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母爱的缺失和找寻循环贯穿于杜拉斯的一生,由此形成的“母性情结”反映在写作中,使得其文本中的母亲形象表现出偏执、扭曲、神圣、慈善等多面性的母性特征。杜拉斯的母性情结及其文本中的母性书写体现了作家对父权文化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2.
"欲望"是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创作的独特主题,在其写作中,"欲望"的对象既有自然生理性的目标,更主要是精神性的目标.杜拉斯的创作看似有悖传统道德,却真实反映了处于当代场景中人类的处境和情感,她通过感性的方式实际上言说了哲学意义上的生活,由此,杜拉斯对欲望世界的言说通向了更深刻的思考和终极关怀,并获得了普遍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中围绕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法国巴黎的生活和写作,以及她对这个世界之都的理解和书写,探究主体与都市历史所共同参与的文化精神建构历程;通过杜拉斯与巴黎的情感交互,指出在都市文化建构中,边缘与中心的想象性转换的文本再现;进一步揭示了杜拉斯在文学文本的抒情呈现中在都市文化建构过程中所彰显的历史反思与文化塑造。  相似文献   

4.
马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她的小说<琴声如诉>摒弃了小说的传统写作手法,借鉴了绘画、电影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运用"不叙述"的开放结构和印象派的手法,形成杜拉斯独特的文笔风格,是20世纪50年代法国"新小说"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5.
安妮宝贝从各个方面模仿和接受了杜拉斯,文章主要从叙事与主题两方面分析她与杜拉斯的一致性,也分析了这种"接受"对安妮宝贝的创作造成的限制。安妮宝贝与杜拉斯之间的不解之缘,映照出21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6.
庄周的燕子     
【导读细语】格致的散文体现了一种珍贵的散文精神,从个人经验出发,真挚、执著地探索心灵和思维上的疑难,其别致独到的写作风格,为她带来了"来自中国北方的杜拉斯"之誉。庄周  相似文献   

7.
法国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大多围绕爱、写作、等待、欲望、死亡等主题展开叙述,在她众多作品中,散布着许多音乐的元素。音乐甚至取代了人物的语言,揭示着作品的主题,暗示着人物的内心情感波动,预示着令人绝望的爱情,推动着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杜拉斯笔下的"音乐"低沉暧昧、似有似无,令人躁动不安,并唤起人物和读者心底最难以名状的无法忘怀的痛苦和忧伤,而这就是她独特的音乐性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8.
杜拉斯作品中的“东方形象”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咏 《东方论坛》2004,(1):67-71
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许多作品以越南殖民地为背景,东方为杜拉斯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风格.作为白人女性,杜拉斯在国家、种族的维度上获得了强势.站在西方文化本位的立场上,杜拉斯赋予了东方独特的品质和格调.在她的文本中,东方是一片有着神奇"本质"的土地.东方"异"文化和某种种族气质存在着必然联系.杜拉斯还通过西方人的眼睛,塑造了一群同质而次等的东方人形象.  相似文献   

9.
从欲望出发,确立女性的性别身份,成为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小说的主题。其“欲望”,主要指女性追求自身价值与本质的实现。它的对象既有自然生理性的目标,更主要是精神性的目标。“欲望”常常以“情”的形式———爱情和激情———呈现出来。在杜拉斯的文本世界里,作为内心情感欲望的抽象符号的人物,大多数为女性,多具有“边缘人”的身份。这种身份显然是由男性权力强加的,具有一种象征性。她们的“病”是拒绝压抑,她们的“疯狂"是反抗束缚。通过写作,女性的主体性发挥获得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实现了对文化、政治和生活的介入。  相似文献   

10.
电影不仅是法国"左岸派"重要导演杜拉斯文学创作的延伸,更是其对另一种叙事形式的探索.杜拉斯"印度系列"作品中的《恒河女子》借助影像的符号性与声音的象征性,打破了文学再现现实的局限性,将小说风貌与戏剧情景、电影画面、音乐色彩融于一炉.通过构建历史与记忆中的萨塔拉,杜拉斯讲述了时代加于一个具体实在的人身上的种种矛盾和困扰、爱与恨、痛苦与欢乐,以及个体的内在经验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对抗与融合.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文化研究视野中,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都属于反对文化霸权、维护弱势与边缘群体的少数话语。前者从单一的民族文化来反对霸权,后者从单一的性别视角来界定霸权,二者各有侧重,各有局限。赛珍珠、杜拉斯作为具有东西双重文化身份的西方女性作家,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在其作品中实现了有效的联合,她们的努力无疑也是反对双重话语霸权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2.
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其独特的文学气质和自传性的取材在文坛独树一帜,而在她一生的作品中,年少时的情人事件占有很大的部分,且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版本。该文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探寻杜拉斯的童年以及情人事件真实始末对其后来创作的影响,并以镜像理论定义文学创作之于杜拉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浅谈玛格丽特·杜拉斯小说的情爱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在中国获出全集的殊荣的外国作家是玛格丽特·杜拉斯。对杜拉斯的认识,有很多人或说一般的读者停留在对她小说所谓的"情色"的描写上,为此,有必要对杜拉斯的小说从时代、政治和女人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来分析,透过"情"色"看到深刻和严肃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玛·杜拉和张爱玲都以极大的勇气透视了人类处境的真实状况 ,揭示了人在欲望深渊中的困惑和苦恼 ,对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关系 ,各自从自己的文化传统给予了可贵的关注。但遗憾的是 ,她们二人更多的是匠气 ,而缺少大师级的严肃、真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玛格丽特.杜拉斯前期作品的风格与后期作品的风格并不一致,但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一种情绪,从而使情节淡化。她用独特的情绪在被异化的世界中追寻人的本真,颠覆现存的状态去寻求真正合理的秩序;同时她又以强劲的笔力与新颖的思想为基础,为创作带来强大的生命力。杜拉斯实际上是用另一种方式追求人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情人>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以越南南部为背景创作的一部爱情小说.小说中充满了对异域风情的描写和刻画,然而作为从小生长在殖民地的一个欧洲白人,虽然深受异域环境的浸染,但在她眼中的一切都不可避免的打上了种族意识.本文主要运用后殖民主义的批评方法对小说的场域和人物进行分析,深层挖掘其背后的形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情人>中塑造了一个15岁半的小姑娘的形象.一方面,杜拉斯从生理学角度演绎这个角色,在她身上体现出女性和孩子的本能力量;另一方面,杜拉斯从文化构建方面来体现女主角的身份.复杂的家庭关系,周围男性对她的看法,使得她为了寻求解放而勇于挑战世俗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