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意象"辨析     
“意象”是文学理论中一个涵义丰富的重要概念。但也正因为其涵义丰富,人们对它的使用和理解极为混乱,以致“意象”的涵义变得更复杂、模糊、或宽泛、笼统。所以,有必要对这一概念梳理、廓清。“意象”有作为心理学、创作论、作品论等几种范畴的涵义,“意象”可作为与典型、意境相并列的一种形象,即哲理性的象征形象。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艺术语言的精神特质之一,“意象”产生的基础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同构关系,其中主客体之间相同的力的模式使“意象”的同构关系具有了绝对性,主体情感的差异性又使“意象”的同构关系具有了相对性。“意象”的同构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全面分析了唐人评论李白诗歌风格的文字材料 ,认为唐人对李诗风格的体认 ,涉及到很多重要问题 ,如李诗风格的类型及其内涵 ,“天仙之辞”及李诗意象的构成和意境呈现 ,李诗风格的成因与评价等。本文对上述问题作了梳理辨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钱锺书先生(包括敏泽先生 )有关“意象”的某些观点似存疑点。首先,《文心雕龙·神思》里的“意象”两字,并非是“意”的偶词,其内在蕴涵包含了“意”(主体情意)和“象”(客观物象)。其次,“意象”作为一个组词,并非是由刘勰第一次提出来的,它实际上首次出现在王充《论衡·乱龙》中。另外,明前后七子与唐人诗学理论中所用的“意象”,两者的美学蕴涵相同,都是指审美情感性意象。  相似文献   

5.
明人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曾指出李白诗中存在着“长篇短韵”现象.频繁的转韵确是李诗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既存在于五言诗中,更多见于七言及杂言诗.频繁的转韵不仅造成了诗歌节奏的跌宕起伏,且导致诗中意象的频繁更迭。其诗所以有开阖无常、峰回路转的美感效应,与此独特形态不无关系.本文想就韵律与意象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探讨其在共构李诗形态中的作用.五言诗与“短韵”传统诗歌中韵的使用,与诗歌的体制有关.虽说自有诗歌创作起,就有押韵的现象,但真正重视韵律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不能早于汉魏六朝。目前大都承认七言句的“柏梁体”用连韵,是七言诗歌中讲究用韵的范本,而五言古诗用韵的范本实例,  相似文献   

6.
“意”指的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某器、事、道的认识的特征集;“象”即是根据个人情性从特征集里抽出来的子特征集,“象”是对“意”的表现;“意象”是“意”和“象”两个特征集的连用,可以偏指“意”,亦可以偏指“象”。“意”、“象”在符号发生系统与认知过程里,与器、道、事、气、神、法、书、言等有密切关系。明了这种种关系,有助于把握“意象”的实质,也有助于把握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浅析《老人与海》中"狮子"意象的两种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读者对作品意义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文学能力”(literarycompetence)。不同“文学能力”的读者会从不同的阅读视点来理解作品 ,从而会使作品中的同一意象产生不同的意义。而这些不同的意象意义同样可以用来解读文本的整体意义。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中狮子意象具有点题作用 ,对该意象的解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本文试从两个阅读视点分析狮子意象所负载的两种不同的象征意义 ,以求解析《老人与海》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侯敏泽同志在讲授先秦文学理论批评时论到中国古代意象论问题。他认为向来以为“意象”一词来自国外,其实是我们传统中所有的。 中国古典意象论有两个源头:《周易》和《庄子》。《周易》中认为“言”“意”是不能完全被表达的,可以由“象”来表达。“象”比“言”、“意”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庄子》要求舍“象”求“意”“言”、“象”仅是“得意”的手段。《周易》重、“象”,《庄子》重。“意”,但这时“意象”还设有作为一个词组出现,仅仅具有对“意”与“象”的关系的论述,但对后世的“意象论”发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中,“美人”意象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审美意象,与封建文人雅士之间建立起来微妙的对应关系,命运之轮将二者的关系拉近,使文人对女性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并将这种感慨沉淀成为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形成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0.
论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诗歌美学中的重大命题——意象,刘勰提出:“窥意象而运斤”,以完整概念使诗歌表现领域从直接抒情扩大到间接抒情,表现方法走向形象化;庞德、沃伦等提出“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的意象界定标准,而运用意象的手法则可以是隐喻、象征或其他。中西诗歌理论对意象的阐释不同,但又互补、相通,认真对比研究,于诗美创造颇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来研究意象的学者,大都只注意到“个别意象”,而忽略了“整体意象”;即使有的注意及此,也仅提出“意象群”或“总意象”、“分意象”的说法,而无法梳理出“意象系统”来。文章有鉴于此,即以“个别意象”与“整体意象”为基础,试图借着由“层次逻辑”而形成之“章法结构”,将自“个别意象”逐层提升至“整体意象”的“意象系统”作一呈现,使深埋于意象与意象间的内在逻辑或“纽带”,得以开挖、显露出来,进而用“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作考察,以见“章法结构”与“意象系统”不可分之关系。  相似文献   

12.
“意象”说在我国古代丰富多采的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但在现当代的古文论研究中,古典意象论却成了一个被人忽视的角落。近几年来,古代“意象”理论逐渐为人所重视,人们对“意象”说的萌芽、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意象”范畴本身的内涵、特点等方面作出了富有价值的探索。不过对于“意象”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文艺学范畴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内容和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3.
康白情对“草”情有独钟,诗集《草儿》中有13首用了“草”这个意象,既有表示希望、追求等高昂意思的,也有表达平凡、微小以及被欺压对象的情感内涵的,还有表达诱惑,颓废等批判意蕴的。既有对古诗文的继承,又有创造。而其创造的最突出特征是他创作中对“草”这个新诗史上独特意象的全力营造,包括诗人的主体情感投入,情景交融的造境技巧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典诗词纷繁的意象群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彩的“雨”意象,既有让人欢欣的喜雨,更有让人哀怨的愁雨。在讨论传统诗词中缤纷多彩的“雨”意象基础上,发现纳兰词“愁雨”意象呈现出纤细疏柔的形神美,连绵凄迷的时空美和清寒冷寂的意境美,充实了“愁雨”意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唐宋词作品中“花”意象的复现率很高。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意象是通过意象符号表达出来的,它们是情感与形式的统一体。如果将词比作是一座精美的建筑,意象符号就是构建它的建筑材料,是词人情思的最佳载体。因此从这些浸透着情感的意象符号入手,我们不难破解唐宋词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16.
《边城》中的"等待"的原型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等待”这个原型意象入手 ,在小说文本《边城》的叙事艺术和哲学意蕴两个方面分析了该原型意象的作用和价值。同时 ,本文又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 ,进一步阐述了《边城》中“等待”原型意象所负载的文化意义 ,即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的嬗变中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和艰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初期象征主义诗人将中国诗歌表达方式由意境的审美观照转向意象观照。在意象内涵表现上,中国初期象征主义诗人采用现代象征主体性意象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象征化的“死亡枯败”意象、“荒原”意象、“黄昏”意象等意象群以证合现代人的主体意识及精神状态。在意象营构上,他们“随意造象”,并用象征主义的通感手段与意象的连接手段构造主体意象,从而使新诗意象具有玄秘性、变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论诗的意象     
意象创造是诗歌艺术创造的核心。饱含着诗人情感意蕴的形象即为意象。如何为内心的情感找到与之准确对应的客观形象 ,是意象创造中的核心问题。由于意象的表现形态是并不提供任何抽象的鲜活的“象” ,因而 ,越是准确的意象 ,往往也就更具有审美的丰富性。创造意象的目的是为了表意 ,如果离开了这个目的为意象而意象 ,那就违背了提倡意象创造的初衷  相似文献   

19.
戏剧意象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戏剧意象是一个局部性而非普遍性的戏剧范畴。它从表现内涵角度可划分为“观念意象”、“情绪意象”、“意绪意象”等三类,从外在表现形式上可划分成“自然物象”、“人化物象”、“人物形象”等三类,并分别表现出多项不同特征。戏剧意象处于运动中,其基本运动形式是反复延续或交替活跃,其运动特征是在间断中延续,在延续中间断,并表现出“同向衍生”与“异向变化”的方向性。戏剧意象的功能是通过象征扩展其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中“意”与“象”矛盾统一构成意象,在“情”的推动与“理”的制约下形成模糊而不确定的意象,众多单个意象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构成庄子意象系统。系统中虽消弱了每个意象的表现力,但增加了意象系统的丰富性,进而传达庄子难以言明的哲学思想和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