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倾销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实施反倾销的一个基本条件。本文就反倾销中确定因果关系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了详细探讨。在确定因果关系时,有“主要原因”和“原因之一”两类标准,但只有前者才符合WTO的基本精神。为保证倾销和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应审查肯定性和否定性两个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商品倾销既是促销手段,又是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可迫使进口国革新技术、调整产业,但更多的是对进口国相关产品和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威胁.面对外国产品的倾销,我国应尽快建立起全国反倾销法律体系和产业损害预警体系,调动各方力量进行反倾销,保护国内企业的利益和产业安全.  相似文献   

3.
美国在1974年来自前西德的Regenerative Blower/Pumps案中首次依据"实质性阻碍"标准做出反倾销损害认定,其后关于实质性阻碍的案例逐年增多,迄今为止数量已近70余例。美国主管机关通过这些案例的解释分析总结出了实质性阻碍认定规则。首先,实质性阻碍标准适用的前提为"幼稚产业";其次,实质性阻碍的认定方法为"两分法";再次,实质性阻碍的认定因素并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的实质性损害认定因素,还应包含"生存能力"等特定因素;最后,实质性阻碍因果关系认定有别于传统的实质性损害因果关系的认定,它需要考虑国内产品质量等特定因素。我国在完善反倾销立法中应当有选择地吸收、借鉴这些实质性阻碍认定规则。  相似文献   

4.
反倾销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倾销税是WTO反倾销协议允许使用的保护受倾销损害的国内产业的措施。反倾销税通过提高进口价格限制进口 ,对国内进口竞争产业发挥保护作用。贸易转移效应和直接投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反倾销税的保护效果。反倾销税通常会损害消费者福利 ,并且对进口国的整体利益产生负面影响。反倾销已经演变成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和进行贸易报复的工具。应该慎用反倾销措施 ,并积极推进完善多边反倾销规则  相似文献   

5.
反倾销税是WTO反倾销协议允许使用的保护受倾销损害的国内产业的措施。反倾销税通过提高进口价格限制进口,对国内进口竞争产业发挥保护作用。贸易转移效应和直接投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反倾销税的保护效果。反倾销税通常会损害消费者福利,并且对进口国的整体利益产生负面影响。反倾销已经演变成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和进行贸易报复的工具。应该慎用反倾销措施,并积极推进完善多边反倾销规则。  相似文献   

6.
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反倾销现状及对策陈茵反倾销之界定:倾销指国贸中某产品以低于正常价格的销售价出口到另一国家地区,对该国家或地区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害或构成重大威胁,严重阻碍相关产业的发展。反倾销即进口国为保护本国产品和国内市场,对倾销产品所采取的征收...  相似文献   

7.
WTO的反倾销实体规则以及美欧反倾销法对倾销的成立、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出口价格的确定、损害及其因果关系的认定、价格比较的调整等均作了规定 ,存在一致性 ,也有差异。我们应取其精华 ,完善我国的反倾销立法。特别是“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新协定》中的两分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从倾销裁定中出口价格、正常价格和实质损害三个关键因素确定的具体标准入手,对欧盟反倾销法规的特点进行分析后发现:与WTO相关规则进行了比较,欧盟反倾销法规尽管在原则上保持一致,但在具体实施标准制定上节外生枝从而加大了反倾销中的自由裁量权。这对国内众多企业面对欧盟反倾销时的积极应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反倾销是世贸组织认可的国际贸易救济措施,是国际上通行的制止不正当竞争、规范国际贸易秩序的重要手段。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倾销损害是反倾销最直接的目的,该措施被世界各国广泛运用。但是,反倾销措施涉及多方利益,它在保护国内相关产业利益的同时,却有可能损害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等其他群体的利益以及社会的整体利益。实施反倾销措施应权衡公共利益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且公共利益的合理性也为多数国家所认可。在反倾销机制中引入公共利益原则、正确理解公共利益的涵义、并在实践中加强其可操作性,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不但可以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滥用,而且对于完善我国的反倾销制度也具有现实意义。公共利益原则是避免反倾销措施片面保护国内产业而损害国家整体利益的安全阀,该原则将会成为国际反倾销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在理论界,多将倾销的构成要件与反倾销的构成要件混淆。实际上,只要产品以出口价格低于其正常价格进行销售,即构成倾销。结合质和度两方面的规定性,反倾销的成立则需要三个要件:(1)超过反倾销法规定幅度的倾销存在;(2)实质性损害存在;(3)超过反倾销法规定幅度的倾销与实质性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在反倾销构成要件的具体分析上,语义表达应当准确,逻辑应当严密。  相似文献   

11.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十大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滥用反倾销已成为某些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重要手段,严重扭曲了自由竞争的贸易秩序。我国连续12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但是我国对进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却很少。与具有丰富反倾销经验国家的相关法律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在适用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缺陷。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对于倾销的认定存在缺陷,对损害确定的规定比较粗糙,缺少"交叉累积"、反税收问题等的规定,对因果关系的程度缺乏认定,缺少"代表第三国的反倾销行为"的条款,"公共利益"条款尚不完善,对反倾销程序的规定存在缺陷,司法审查机制不具体。应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法律体系,保护我国的民族产业。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我国出口产品被提起反倾销指控和国外产品向我国低价倾销的事件屡见报端。我国企业的出口产品容易被提起反倾销 ,在应诉中难以打赢反倾销官司 ,而对国外倾销商品打击不力 ,从而造成国内企业经济和信誉受损 ,国际市场份额减少 ,国内相关产业陷入困境等严重后果。本文阐述了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制订国际反倾销法律的历史表明,反倾销措施的采取必须满足反倾销的条件.目前国际反倾销法中倾销与损害双重标准的反倾销条件,将倾销与损害割裂开来,使得对倾销经济学意义上的认识产生混乱,而征收反倾销税的反倾销措施亦不是能从根本上解决倾销问题的最佳手段.反倾销条件与措施上的诸多缺陷反而为反倾销法律中的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数量的增加和内容的扩展,竞争法和反倾销法逐渐出现了融合的趋向.二者融合之势不仅源自竞争法与反倾销法与生俱来的关联性,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竞争法和竞争政策已经成为了"国门内"的贸易藩篱,亟待在多边层面上进行协调,而反倾销规则在具体实践中的反竞争的弊端又使得反倾销法成为竞争法国际化的最理想载体.因此,文章将以竞争法与反倾销法的融合为研究视点,以产业竞争力理论和产业竞争力调查规则为理论和实践的依托,探究在现有的倾销实质性损害认定要件中有限度地引入竞争性要素,实现以竞争法完善反倾销法、促成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融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反倾销条例是以国际<反倾销协议>为基础制定的,两者的基本规则是一致的.但在倾销的确认、损害的界定、反倾销措施采用、反规避措施规定和司法审查制度选用等方面,我国反倾销条例尚有许多薄弱环节和漏洞.因此,有必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根据国际规则,对我国反倾销条例的有关规则进行充实和补充,以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法律,指导反倾销实践.  相似文献   

16.
就业与贸易救济措施的关系是贸易法领域关注的问题之一.以反倾销措施为标本,运用规范分析方法探讨WTO反倾销损害裁决中就业标准的内涵和实施要件.就业指标作为产业损害的标志之一,不仅能够制约各成员方武断地作出反倾销决定,还能提供给受损害产业工人在贸易中的救济权.但是由于反倾销本身存在着理论适用上的缺陷和就业标准的阐释模糊,致使在实践中反而为各成员方以保护就业为由滥用反倾销提供了合法的空间.因此应该完善WTO反倾销的就业标准.  相似文献   

17.
WTO规则与中国的反倾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倾销是WTO组织允许各成员国采用的保护国内产业、抵制非公平竞争的救济手段。WTO的反倾销规则极为严密。中国反倾销的任务十分艰巨 ,反倾销立法是中国为保护国内产业而举起的盾牌。中国企业要熟悉、掌握并善于运用WTO反倾销法的规定和我国《反倾销条例》 ,合法有效地保护与拓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当前中国企业尤其要学会运用WTO反倾销法对抗欧美滥用反倾销手段 ,善于利用WTO反倾销的有利条款做好积极应诉工作 ,人民法院必须加强对WTO反倾销行为的司法审查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国际和国内诸多因素使外国把我国做为反倾销的众矢之的,同时大量向我国进行商品倾销.对此,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好倾销调查和反倾销应诉工作.  相似文献   

19.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反倾销形势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加入WTO后,中国所面临的更加严峻的反倾销形势及在华倾销的特点、倾销对我国经济造成的种种严重损害,并对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对外反倾销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际贸易领域的倾销与反倾销伴随着国际贸易有关理论和实践而产生发展。近年来,由于国际和国内诸多因素使某些贸易大国把中国作为反倾销的众矢之地。对此,做好倾销调查和反倾销应诉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