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抗”与“对抗性矛盾”是矛盾学说中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内涵与外延,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对抗”是指矛盾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一种特殊的形式——即矛盾诸方面的斗争达到激化、冲突状态;“对抗性矛盾”是指这样一类矛盾,其性质是对抗性的,按照列宁的理解,就是指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列宁针对布哈林把对抗性矛盾与一般性的矛盾混为一谈的错误曾经写道:“对抗和  相似文献   

2.
矛盾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识矛盾的首要视角,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是区分矛盾性质的主要标准,根本利益与矛盾方式是区分矛盾性质标准内涵的延伸,从矛盾性质区分标准的整体性看,矛盾的经济基础、矛盾政治性、矛盾价值性冲突、矛盾可协调性、矛盾强度是区分矛盾性质的五个要素,并分担着不同的功能。从区分矛盾标准要素的整体性分析,“无直接利益冲突”打、砸、抢、烧等暴力化特征,具有矛盾对抗形式和强度,但同时又具有矛盾经济基础一致性、矛盾内容的非政治性、矛盾解决方式可协调性,从矛盾性质整体性分析,“无直接利益冲突”具有非对抗性矛盾的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3.
关于和谐社会辩证性规定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作为一个辩证性的范畴,是指社会发展的一种状态.和谐相对于斗争存在,在不断解决冲突和斗争中生成,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便是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对立性和同一性作为矛盾的两种根本属性,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充分考虑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的复杂性,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解决.矛盾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和不平衡性,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坚持方法上的具体性与灵活性.  相似文献   

4.
矛盾斗争形式问题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这一问题,并在他们的著作中作了许多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集中地论述了社会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指出对抗是敌对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形式,这种矛盾斗争形式表现为战争和革命。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对抗仍然是阶级反对阶级的斗争,这个斗争一旦达到最紧张的地步,就成为全面的革命。可见建立在对立上面的社会,最后将成为最大的矛盾,将导致人们的肉搏。”“不是战斗,就是死亡;不是血战,就是毁灭。问题的提法必然如此。”(《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98页)这种斗争形式,对于解决阶级对抗的社会矛盾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至目前为止,生产力就  相似文献   

5.
从总体上来看,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对此人们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对认为人民内部矛盾有可能出现对抗现象这一说法,似乎还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见。我们认为,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个概念的特殊规定性,是认识人民内部矛盾对抗现象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6.
读了徐怀启先生在“学术月刊”第五期发表的“从形式逻辑看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一文,其中有若干的论点,我不完全同意,因写此文,以与徐怀启先生商榷。徐先生写此文的目的,在于补充他在上海哲学学会和“学术月刊”编辑部召开“两类矛盾”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因为他发现他自己在座谈会提出的一个问题:“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这两个名词所表现的概念是不是同一概念?”“如果它们是同一的,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那么,对抗性矛盾也就是敌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四川、广东省社科联等23个单位联合发起召开的“全国第五次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讨会”于1989年5月25日—29日在四川省乐山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10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86篇。现将研讨会中争论较多的理论问题简介于后: 一、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群体矛盾的性质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群体矛盾,完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范围,只能是非对抗性矛盾。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群体矛盾,大量、主要的是非对抗性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不属于阶级斗争性质的矛盾。但也还有个别的、少量的利益群体矛盾,有对抗性因素,在一定范围内还有阶级斗争存在。在一定条件下,非对抗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可以互相转化。所  相似文献   

8.
杨祥庚等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矛盾分类问题》一文(载《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矛盾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又把非对抗性矛盾分为“背反性的矛盾”和“并立性的矛盾”两种类型,并作了详细的论述。我认为,该文所划分的“背反性的矛盾”,其中部分内容是不能属于非对抗性矛盾的。  相似文献   

9.
对抗性社会矛盾和非对抗性社会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一对重要范畴。将社会矛盾的性质作出对抗和非对抗的区分,对于客观地认识社会矛盾,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推动历史的前进,有极大的意义。 本文拟就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在不同形态社会中的表现,社会主义社会的非对抗性矛盾,以及应当如何处理和解决达一矛盾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上月二十二日,在上海哲学学会和学术月刊编辑部所举行的座谈会上,由于胡曲园同志的启发,我曾提出几个有关“矛盾”的问题。后来继续听了其他同志的发言,尤其是听了彭康同志的总结发言,使我重新考虑我所提出的这些疑问。在最近几个星期内,我曾把毛主席的“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其它有关“矛盾”理论的文件再反复地阅读,我觉得还有继续讨论这些问题的必要。因此,我借着这一次机会又把这些问题提出。我在上次座谈会里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但对抗性矛盾是否都是敌我矛盾。在提出这个问题时,我曾问,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这两个名词所表现的概念是不是同一概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表现。从根本上说 ,它是一种对抗性矛盾 ,但是 ,这种对抗可以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 ,通过自身的调整与改革走向缓和 ,资本主义在 2 0世纪的演变和发展也证明了这种缓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林彪、“四人帮”大肆鼓吹所谓“斗争就是一切”、“不斗则退,不斗则修,不斗则垮”的“斗争哲学”,以此冒充革命的辩证法,到处宣传套用,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恶果。今天,为了促进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做好经济调整工作,搞好四个现代化建设,在理论上弄清楚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进一步批判林彪、“四人帮”的“斗争哲学”是很有必要的。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换言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的矛盾运动,促进事物的发展,就必须坚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从同一中去把握斗争,又从斗争中去把握同一。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国哲学界,从六十年代中期以来,曾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矛盾斗争的结果“总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这个“总是”,就是说“一方‘吃掉’另一方”是矛盾转化的普遍形式或唯一形式。事实果真是这样吗?这是需要搞清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既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  相似文献   

14.
我閱讀了李赤子先生在“学术月刊”第七期所发表的“也談‘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的文章,和学术月刊編輯部轉来的丁雍年先生与光磊先生所提的意見,并且我又向一些同志們請教,討論这个问題,这些都給我很大的帮助,使我認識到,关于这个問題,在某些方面,我的思想确实是有些混乱的。因此,为了搞清楚我对这問題的看法,使我在学习馬列主义中能更好地領会毛主席的“两类矛盾”的学说,我想还借着一次机会,再談一談“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如果我們要了解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之間的  相似文献   

15.
在党的三中全会关于“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指引下,不少哲学工作者开始注意和研究矛盾的分类问题,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哲学课题。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毛泽东同志的矛盾学说为指导,就社会矛盾的复杂状态,提出并列性矛盾的哲学命题,试图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理论探索。 一、矛盾分类的实质 现在有不少矛盾分类法,对我们都有很大启发。我们认为,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矛盾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再把非对抗性矛盾分为背反性的矛盾和并立性的矛盾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16.
本刊1958年第五期发表了徐怀启“从形式邏輯看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一文后,先有李赤子来稿表示不同意見,以后又收到一些来稿,对徐怀启文章中关于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是同义語以及对抗性矛盾中有不可轉化的一面等主要論点,提出商榷。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发表,現将丁雍年、光磊的来稿摘要如下: 丁雍年来稿对徐怀启把对抗性矛盾和敌我矛盾看作是同义語的論点表示不同意,他提出三点:第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与葛兰西文化的“人民性”认识的通约在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他们都确认了“人民”在进步文化中的基础性地位;他们都强调了文化的“人民性”与“民族性”的联系;他们又都把文化生产者与人民的关系视为一种教育学关系.他们文化的“人民性”认识的互补性在于,面对民族文化传统,毛泽东在批判的同时强调了继承,葛兰西则突出了批判向度.在以“人民性”视域观照同时代的文学时,毛泽东侧重探讨民间文化,葛兰西则侧重于商业文化研究.面对“人民”内在的差异性,毛泽东是既承认协商的必要,又更强调斗争,葛兰西则是承认斗争的不可避免,但更强调协商.  相似文献   

18.
建国后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一直十分关注作品的阶级意识,以为一切优秀作品无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古典小说研究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作品的主题、人物、思想艺术成就作出评价。根据这一基本认识,《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被看作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暴虐和歌颂人民美好的生活理想”,《西游记》里的神魔斗争则“使我们联想到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与人民——主要是农民—之间的矛盾斗争”。《红楼梦》描写贾府衰败,“体现着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基本的一面。它是和整个清代社会史的发展相联系着的,它表明着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黑水村乌庄头的一张交租单反映了“农民和地主的尖锐矛盾”;作品写了四十  相似文献   

19.
对于清代经学的性质、特点、分期和历史地位,百多年来,学术界异说纷呈。作者认为,清代的经学,总的说来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经学,是宋明经学的延伸。这种经学,在内容上无疑存在矛盾的构成,但主导形态则是它的守旧性和腐朽性。“正学”与“邪说”、“心学”与“实学”、“宋学”与“汉学”、“中学”与“西学”、守旧之学与革新之学等等的矛盾和斗争,贯穿于清代经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辩证法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毛泽东强调矛盾的斗争性, 而邓小平则更强调矛盾的同一性;毛泽东重视矛盾双方的不平衡,而邓小平更注重矛盾双方 的 平衡。毛泽东和邓小平一生都注意照辩证法办事,但毛泽东晚年仍坚持斗争哲学;邓小 平则成功实现了由斗争哲学向“建设哲学”的伟大转变。邓小平开创了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篇章,并在实践和理论上发展了辩证法,推进了辩证法,创 造了“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