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词在早期阶段带有明显的北方文化的气质,从晚唐、五代开始,词的面貌逐渐发生了变化,到宋代已经完全成为具有浓郁南方特色的文学。词的南方化趋向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作者以南方人居多;二是词的内容以言情为主,意象多为南方风物;三是风格以婉约居多,意境具有朦胧、精致、温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的易安词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婉约清丽的特点,其前后期词风有着明显的转变,这在学术界已成为共识。人们多将其词风的转变归结于生活的巨大转折,这当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除此之外,易安词整体词风的形成和转变还与南北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北方的儒家文化、齐鲁地方文化及南方独特的地理特征、地域文化等都对李清照的词风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词风的形成是南北地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敦煌曲子词具有明显的北方文学特色,在取材上敦煌曲子词注重各色人物的现实生活,表现出北方文学尚实际的特点,其中大量的以边塞、战乱、异邦少数民族为题材的作品更突出地表现出北方地域特色;在风格上敦煌曲子词刚健质朴,具有浓厚的尚武精神;在意象运用上,敦煌曲子词中有大量的具有北方特色的意象,如风沙、马、秋、雁等意象,这些意象表现了阔大、勇武、悲凉的意韵,与唐宋文人词中以“水”意象营造的柔婉迷离的南方色彩迥异。  相似文献   

4.
词作为音乐文学,受隋唐时期新音乐的影响.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到隋唐之际,逐渐形成三种主要音阶,下徵音阶主要在南方音乐中使用,北方较多使用清商音阶,三种音阶并用于俗乐"二十八调".唐以前南北文学存在明显差异,作为音乐文学的词也同样存在南北差异.盛唐之后歌舞伎乐的衰落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促使歌舞伎乐向小型化乃至脱离舞伎发展,促成了填词风气的兴盛.词在初起时,存在着南北两大体系对立的倾向,在对立与融合中,词体的发展由受宫廷音乐文学的影响,逐渐转变成以南方色彩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北宋中期,是北方文化兴盛的高峰、南方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北宋后期,则是北方文化重心地位下降、南方文化重心优势不断加强的时期。从文化要素的发展状况分析,北宋中后期的文化重心主要有儒学重心位于北方、南方政治人才不断增多、文学和教育重心在南方等特色。  相似文献   

6.
再论法律移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对法律移植一词进行语义分析,认为借鉴和吸收并不能完全表达移植一词的语意,移植一词强调对外域法律文化的更高程度的认同感,更形象地传达了供体与受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移植体现了双向性和相互性的特征,因而移植一词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对法律移植一词的精神意蕴进行探析,借鉴、吸收与移植虽然都是文化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技术手段,但在对待外域法律文化的态度上,借鉴和吸收显得谨慎些,而移植一词显得更大胆一些,态度更乐观和明朗一些,更能体现出作为法文化主体的人的主动进取精神。法律移植是中华民族在法文化观上的一个深刻转变,是法制现代化的一个重大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90年代,"新理想主义"文学以反抗市场经济时代的世俗主义、功利主义的姿态出现在文坛."新理想主义"文学借鉴了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主义文艺的思想资源,但其本身却是一种浪漫主义性质的文学,这是因为我国当代文化语境具有一种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多种因素相混合的特点,我国当代的文化语境还不具备现代主义文艺发展和繁荣的充分现实条件,但是却可以采取横向移植的方式借用西方的文化资源."新理想主义"文学表达的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期,在席卷全国的文学思想新变和复苏中,文学运动和文学派别表现得尤为突出,且南北方呈现很大的差异性。一是北方“七子派”的文学复古运动,一是南方吴中文人团体的文学活动。与北方文学的雄浑质朴不同,南方吴中文学多表现出缘情自适的文学风貌。这种现象从地域的角度考察与江南文化对吴中文人的浸润密不可分,同时这种地域性文学风貌又对北方复古及明代中后期文学发生着冲击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美国南方文化是美国文化中最独特、影响最大的一支,南方文化精神赖以生存的南方神话和南方文学以及南方文学所建立的南方传奇几百年来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了南方文化的区域特点.评述南方神话和南方文学各自的发展进程和相互影响关系,从文化学角度透视南方神话和南方文学相互影响关系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北朝时期文学 ,存在北方朴质雄厚、南方清丽柔媚的风格差异。但魏晋以前南北文化并无此种差异 ,柔媚清绮之风是由北方士族带至南方的 ,文学走向独立后在当时审美风尚导引下一直沿着追求艺术美、形式美的道路发展 ,并直接受到道、佛思想的影响。而北方文学发展落后 ,又受儒家思想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造后其乡土性也在发生着转变,从当前看来,这种乡土性并未消失,而是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在不断的自我重构.但是这一时期的乡土性的重构产生了一种“粘性”效应,阻碍了乡土社会的转型.乡土社会的“粘性”主要表现在文化、经济、制度等方面,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努力,才可以化解“粘性”效应带来的转型困境,促进乡土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本夫是苏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也是这一文化的解剖者。通过对浓厚的苏北乡土气息、历史风情的全面关照、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现实主义的表达手法及地方化的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分析,阐释了赵本夫作品与苏北文化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解决问题之途径,可以将地方文化分为三个层面:即文化资源层面、文化态度层面和文化实际工作层面。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下,更需要加强的是处于中间环节的文化态度这个层面,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地方文化遗产中哪些一定要保,以什么形式保,哪些可以不保,哪些不要保,以及对某些地方文化如何赋予新的功能与如何创新等问题。以永定河文化研究为例,同样存在地方文化在保护、传承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离不开加强对其中文化态度层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区域文化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对外贸易主体:在微观层次,影响外贸企业的发展水平、产权安排、产业选择等;在宏观层次,影响对外贸易活性和区域综合力等。而两个层次的对接、互动与耦合,使得对外贸易模式打上了地域文化烙印。同时,对外贸易对区域文化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地域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对包括诚信在内的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汕头大学作为一个地方性的大学,在大学生的诚信建设中,应以潮汕文化为重要素材和切入点,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的地方性、典型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等优势,排除不当的文化偏见,有利于在大学生中有效树立起诚信有为的人生理念。  相似文献   

16.
地域色彩是沈从文小说的主要特征,他对湘西世界的创造,不仅为20世纪中国文学增添了光辉的一章,而且使其成为湘西地方民族叙事的代言人。沈从文小说地域色彩的形成,经历了个人叙事和民族叙事两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认同了"乡下人"的身份,而且在摆脱早期个人叙事圈子的同时也把个体敏锐的感性认识与湘西地方特殊的民族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湘西民族叙事。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彩画发展很快,目前唯技术层面的水彩作品及评论很多,势必会影响我国水彩画探求发展。如何寻找水彩画本土表现路径是当下的研究课题。在中国悠久文化土壤里,意象水彩表现存在本土艺术语境里,建立本土意象水彩绘画语境,反映中国本民族水彩风貌,提倡水彩艺术"中西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水彩画在中国生根发芽,在民族的土壤里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能够把本土审美感受糅合在西画里,新的艺术形式可能就产生了。艺术发展与时俱进,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南旧石器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西南地区不仅是中国人类的发源地,而且是亚洲乃至世界人类的发源地;近年来发现的大量旧石器时代遗址,证明了西南地区是我国旧石器文化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最初的"一元"。  相似文献   

19.
色彩是城市的霓裳,城市色彩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城市色彩的效能主要体现在影响人居质量、凸显城市形象、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等方面。城市进行色彩规划要注重整体和谐、体现以人为本、符合地方文化特色及服从城市功能区分,等等。  相似文献   

20.
色彩是城市的霓裳,城市色彩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城市色彩的效能主要体现在影响人居质量、凸显城市形象、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等方面。城市进行色彩规划要注重整体和谐、体现以人为本、符合地方文化特色及服从城市功能区分,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