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凉山彝族自古就有尚武之风。本文论述了彝族尚武之风在彝族经典文献、家支械斗、习惯法、传统习俗等方面的表现。并从自然、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凉山彝族尚武之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长期被视为“尚文”,其“尚武”的一面往往为学界所忽略.事实上,先秦的尚武之风浓烈,先秦诸子的典籍也包含着尚武的思想,儒家尚勇尚战尚兵,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道家尚兵,尚以弱胜强,崇侠;墨家重强重力,诛暴戾,任侠,非攻;法家重力,重刑法,重耕战,以器制暴,把战之力、法之力和国之力融为一体.几家尚武思想都旨归于“崇使尚义”,对后世思想影响犹存.  相似文献   

3.
淮河流域尚武之风源远流长,武风兴盛延续至今.近百年淮河流域武学兴盛、武林英才不断涌现,武术组织不断健全,武术活动增加,武术竞赛形式多样.淮河流域的尚武风气并未消减.然而近百年的发展表明,传统武术日益冷落,武术文化传承被冷落,武学发展起伏变化.从传承发展地域文化的角度看,淮河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不能丢掉其尚武文化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蒋百里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他在国防教育方面的思想主要包括:批判"重文轻武"的文化传统,大力弘扬尚武之风;注重爱国心、公德心、荣誉感,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强调尚武精神的培养要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入手.其国防教育思想不仅对中国近代国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国当今国防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也多有作奸犯科之少年。无论义士之壮举,还是少年之剽悍,都洋溢着一股尚武雄健之风,与中原腹地重厚忠朴、尚文习礼之俗大异其趣。燕赵雄风是华夏农耕民族与北边游牧族矛盾冲突与融合的产物。它的不同表现形式反映出华夏族与边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3,(5):62-67
北朝时期由于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在全社会形成尚武之风,这种风气反映到文学领域,对北朝民歌产生显著影响。首先体现在北朝民歌的主题内容上,北朝民歌中多有热爱骏马宝刀、歌颂英雄豪气、描写游牧风光的作品,其中充满浓郁的尚武气息。其次是对北朝民歌豪放刚健、慷慨壮阔的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在表现人民疾苦、爱情生活等其他题材的作品中,也同样都弥漫着尚武的印迹与影响,表现出豪壮劲健之气。北朝民歌传入南朝后,为南朝文坛注入清新气息,南朝文人纷纷学习并拟作,从而为唐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直接为唐代边塞诗学习和借鉴。北朝民歌对于其后的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都有潜移默化的、深远恒久的影响,是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自汉代开通之后,成为中国联通欧亚的重要陆上通道,大量的唐人西北边塞诗全景呈现了丝路东段沿线甘肃各地的地理景观等的基本风貌,全面记录了甘肃大地的戈壁大漠、名山大川、独特气候、特有物产等。同时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大交流、民族大融合也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处于丝路东段沿线的甘肃,在唐人边塞诗中就集中体现了此地多民族和谐共存、多元饮食娱乐文化生活繁荣、边塞尚武风气盛行等突出特征,凸显了独具甘肃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  相似文献   

8.
甘肃作为边疆省份,在清廷西北边防体系当中处于战略基地和用兵通道的特殊重要地位.同时,甘肃河西地带也是作为陕甘地区军政重心所在,如单以行省论,甘肃绿营配置是陆疆省份中兵力最为雄厚的省份.就陕甘绿营建制区内部而言,甘肃绿营区兵力配置兵额又多于陕西省.从规模及职官上来看,陕甘绿营建制亦以甘肃为重心,甘肃绿营兵额及职官均多于陕西绿营.在兵皆土著的绿营建制原则下,陕甘尚武之气对于陕甘绿营战斗力的影响是必然的.陕甘绿营,特别是甘肃绿营的战斗力明显强于其它行省.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在社会风气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唐时盛行的尚武之风至宋时已渐为崇文之风所取代,崇文精神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意识。而孕育这种风气转变的原因,除传统观点认为的宋初统治者为防范"陈桥兵变"再演和铲除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隐患而采取崇文抑武国策的影响外,还应有科举仕进之风的盛行对武功进取风气的弱化;宋朝守内虚外政策实施的客观影响;程朱理学兴起的消极作用等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往对晚清的尚武思想研究,过于注重其与狭义的尚武形式、尚武精神的联系,而忽略其更广阔的内涵。该文从日本影响出发,探讨晚清学人的"尚武"思想、暴力启蒙,其表现为从"厉国强兵"着眼,强调国民素质建设,鼓吹尚武精神;从政体变革着眼,倡导暴力革命原则;从颠覆传统着眼,鼓吹杀人时髦、杀人兴邦的怪论;并且指出晚清学人"尚武"思想的后世影响。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诗坛新诗格律化的旗手。他以唯美的倾向和浓丽的风格创作格律化新诗 ,诗中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主精神 ,充满着乐观情绪和青春活力。他的诗熔中西文化于一炉 ,情感丰富 ,语言凝炼 ,格律严谨 ,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战斗性和时代性 ,富有深刻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陇东窑洞是原始洞穴居住形式的延续和发展,以"陶复"、"陶穴"为主要类型.陇东窑洞的经济实用,体现了朴素自然的美学意义,涉及到民俗文化、周易文化、天人合一.面对趋向消亡的陇东窑洞,必须做好能体现陇东文化特点的窑洞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甘肃古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古代作家才人辈出,其共有人格品质是耿介正直、嫉恶如仇;对民族、对家园始终热爱,对国家忠心耿耿,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勤奋励志,奋发治学,成果颇丰。陇人文化品格是其人格品质的光辉体现。陇人作品形成了独特风貌,少数民族歌谣极具特色,对西部独特地域风貌和山川风物的描写尤为精彩,对西部民族文化的捕捉和表现异常准确,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表现颇为着力,西部边塞诗歌中对离别情感的反映更见典型,表现西部特有物产和酒文化的诗篇相当宏富且富于民族特征。以上诸方面极大地丰富了甘肃古代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建于明代中叶的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雷坛,是甘青地区明清建筑体系发展时期的珍贵实例。雷坛正殿结构独特,承前启后,集精美的大木工艺、彩画、壁画及悬塑艺术于一体,是甘青地区不可多得却埋没已久的艺术宝库。其梁枋、斗拱上至今完好保存着明代彩画原作,带有官式“旋子彩画”特征,是甘青乃至全国范围内难得的明代彩画实例。  相似文献   

15.
进士人数的多寡及分布,不仅反映出一个区域的经济、教育、文化等发展水平,而且是文风、士习的直接反映。甘肃作为地处西北的边地省份,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通过研究不难发现,清代甘肃共产生进士332名。这332名进士在清代各朝的分布状况,不仅与甘肃的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也与清朝整个社会的发展轨迹一致。  相似文献   

16.
本文辩驳了视徐摛为"宫体诗"创始人之说,指出徐摛所创"宫体"实为"宫体文",首先体现于教命之书的写作上,其后再扩大至其他文类;其特点为文体的创新.由此判断,这之后的由萧纲为主创立的"宫体诗"当与之一样,都在于文体的创新,而无关乎特定题材(包括女性题材).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萧纲诗歌为分析对象,探究其与前人作品的语言差异,总结渗透于萧纲女性、写景等不同题材诗歌中的共同语言追求,由之观察"宫体诗"的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甘肃作家雪漠的系列长篇小说"大漠三部曲"包括《大漠祭》《猎原》和《白虎关》三部,小说聚焦于河西走廊的一个普通村落,通过农民老顺一家的艰难生存与命运遭际再现了西部乡村的现实苦难,语调沉痛激越,风格粗粝狂放,为西部文学的多样化呈现提供了一种悲愤犷悍的书写。这种别具西部特色的书写在他的作品中分别表现于底层生存的观照、乡土焦虑的抒发、乡野活力的呈现、乡土批判的隐现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左宗棠与开发甘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宗棠就任陕甘总督后 ,在督办紧张繁重的新疆军务的同时 ,对甘肃农业的开发与发展、近代工业的创办、文化教育事业的丕兴、生态环境的重建与保护等给予了格外的关注 ,并取得了明显的实绩实效 ,为甘肃近代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总结左宗棠开发甘肃的思想和政绩 ,对今天搞好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列 2 0户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在甘肃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目前也面临着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市场竞争加剧等多方面的挑战。面对挑战 ,促进企业集团健康运行发展的对策是 :要正确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营造有利于企业集团发展的外部环境 ;规范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体系 ,构造一个适合中长期发展的组织体制框架 ;加大研究与开发资金的投入力度 ;围绕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  相似文献   

20.
由鲁迅先生倡导和扶植的中国新兴版画走过了 70年的光辉历程。本文从三个不同时期并结合当时代表作品 ,论述了中国新兴版画由战斗性转入抒情性进而发展至多样性的演变过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