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长有 《中华魂》2013,(24):22-23
我是个工人出身的劳动模范,后来当了干部。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我曾七次见到毛主席,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淡意浓情     
刘永锐 《老友》2011,(7):39-39
我从小一直以为父亲和母亲之间感情很淡。直到长大后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我错了。 父亲当了30多年的警察,在我的印象里,他很少着家。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父亲在乡下派出所工作,交通不方便,半个月难回一次家,后来调回县公安局机关,又经常要下乡、出差、值班,一个星期也难得在家住两三个晚上。  相似文献   

3.
螺丝桥记忆     
纪增龙 《金陵瞭望》2009,(23):80-80
螺丝桥位于南京河西,紧邻江堤,得名于朱元璋与陈友谅互相攻伐时的一个传说。我曾于上世纪九90年代初在此作过停留,短暂却令我感受颇多,至今无法忘怀。  相似文献   

4.
曹志勇 《北京纪事》2013,(9):100-102
我家的第一个家用电器 赵本山在小品《实话实说》里有一句经典台词:“结婚时我还有一件家用电器呢——手电筒呗!”引来观众阵阵笑声,笑声中带着酸楚,那是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的笑声。这可是当年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啊!其实,在那个年代,家庭中最称得上正经家用电器的,应该是收音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结婚讲究“三转(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收音机)”。  相似文献   

5.
余乐鸿 《老友》2013,(12):18-19
我面前的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记录了日本游客在景德镇市古窑瓷厂参观和在瓷坯上画青花的情景,这使笔者想起了一些往事。  相似文献   

6.
黄重奇 《老友》2013,(11):26-26
上世纪70年代.我在“赣州六二六卫校”(原赣南医专)学习、工作过几年。在那特殊的年代里.那几年的经历.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刘学贵 《老友》2011,(2):28-28
我退休前的41年工作中,有37年是在农村基层度过的。想起过去有不少事值得怀念,但我最难忘的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的《劳动手册》。  相似文献   

8.
马全理 《可乐》2011,(4):25-25
上世纪70年代,父亲被打成"反革命",我们兄妹六人全成了"狗崽子"。这使我活得卑怯,连女孩子都用可怜、可惜进而可疑的目光瞥我。一个不允许你吃好、穿好、住好的社会,你还可以容忍,但不允许你有爱情,就很难活下去了。其实,我已经不奢望有什么爱情,只要能讨个老婆就万事大吉。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 《社区》2014,(20):16-16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天津去领一个文学奖,出版社的人领我去见了孙犁。天津至今就去过那一次,孙犁也是我唯一登门拜访的作家。孙犁的家是个大房子,并没有隔间,几个书架子也不高,后边有张床,前面有张桌子,他就坐在藤椅上。我那时把孙犁奉若神明,进去就紧张了,脸上老出汗,没敢去坐。孙犁说:坐呀坐呀。拿了凳子让坐到他跟前,又倒了一杯茶。  相似文献   

10.
不懈追求     
我热爱中国共产党,多年来一直在争取加入党组织。上世纪50年代上高中时,我多次写入团申请书,但由于家庭成份是“中农”,虽不属“黑五类”,也不可能被列入培养对象。  相似文献   

11.
民国国语教材受捧引热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灵 《21世纪》2011,(1):12-13
近日,一本出版于上世纪30年代的《开明国语课本》受到了广泛关注。出版社重印卖断货,家长学者持续热捧,媒体引发热议 这本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画的语文课本在时隔70多年后重新走进公众的视野,它勾起的不仅是人们对那个久远年代的回忆,还有对语文学习最本真的一种期待。  相似文献   

12.
段燕勤 《北京纪事》2013,(11):101-102
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乍暖还寒的一天,我和我们单位的贾德丰同志驱车来到灯市口西大街丰富胡同,一个闹中取静的小院,  相似文献   

13.
候车     
子言 《社区》2014,(6):F0003-F0003
在上世纪60年代。乘坐公交车已经是城市中人们出行时的一种主要方式。有资料显示,北京城当年共有1200多辆公共汽车。虽然比起现在来数量少得多,但已经在提高出行质量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老人与海     
《阅读与作文》2009,(7):23-26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现代美国杰出的小说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反法西斯斗士。  相似文献   

15.
挑粮轶事     
汤太吉 《老友》2011,(5):22-22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我高中毕业后到一所乡村小学担任教师。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我响应党和政府动员干部下放劳动,与群众一起克服困难的号召,于1962年年初回到生我养我的武宁县黄段公社夏柳大队,当了一名公社社员。农民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对我这个"从不事农桑"的文弱书生,摆在面前的困难更可想而知。在那一段虽不算怎么漫长的日子里,我无不领略到了个中滋味。  相似文献   

16.
宋振杰 《可乐》2010,(7):76-77
上世纪60年代,荷兰有一位家喻户晓的足球明星,不仅球技高超,而且性格和善、风度翩翩,他就是五次被评为“荷兰足球先生”,三次被评为“欧洲足球先生”的克鲁伊夫。人们给他起了个浪漫的绰号——“绿茵场上的白马王子”。英俊潇洒的他俘获了无数球迷少女的芳心。  相似文献   

17.
涂途 《中华魂》2010,(1):20-22
钱学森是著名的爱国科学家,他的大名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我就熟记。从我与他的并不太多的接触和交往中,深深地感到他是一位博学多才、思路广阔,亲切友好、和颜悦色的长者。  相似文献   

18.
返乡的路     
胡友显 《老友》2009,(3):15-15
我是农家子弟,异乡读书,异乡工作,就常有返乡的时候。一次次返乡的路,给我留下了一层层深深的记忆。上世纪50年代,我在县城读初中。县城离家一百二十多里,那时县里没有通往乡下的公路,开学、放假  相似文献   

19.
秦凤岗 《老友》2012,(6):22-22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正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那时学校规定.我们每个月都要下工厂去劳动几天。我们班劳动的地点是上海大中华橡胶厂。  相似文献   

20.
叶春福 《老友》2011,(4):14-14
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有一首由姚筱舟作词、朱践耳谱曲的红歌写得真好:"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曲调激越豪放、优美动听,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动有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