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近代遭遇空前和全面的整体性危机,非简单的修补和调整所能自救,最终不得不进行全面的革故鼎新,以一种新的政治文化替代之.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次第演生了三种替代运动,即"三民主义"替代运动、社会主义替代运动和"新传统主义"替代运动.本文逐次分析了此三种替代运动的基本思路及其历史命运,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基本逻辑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文化失范与市民文化关系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市民文化产生于市民阶层的成长发展过程之中.伴随着本土的传统精英文化的危机,西学的输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架构的一个支点.中国近代文化危机集中体现在文化失范上.近代中国市民文化的主流是争利、民主与科学.市民阶层运用进化论作为理论武器,为中国近代文化结构的转型开辟了道路.中国近代市民文化运动的结果是初步确立了市民文化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3.
近现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变革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近代以来虽历经冲击,但其影响至今仍不绝如缕,成为中国走向全面 现代化的深层障碍。本文在对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演变作—历史反思的基础上,从政治制度建构、文化 启蒙、商品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久化的科学评价等若干方面,提出了实现传统 政治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和转换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人面对近代以来政治社会巨大变革导致的文化认同危机作出的不同反应与艰辛探索,既揭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方式必然受制于自身的历史传统,又证明了不能简单地回归本土思想资源,必须立足于全球问题背景,以构造性的态度综合创新,才能成功地回应现代性引发的文化认同危机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王继平 《云梦学刊》2003,24(2):50-52
近代中国文化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制约下传统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发生的近代性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以通商、遣使、求学、传教、游历、翻译等形式进行的,它表现为一种非和平背景下的和平方式。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文化交流经历了由冲突到整合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层面的统治危机导致了文化层面的认同危机.在此期间,多种文化思潮相互交织,形成了文化多元局面,即文化的保守主义派、自由主义派和激进主义派并存.由于马克思主义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合了当时中国国情,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张师伟  曹姣 《学术界》2023,(4):42-51
中国在近代与西方两极相逢,遭遇了重重的文化危机,并由此而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态势和走势。晚清时期,中国文化安全危机的形成及其脱困经历有自身的规律及相应的内在机理,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在晚清时期的国家文化安全危机根源于传统文化未能与时俱进地发生现代转换,这使得中国固有文化在先进性、民族性及现代性等方面出现了三重不适应。17世纪以来,中西方文化对比出现了日益扩大的历史性悬殊,在趋势上呈西升东降之势,文化先进性由中国转移到了西方。西方携先进性优势,强势打破了中国大门,从而在民族性层面上使传统文化处在藩篱破碎的破防状态,中国传统文化未能转生出现代性,国家文化危机的克服缺乏可以依赖的现代力量,晚清中国深陷国家文化安全困境,难以自拔。  相似文献   

8.
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与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申剑敏 《人文杂志》2001,(6):123-128
中国传统民族认同符号以华夏中心主义为思想基础,形成一牢固的泛化政治文化秩序.在世界殖民体系的冲击下,华夏中心主义被动突破,导致了整个传统文化认同符号的结构性危机.中国先进分子从种族、文化、经济、政治四个方面,试图重新构建新的民族认同符号,形成一复杂交错的多元化态势.四种认同符号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最终无法构建新的民族认同符号.民族认同危机无法解决,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现代化的停滞与中断.  相似文献   

9.
唐明贵 《阴山学刊》2005,18(2):65-69
孔子是中国统治者标榜的圣人,是万世师表,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是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及至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康有为为了捍卫中国本土文化,挽救民族文化危机,树立民族自尊自信,标举孔子和儒学的旗帜,借用西学,重塑孔子形象,复原孔教,援西入儒,形成了自已独特的孔子和儒学观,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期导读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自成体系的民族文化,并使自己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然而,由于政治上的专制主义、经济上的小农生产和文化上的封闭保守,近代以采,中国严重落后了.这使得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点是什么?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思想核心是  相似文献   

11.
何丽君 《学术探索》2007,1(6):38-44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专制是一个无法逾越的意识形态堡垒。它对于我们思考当今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意义和批判警世价值。在现代政治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要以科学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认真剔除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封建性糟粕,吸收其精华,科学地对待外来政治文化遗产,对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有价值、合理的成分应大胆地借鉴和利用,对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内容应予以深刻的检讨和批判,努力培育出适应现代民主政治需要的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文字改革: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族主义思潮的主导下,中国人为了解决在"万国"竞争格局下的民族生存和发展问题,越来越急迫地开展了自救性质的民族振兴运动。民族振兴主要是政治问题,是政治运动,但它在初期确实是把中国人对民族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探索,推向在文化领域兴起革新运动的外在动力;而当近代文化革新运动由不自觉而渐自觉、由表及里而指向本体,或者说当文化革新运动由从属于政治运动而逐渐发展为相对独立的文化本体的革新运动,尤其是进入民族新文化的建设、涉及民族文化内涵的兴革阶段时,两种文化选择便摆在中国人面前:是追随西学进一步向"西"走、指向"欧化主义"甚至是"世界主义"?还是在"万国"竞争的世界、在民族危机的当下坚持文化创新中的民族性,提倡文化的民族精神并强化民族认同及凝聚力?这是当时中国人在开展文化革新运动中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清末语言文字改革运动正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代文化运动始终摆脱不了的民族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巨石压迫这一历史特征,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化运动从以民族主义为外在动力逐渐深化为以民族主义为内在灵魂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五四启蒙运动一直受到各种误解和非议,有人指责它面对时代的复杂问题而选择了思想文化上的变革,有人指责它"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但是,新文化运动不是一场社会变革的舆论前奏,而是一场大变革之后的文化补课。所以,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思想文化问题,而不是"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致力于思想文化的变革而不致力于政治革命,因为他们认为当时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思想文化层面上的问题,而不是政治制度层面上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从巩固民主共和制度入手,以批判传统和改造国民性为手段,致力于培养现代公民,推进人的独立与解放,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近几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面临一种新的批评:文化决定论。但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无论陈独秀还是胡适、鲁迅、李大钊、钱玄同,《新青年》集团的主要成员都不是文化决定论者。他们重视思想文化的变革,但并不忽视制度建设。他们的思想文化变革正是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服务的。  相似文献   

14.
中华科学文化在近代落后于西方,但是在古代中华科学技术曾经领先于世界,对于世界科学进步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试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用人制度的推动作用、教育机构对科学知识的普及作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几个角度分析促进中华古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文字改革: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民族主义思潮的主导下,中国人为了解决在"万国"竞争格局下的民族生存和发展问题,越来越急迫地开展了自救性质的民族振兴运动。民族振兴主要是政治问题,是政治运动,但它在初期确实是把中国人对民族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探索,推向在文化领域兴起革新运动的外在动力;而当近代文化革新运动由不自觉而渐自觉、由表及里而指向本体,或者说当文化革新运动由从属于政治运动而逐渐发展为相对独立的文化本体的革新运动,尤其是进入民族新文化的建设、涉及民族文化内涵的兴革阶段时,两种文化选择便摆在中国人面前:是追随西学进一步向"西"走、指向"欧化主义"甚至是"世界主义"?还是在"万国"竞争的世界、在民族危机的当下坚持文化创新中的民族性,提倡文化的民族精神并强化民族认同及凝聚力?这是当时中国人在开展文化革新运动中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清末语言文字改革运动正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代文化运动始终摆脱不了的民族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巨石压迫这一历史特征,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化运动从以民族主义为外在动力逐渐深化为以民族主义为内在灵魂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构建当代社会价值体系要以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为主要资源。在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时要有所侧重,在政治价值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方向,坚持平等原则;在文化价值方面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继承和谐精神;在经济价值方面要以西方现代文化为参照,借鉴其中的自由观念。  相似文献   

17.
论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五 《文史哲》2003,(2):55-61
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赖以滋生和成长的文化土壤 ,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主体地位的倒置。它没有在原始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中 ,把人作为主体逐渐地从原始混沌体中解放出来 ,没有把人作为个体从原始的群体中分离出来 ,而是始终将人的主体性淹没在中国文化进化路途的泥淖之中 ,一直使作为个体的人消失在群体的阴影背后。臣服型政治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经深深浸透于国民的灵魂 ,浸透于国民灵魂深层的思维、意识、认知和情感。  相似文献   

18.
近代先秦名学研究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从冲突到融合过程的全息写照,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化观念与哲学方法的重建,也是实现中西文化交流会通的一个重要媒介。先秦名学对内承接先秦哲学与文化,进而延伸至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对外与西方逻辑对接,进而触及到西方近代哲学与文化,成为连结中西文化的桥梁,也使西方近代文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成为可能,并影响到中国近现代哲学与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化与外交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以不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积极吸收西方政治文化的合理成分而形成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其根本特征是追求和谐。和谐孕育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而中国外交从传统的双边到多边,从政治外交到经济外交与公众外交均体现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0.
徐秦法 《学术界》2012,(2):140-146,286
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在当代,儒学的文化基因,需要我们去解析;儒学的价值,需要我们去发掘。儒学的发展既不能保守,也不能冒进,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一致,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儒学的发展方向,通过全方位审视,多维度研究,科学地整合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儒学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