域其他支系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武县王东沟流域为例,分析了流域治理过程中(1985—2000年)生态与经济要素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揭示了治理条件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趋势。通过调整流域农、林、草、果用地比例,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单位面积生产力和流域粮食产量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流域纯收入大幅度增加。表明这一治理模式是成功的。在生态脆弱区,国家投入是当地脱贫致富、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发展的前提;农民脱贫增收是生态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保障;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优势产业,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良性发展的动力。同时发现,人均收入低于500元,粮食产量低于400公斤是国家进行投入治理的参考线,在保障口粮的基础上,人均收入提高到1000元时,可实现当地群众的自主投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