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戏曲艺术同歌剧艺术一样是综合艺术,不仅表演形式可以为歌剧所借鉴,同时,还为歌剧走向民族化提供了帮助。民族声乐表演者应该认真学习民族戏曲艺术,努力使声乐艺术同戏曲艺术更好地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红色歌剧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代表作,以可歌可泣的历史史实、富于地域化的音乐风格和波澜浩瀚的舞台艺术,再现了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军民气动山河的红色精神。红色歌剧兼具马克思主义文艺作品的实践性、人民性和审美性,其精神内涵包含着开拓精神、拼搏精神、鱼水精神等,通过使用壮丽的艺术语言和再现革命年代的民族记忆,不仅使这种民族艺术形式获得了高度赞誉,更再次发挥了红色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中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歌剧是舶来品,但在歌剧文化的中国化过程中,在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成就中,依然可以总结出汉语文化自信问题。中国歌剧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传统有着紧密的关系,这是中国歌剧相对于外国歌剧所具有的文化优势。 黎锦晖、田汉对中国歌剧起到了奠基人的作用。黎锦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卓越贡献首先体现在中国流行音乐的创作与推广方面,将中国歌剧中的音乐发展至少向前推进了二十年。田汉开辟了中国歌剧“话剧加唱”的传统,这体现了中国民族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共同优势,也同时体现了中国歌剧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4.
1945年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开始逐渐形成.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歌剧采用了民族民间音乐的语言、结构方式、曲调等等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歌剧.  相似文献   

5.
中国歌剧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既融合了西洋歌剧的要素,又融合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要素,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那么,音乐教学是一个很好的传承载体。中国歌剧在音乐教学中传承,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载体,同时在使中国歌剧走向世界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歌剧在音乐教学中传承,在其传授者、传授途径、传授环境和传授者中需具备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初,歌剧传入中国,经过几代音乐家的改良创造,在今天形成了一种既具有西洋歌剧特征又富含民族个性的"中国流派".本文对民族歌剧的发展现状进行探究,对民族歌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传承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创作的优秀歌剧作品,是承袭传统与时代元素的代表性民族歌剧作品,为我国民族歌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在介绍其创作背景以及音乐剧情概况的基础之上,主要从音乐学角度来探讨分析该剧的音乐特征及其创新意义,从而总结出该剧对未来中国歌剧创作发展的影响,也为之后的演绎者及声乐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分析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形式的意识形态意义——歌剧《白毛女》的艺术探险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一波三折.就民族新歌剧的形式创制来说,不啻一次艺术探险.在组建民族国家的历史关头,延安迫切需要一种民族新形式作为新文化的旗帜.由于文化人与意识形态话语诉求之间的隔膜或错位,<白毛女>的初次排演全面告败.在明确了"民族新歌剧"的意图后,重新调整的创作组尝试了各种形式,试图在民族化与现代化之间寻求一种恰到好处的张力,以实现延安新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对于民族歌剧来说,它不仅仅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还在相关的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我国的民族歌剧就是一部文化的成长史;另一方面,民族声乐也因为民族歌剧的发展获得了较大的成就。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民族歌剧与民族音乐的良好融合,将我国的相关文化推上了另一个高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系统的方式,分析民族歌剧当中民族声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美声唱法"早已传入中国并已开花结果,但多年以来中国的民族歌剧体系却一直未能建立起来,这是个重大缺憾。因此研究建议采用"移植法"和"嫁接法"来解决创建中国民族歌剧体系的问题。"移植法"是引进欧美歌剧,把欧美歌剧逐渐中国化,"嫁接法"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逐步欧美化,是从中国戏曲里"中心开花"式地嫁接出中国民族歌剧体系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概论把地方戏特征看作全部戏曲的特征,混淆了戏曲发展的文学阶段与非文学阶段的区别。元杂剧、明清传奇和欧洲传统戏剧都是文学的戏剧,地方戏是表演的戏剧。应以“舞台艺术语言”的概念取代地方戏研究中“程式”的概念。欧洲传统戏剧主要是情节的艺术,包括地方戏在内的古典戏曲则主要是语言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古典戏曲剧本不仅是研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依据,其中的点滴信息也反映出舞台艺术、演出形态等演剧特征,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对戏剧形态发展演变的研究和戏曲语言与戏曲文学的考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重视戏曲剧本文献价值的研究方法叫"以戏证戏",是学界前辈自觉运用的方法,值得今天的研究者借鉴。以戏曲脚色研究为例可以看出,运用这一方法,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将会获得新的文献材料,得到新的创获。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索傩戏上土家花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异同关系。作者认为:傩戏、花灯共同生长在同一块土壤里,它们的文化传承和表现形式都有许多共同点,也有许多差异性。它们互相融汇,相得益彰,形成了两枝绚丽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14.
潮剧与白字戏历史上是同一个剧种,都叫做白字戏,鉴于白字戏来源问题的众说纷纭及诸多疑惑,在研究剧种的形成时一定要从构成剧种的基本要素——演出主体、戏剧产品及戏剧受众三方面综合审视,孤立地看待研究对象则难免片面。基于此,乡社祭祀赛会是白字戏生存发展的温床,而外来剧种是其由小戏成熟为地方剧种的催化剂,地方小戏与外来剧种都是形成白字戏的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  相似文献   

15.
在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歌剧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路线。作为意大利的歌剧创作代表人物,威尔第借用法国大歌剧的创作手法,将意大利的传统歌剧发扬光大,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在他的歌剧创作中,古典主义时期歌剧中以分曲式结构为主的创作特点被减少,宣叙调与咏叹调的界限亦被淡化。文章以其代表作《阿依达》为切入口,重点探讨威尔第在歌剧中的创新表现。  相似文献   

16.
古代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十六国北朝时期集中出现的一批古剧,促进了唐代古剧的繁荣,形成了以参军戏为标志的主流艺术,从而加快了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为古代戏曲的正式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艺术贡献。十六国北朝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古剧艺术的集中兴起,得力于各民族文化融合这一历史契机,仅靠中原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只能限制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  相似文献   

17.
淮剧是具有盐淮、盐阜地区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剧种,在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深受盐阜地区地方戏的影响,以盐阜地区地方戏"香火戏"为发端,广泛吸收了诸如"梆子戏"、"老徽班"、"苏北京戏"、"门叹词"、"三可子"、"江北小戏"、"南淮海"、"江淮戏"等地方戏的精华,博采众长,进而发展成为今日享誉全国的著名地方戏剧"淮剧"的。  相似文献   

18.
明清福建禁戏主要体现在禁淫戏、禁夜戏、禁酬神演剧等方面。禁戏反映出了统治者正统思想与民间俗文艺之间的矛盾,还体现了福建戏曲的生存状态与演变趋向。禁戏使戏曲向雅化与规范的方面发展,有着审美意义上的改进,但却给民间戏曲特有的群体性娱乐活动带来了较大的压制。  相似文献   

19.
《张协状元》作为南戏早期成熟戏曲的代表,是如今仅存不多的能真实反映早期南戏真实面貌的剧本.具有重要的戏曲学、语言学及文化学价值,值得加以关注和加大研究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