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张君劢的新儒家政治哲学解见伟张君劢是现代新儒家阵营中很有特色的人物,自称"一生兴趣,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不因哲学忘政治,不因政治忘哲学";海外学人也肯认他"以儒家精神落实于宪法上而有功"。的确,张君劢的学术成就与其说是表现在纯哲学上,不如说是表...  相似文献   

2.
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张君劢肖美丰张君劢,字士林,名嘉森,号立斋,笔名君房。当代新儒家开创者之一,是一位“一生兴趣,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历史人物。1887年生于上海嘉定。17岁中宝山县秀才。1907年公费留学日本,后入早稻田大学。识梁启超,共同发...  相似文献   

3.
试析张君劢宪政观的文化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君劢是中国近现代一位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对宪政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并领导掀起了抗战时期轰轰烈烈的宪政运动。张君劢在倡导西方宪政的过程中遭遇到两个方面的难题 :一个是西方民主宪政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磨合问题 ,一个是对现代性的反思问题。张君劢从新儒家思想的视角上对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有借鉴价值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为西方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倡导者,张君劢的思想脉络承接于拉斯基,但对自由主义理念在社会层面的落实,张君劢有其独到的见解。《政治典范》一书涵盖了拉斯基政治思想的主要理论,他在《政治典范》中所构建调和国家、社会与个人的系统学说,给苦苦寻求中国出路的张君劢极大的启发。张君劢译介《政治典范》,既有为自己寻求建构民族国家的理论支持的想法,也有为当时知识界提供参考样本的考量。通过译介《政治典范》,张君劢形成了其立国思想中"国家、社会和个人"三元并存的学理框架。此外,张君劢民主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个人自由"与"社会公道"的提出,显然也受到拉斯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君劢对中国现代化的诉求,有着鲜明的中西合璧的人文思想特征.把中国建成一个与本民族传统相适配的民主宪政国家,是学贯中西的张君劢一生心志之所在.张君劢肯认现代社会的“进步”意义,并认定这一进步须通过思想方法与科学精神来达到,所以他尤其强调制度“演进”要与现代生活观念相应并宣称要“采西方学说之长”而“合于现代生活”.在张君劢眼中,欧洲步入近现代的标志,与其自然权利说导致的立宪政体、民主政体制度的确立是相应的.所以,他强调培养独立自由之人格,“养人之所以为人”,“惟有尊重自由”.  相似文献   

6.
人称民国“宪政之父”张君劢毕生致力于民国的宪政事业,在其一生中对中西方宪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对宪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入全面客观的过程,先后出现不同的转变.对西方宪法的理解介绍从早年的出于立宪强国目的转变为着眼于“民主”的目的;对宪法的实质与目的理解,从保障人权转变到集中国家权力,后又回归到限制国家权力、保障自由人权;在宪法的实践上,张君劢既注重文化层面对国民素质的改造,也注重实际政治层面的宪政制度建设,但中间有过以民智不足为由而淡漠宪法实践.这些转变必将有助于正走向宪政的令人对宪政、宪法的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纪霖 《社会科学》2005,(1):95-103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 ,从梁启超到张君劢 ,有一条脉络分明的思想史线索 ,即致力于融合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他们所致力的 ,是将民主的法律政治共同体与民族的文化语言共同体以二元化的方式结合起来 ,无论是梁启超 ,还是张君劢 ,既尊重个人的自主性 ,也强调其所赖以存在的特定的民族文化归属感。他们是自由主义者 ,也是民族主义者 ,他们所追求的是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具有民主政治内容和民族文化认同的民族国家共同体。不过 ,梁启超、张君劢所代表的自由民族主义印有中国儒家深刻的特征 ,从他们对个人、社群和国家的相互关系的处理、从他们对公德与私德的理解以及精英主义的态度而言 ,可以说是一种现代儒家式的自由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8.
张君劢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主张上坚持自由主义.他一生徘徊在学术与政治之间,致力于沟通儒家思想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发掘儒家思想中的民主种子和理性成份,追求民主宪政,提出修正的民主政治的思想,主张个人自由与社会权力的平衡及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的结合.提出发展经济的社会主义思想.他提出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及对民主政治制度的设计对今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君劢是中国现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在民族文化的定义起源与中西印文化特征,以及创建中国现代文化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对于中国文化史的建设作出了十分可贵的贡献。因此,研究张君劢的文化思想,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于科学评价新儒学的文化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受到世界经济风潮和中国内部危机的影响,张君劢在1930年代提出了"国家社会主义下之计划经济"的主张,本文对其理论渊源和具体主张做了详细的梳理和剖析,并藉此对学界现有的相关研究做出了重要修正:本文认为,尽管对于"国家计划"的强调令张君劢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较常态的民主社会主义有所偏离,但是在基本的政治、经济和伦理内涵上,张君劢仍能维持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格局.  相似文献   

11.
张君劢宪政思想平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先初 《船山学刊》2002,(2):117-122
张君劢是近代中国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宪政主义者。他一生为宪政奔走呼号,并且身体力行,致力于宪政的实施。他以自己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给历史贡献了一笔重要的遗产,任由后人研究和评判。一、终其一生的宪政追求宪政在中国是舶来品。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将学习西方的重点由其器物文明转向其制度文明。他们抱着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目的,对西方的宪政经验及其学说进行系统的介绍,随之,中国思想界形成了一股声势颇大的立宪思潮。这一思潮从康有为、梁启超鼓吹维新变法算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几乎笼罩了整个…  相似文献   

12.
王仰文 《兰州学刊》2007,(11):111-115
自由与权力的关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仍为这一问题所困扰.被台湾学者尊称为"宪法之父"的张君劢坚信"人权为宪政之基本",在其研究、鼓吹宪政的过程中,贡献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强调个人与国家并重,政府权力与国民自由求得平衡.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却有屡屡迁就甚或屈从,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倾向性,每每落得无奈的结局.  相似文献   

13.
张君劢是中国 2 0世纪现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他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探讨 ,既指出了科学万能论的错误和科学本身的局限 ,又强调了科学不可泯灭的功绩和功能。他十分重视人生观的特点和意义 ,并探讨了与人生观相关的一系列哲学问题。在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问题上 ,他重点强调的是二者的区别 ,对科学家企图用因果关系解释人类现象的认识论根源等作了分析。张君劢的人生观引领了中国 2 0世纪 2 0— 4 0年代的人文思潮 ,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14.
郑大华 《中州学刊》2004,1(1):96-101
张君劢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是现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新儒学思想有一个前后发展的过程,五四时期:批评科学主义,主张意志自由;20世纪三四十年代:探索文化出路,弘扬民族精神;五六十年代:阐发儒家思想,倡导儒学复兴.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上述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五四以来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化与变动,具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背景.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张氏新儒学思想的发展及其思想根源和社会背景缺乏认真研究.本文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方家与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将张君劢“自由”概念与康有为、边沁、密尔、严复的“自由”概念相比较 ,并围绕张君劢对“自由”的定义及他对“自由的价值”立场的分析 ,展开其政治思想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卢毅 《东南学术》2001,(4):195-201
本文引入哈耶克关于“建构论唯理主义与进化论理性主义”的理论架构,尝试着从知识论基础的角度,对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场论战(“科玄论战”与“民主与独裁”之争)加以重新审视。文章认为,以往仅就“玄学派”的哲学基础——“唯意志论”展开剖析,尚不足以完全凸显其所持的全部观点,也无法充分揭示“科玄论战”双方(分别以丁文江、张君劢为领军人物)真实对立之所在。而从哈耶克所提供的视角切入,则可发现,标榜“科学万能”的丁文江在知识论上秉持的是“建构论唯理主义”,由此导致了他对“全知全能”政治的醉心向往;与此相反,谨遵“进化论理性主义”的张君劢则出于对科学理性局限性的认识,在“新式独裁论”甚嚣尘上之时固守了其自由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7.
关于科玄论战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23年2月,刚从德国回国的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作了一场题为《人生观》的演讲,他宣称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激起一些科学家的义愤。地质学家丁文江首先起而论争,于同年4月,在《努力周报》撰文《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对张进行反驳,指出科学与人生观不能分离,科学可以支配和统一人生观。随后,其他一些名流学者也欣然上阵,由此引起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也称“科学与玄学论战”,简称“科玄论战”。科玄论战是在中西文化交汇背景下的一次思想大论战,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舞台上主要活跃着三大思潮 ,它们是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新儒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这三大思潮虽互有消长但都有不衰的生命力 ,相互间展开过并将继续展开错综复杂的思想文化斗争。这种斗争反映了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作为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 ,张君劢是在与这三大思想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中确立自己的历史地位的。概而言之 ,他是西化思潮的批判者、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和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本文拟就张君劢与西化思潮的关系作一探讨 ,不当之处 ,欢迎方家读者批评指正。一、反孔批儒与尊…  相似文献   

19.
作为"徘徊于学问与政治之间"的人物,张君劢的政治思想有一个前后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他对国家、社会与个人关系的认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比较德俄两种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初期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与共产党人走俄国人的路、选择暴力革命的道路不同,哲学家张君劢以民主和法治为准则,主张以德为师、走社会民主主义的道路。在中国的现实情势下,张君劢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但其对革命的反思、对民主法治的期待等等,在后革命的中国却是值得珍视的论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