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广西壮汉民族长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奠定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文章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壮汉民族文化融合的现状,并从壮汉民族文化融合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等方面阐述了广西壮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共生.同时,还分析了壮汉民族文化融合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思想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2.
民族生态学的概念在中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民族生态学"是从生态学角度去理解生态文化问题,而"狭义民族生态学"则是把生态文化看成是生态人类学的另一种表述。"狭义民族生态学"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和研究领域,擅长于对传统知识的研究。民族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及其研究成果在中国的西部大开发中可以发挥积极的借鉴作用,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也需要民族生态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话题,也将是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为此,我们针对民族生态环境保护的田野资料和文献,从深生态学和后现代法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民族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充分肯定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并指出当前学科发展中存在的国外学术论著译介力度弱、跨学科交流少以及学术规范有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但值得高兴的是,民族植物学已经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完全有可能带动整个民族生态学研究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生态特征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生态是指民族文化各要素之间以及民族文化与其所处民族生境之间的制衡关系,这种制衡存在是维护民族稳态延续的根本动力.民族文化生态应包含区域性、系统性、动态性和脆弱性等特征.少数民族在其历史进程中,在不断地应对民族生境时,构建了特有的民族文化生态,要建设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必须准确认知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特征,这样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在欧美,民族生态学作为一门兼跨民族学、生态学、植物学等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它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西方人类学相关理论被译介过来,并与中国民族学的学科发展相结合,已有不少学人开始采借域外民族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致力于中国民族地区的生态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中国的民族生态学这门学科也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理论渊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术影响上对美、苏两种传统的民族生态学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虽然都诞生于民族学或人类学界内部,从事研究的也主要都是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但却有着较大区别。两者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前缀ethno-意义的区别。苏联/俄罗斯的ethno-ecology前缀ethno-仅表示着与民族(ethnos)相关,而并不像美国的ethno-ecology前缀ethno-,其意思乃是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是一种主位的对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民族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生态学是一门介于民族学和人类生态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所涉及的问题超出了民族地理学、民族人类学和民族人口学的研究范围。该学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族群或族共同体在所居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条件下谋取生存的传统方式和特点,当地生态系统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族群或族共同体同大自然作斗争的特点及对自然界的影响,它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民族生态系统形成和发挥职能作用的规律等等。  相似文献   

9.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忽视文化生态保护,致使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受到严重威胁,由此破坏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文化生态学角度看,民族生态位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生态平衡的基本条件.也是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族文化资源受到破坏主要是由文化生态受到破坏而引起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主要是保护该文化生成的最为主要的条件,即保护民族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在课堂生态定义、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阐述了英语课堂生态主体间的辩证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课堂生态主体的合理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1.
贯穿于20世纪人类学理论所有领域的结构概念在人类学学科领域中已经成为主流话语之一.从20世纪早期出现的结构-功能主义,法国年鉴学派,结构人类学,象征人类学,文化唯物主义到历史人类学等种种学派中不同人类学家将结构概念用于理论的表述和具体文化研究实践中去.本文从比较分析的角度对结构概念在不同理论学派中的内涵进行探讨,以期为阐释和梳理人类学理论研究提出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2.
流散族群(diaspora)是当今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旧语新说中,流散族群理论对传统的国际移民理论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本文将流散族群置于社会人类学的视野下,追溯其历史脉络,梳理其基本定义与内涵,剖析其在当代的演化与重构,探讨全球化时代流散族群、流散认同及流散文化在国家、群体及个人层面上所折射的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人类学注重环境和文化的互动.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研究西藏旅游现象和问题,可以使人类学研究和旅游业的发展相得益彰,在增进人们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同时,促使旅游业走上更加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马威 《世界民族》2012,(2):39-46
人类学的诞生与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密不可分。就学科性质而言,人类学的人文倾向赋予了其人道主义内涵;而在学科实践中,许多人类学家也都承担了人道主义者的责任。在批判的意义上,人类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道观充实了人道主义的内涵,拓展了人道主义对人的理解;而在建设意义上,人类学运用其整体论视角和方法论优势,在关注弱势群体、消除暴力纷争、发掘本土知识、达成文化共识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土知识与人类学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土知识进入当代视野,与人类学传统有着深刻的联系.第一,早期人类学的人文反思为本土视角的出现、本土知识的再发现奠定了基础.第二,战后人类学关注发展问题丰富了本土视角的内涵,照亮了本土知识的价值和意义.第三,人类学文化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形成本土知识的方法论基础,并使人类学成为沟通本土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Research on Chinese Americans often centers on successful economic incorporation in American society (e.g., “model minority”). Unfortunately, previous research has overlooked the changing economic circumstances of native- and foreign-born Chinese children, despite the fact that Chinese children living in America are diverse i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geographic origin. In this paper, we use data from the 1990 and 2000 censuses to compare levels and changes in child poverty rates among U.S.-born Chinese and immigrants from Taiwa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and to investigate how changes in maternal employment and family structure (including cohabitation) contributed to the decline in poverty rates in the 1990s. Compared to other Asian Americans and non-Asians, Chinese children in the U.S. are less likely to live in poverty, thanks in part to more married-couple families and higher levels of maternal employment. Yet, child poverty rates vary among Chinese American subpopulations—being lowest for children of U.S.-born Chinese and highest for children of mainland-born Chinese. In addition, we find that poverty among U.S.-born and Taiwan-born Chinese would have been even lower had their rates of divorce and cohabitation had been similar to those for mainland-born and Hong Kong-born Chinese.  相似文献   

17.
While some scholars contend that immigrant integration is predicated on a strategic distancing from Blacks and closeness to Whites, others argue that highly racialised immigrants share more commonality with Black Americans than Whites. Drawing o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Mexican immigrant newcomers to Los Angeles, California,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immigrants make sense of their position in U.S. socioracial hierarchy vis-à-vis other racialised groups. I show that as immigrants navigate U.S. social, racial, and political landscapes, they come to view ‘American-ness’ and the citizenship status inherent in it as a key marker of distinction between themselves and those they deem ‘American’. Immigrants thus view their group status as an inferior one relative not only to the dominant White group, but also to Black Americans, albeit for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reasons. Findings highlight how the vulnerability of ‘illegality’ not only reinforces existing social boundaries with Whites, but also shapes the nature of socioracial boundaries with Black Americans that can hinder the potential for racial solidarity and has broader implications for the U.S. socioracial hierarchy.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问题,一直以来被各国政府、学术界以及形形色色的民间组织重点关注,也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焦点话题之一.从人类学的视角研究有关生态与环境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等议题,使得"生态人类学"研究成为备受瞩目的一个新兴学科.本文简略地梳理了生态人类学的概念及其发展,侧重分析近30年来我国的生态人类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生态人类学研究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因而在学科规范上问题较为突出,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学科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民族学)的藏族及周边民族研究是一种研究视角或研究方法,是采取人类学的视角对藏族及周边民族社会进行的研究。本文对当前国内藏学研究机构及研究方向做了简要的综述,并就当前人类学(民族学)对藏族及周边民族社会研究的几个热点进行了评述,阐述了这一研究在藏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机遇、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