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本文以“意象”这个概念重新解读朱光潜(以及宗白华)的美学。本文认为,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一方面反映了西方美学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趋势,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两个方面都集中表现为二位先生对于“意象”的重视和研究。“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的契合点。朱光潜的美学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在意象”的理论。中国当代美学本应从朱光潜“接着讲”,但是没有这么做。50年代开展了对朱光潜美学的批判。朱光潜美学被不加分析地整个儿撇在一边。朱光潜的批判者(例如李泽厚)并没有真正克服朱光潜的美学,从而也没有超越朱光潜的美学。这就要求我们回到朱光潜(以及宗白华等人)的美学,从朱光潜“接着讲”。“接着讲”不是“照着讲”。“接着讲”是突破,是扬弃,是创造,是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方法是种“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即取消传统的主客对立的“意向性”的方法,作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流派,它对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式。作为现象学美学的代表,杜夫海纳运用这一方法对审美对象和审美知觉作了全新的诠释,使美学研究摆脱了传统的认识论美学,而发展成为一种强调人主体的感性、主观情感的存在论美学。这种美学研究的转向无疑为美学这门“感性”科学正了名,并且推动了美学研究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方法是种“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即取消传统的主客对立的“意向性”的方法,作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流派,它对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式。作为现象学美学的代表,杜夫海纳运用这一方法对审美对象和审美知觉作了全新的诠释,使美学研究摆脱了传统的认识论美学,而发展成为一种强调人主体的感性、主观情感的存在论美学。这种美学研究的转向无疑为美学这门“感性”科学正了名,并且推动了美学研究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4.
情感与想象两大范畴的凝铸──纪念朱光潜诞辰一百周年(1897──1997)邹华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现代主观论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宗白华一样,主客审美对应、情感深度体验、审美活动特性等问题仍然为朱光潜所关注,尤其是他对主客审美对应的论证,使主观...  相似文献   

5.
美在生活中,是一种美学视界.美学的发展即呈现出这种视界的变化,西方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对美的认识视界有不同的基点.西方古典美学强调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理性,强调外在、对抗.现代美学强调立身于其中的非理性,强调内在、协合.现代美学作为一次视界革命极大地拓宽了美学的边界. 两种美学视界的合理性视野,都给了我们生活在美中的启示,那就是以二者协合的眼光审美地去看待生活,美无处不在.以这种审美境界和审美态度,做一个人性完善、人格完美的人.  相似文献   

6.
蔡仪(1906——)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集中体现他的学术思想的两部代表著《新艺术论》与《新美学》是在本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胜利之前相继完成与解放战争胜利之前先后出版的.他的美学思想标志开辟着新中国以来的美学道路的一个方向. 蔡仪与西方美学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相关的层次,即蔡仪论西方美学与在我看来蔡仪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的关系,实际上后者是透过前者并通过蔡仪与西方美学的比较见出的.  相似文献   

7.
建国三十五年来,我国美学研究虽然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受到了不少的挫折,但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美学问题的讨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949年开始的.那时候《文艺报》发表了朱光潜蔡仪二人相互批评的文章,1953年,吕荧发表了批评蔡仪《新美学》的文章,虽然当时未能引起人们注意,也未展开讨论.但是,在这一崭新的历史阶段应当如何批判过去的旧美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新美学这样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已摆在我国美学工作者的面前.1956年,朱光潜本人在《文艺报》6月号上发表了《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作了自  相似文献   

8.
实践美学重视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实践活动,而后实践美学则采取了一种“去实践化”的举动。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共享着同一种有关实践的理念,即都对实践作了一种非哲学的、社会学化的、历史科学化的理解。20世纪西方的实践哲学和美学转向提出了“审美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实践”这个大问题。审美可以是一种实践,但不是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眼中的实践,而是一种奠基在源初的生活世界中的前反思性的现象学意义上的实践。“超实践”不是不要实践,而是回到一种带有原发性的、主客未分状态下的前反思性实践。超实践美学建立在一种崭新的“超实践”观的基础上,是后理论时代中国当代美学建构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美学形态,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以来欧美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新形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世纪末以来基督教文化与文学批评领域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追求的一致性,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存在而发出的精神渴望.一方面人与上帝成为一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场的关系结构",基督教试图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平台和满足人类共有价值的信仰体系;另一个方面文学领域强调的主客平衡的新思维及其实践活动.这二者共同规定了西方文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0.
虽然朱光潜著述中几乎没有提及"日丹诺夫"这个名字,但日丹诺夫主义与朱光潜的关系是考察1949年后朱光潜美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视角.两者关系的历程宛如一出多幕剧,朱光潜首先用日丹诺夫主义来自我批判,然后用它来批判别人,在撰写<西方美学史>俄国"自然派"篇章时又悄悄地疏离了日丹诺夫,从而使这出关系剧一步步演绎到了最高潮.日丹诺夫与朱光潜构成如此纠缠的关系,正是朱光潜内心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语境中矛盾与蹉跎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