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藏区寺院是藏族历史上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它扮演着文化中心的角色。藏区寺院的佛教典籍的翻译历史悠久,翻译的佛教典籍数量多而保存完整,佛教典籍的翻译中形成了许多鲜明的特色。文章从编辑学的角度,探讨藏区寺院佛典翻译中形成的编辑特色。  相似文献   

3.
佛教传人藏区后,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而广泛传播、发展,成为一种被藏族化了的宗教——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便是藏传佛教一大特色,它与佛教在藏区的传入、融合和发展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是佛教理论在藏族社会中具体运用的结果。本文试就藏传佛教格鲁派之最大活佛世系之一达赖喇嘛转世制的产生及寻认灵童经过,作一简述,不妥之处,恳请指正。  相似文献   

4.
7世纪中叶,佛教从南北两路传入吐蕃,从此便与藏族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在藏区传播过程中,逐渐吸收了藏区本土文化,于10世纪后半叶,形成了颇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在藏区确立了统治地位,而且成为西藏地方统治阶级唯一的正统思想。它的弘扬与兴盛,造就了一批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他们作为传播佛教的载体,不仅为发展佛教事业作出了贡献,而且在协调民族关系、调解地方与中央间的矛盾、稳固中央王朝的统治、维系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财富,著述甚丰。对他们及其著作进行深入研究,无疑会推动藏学向更深层次发展。但他们的功德事迹除  相似文献   

5.
吐蕃佛教,西藏佛教史家又称为前弘期佛教。它不同于10世纪以后形成的中国藏语系佛教,但它把佛教引进到了藏区社会。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因此,笔者拟对吐蕃佛教作一粗浅的论述,请学界方家及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6.
用木刻版印刷术印制的藏文书籍,无论是佛学经卷,还是天文历算,一律都是长条形的。与其他民族文字的书籍相比,显得别具一格。藏文书籍之所以要印成长条形的,主要有三个原因。吐蕃王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藏区。印度、尼泊尔和藏区的僧侣将印在贝叶上的经文带进藏区。由于贝叶叶面相当宽大,为了携带方便,僧侣们把贝叶剪裁成条,串以绳线,然后用木板一夹,背在身上。这样一来,长途跋涉,就无甚障碍了。到了吐蕃王朝末代国王朗达玛时期,佛教面临被毁灭的危险,朗达玛认为佛教是积贫积弱的根源,下令焚毁寺庙,驱逐喇嘛,令其还俗,同时没收焚烧一切书籍。他还故意  相似文献   

7.
佛教产生于印度,公元七世纪传入我国藏族地区,佛教进入藏区后,与藏族的原始宗教一本教在冲突中不断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高原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一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在西藏,因此无论佛教信徒还是学者游客对西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实,从历史上看,藏传佛教  相似文献   

8.
论藏传佛教形成于吐蕃时期及其缘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藏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藏传佛教是后弘期随着各教派的产生而形成的,故此,习惯将前弘期佛教称之为吐蕃佛教。然而从理论上进行严格分析,这种概念和称谓存在诸多不合理及不贴切之处。所谓"藏传佛教"是指佛教传入藏区后,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佛教。佛教在吐蕃传播200年的过程中,从语言文字、僧人信徒、寺院道场和神灵造像等方面都实现了吐蕃本土化。因此,应该说藏传佛教形成于吐蕃时期。  相似文献   

9.
藏传佛教是佛教重要流派之一,最初形成并流传于我国藏族地区。公元7世纪中叶,佛教自今尼泊尔和我国中原两个方向传入藏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信奉佛教,曾建大小昭寺,并请印度人俱萨罗、尼泊尔人向达尔及汉人大天寿和尚等开始翻译佛经,倡行佛教,乃佛教“前弘期”的开端。赤松德赞(742—797)时期,大力推行佛教,兴建寺院,建立僧伽制度,并组织译师译出密乘经典数十部。还曾召集佛教徒与苯教徒进行辩论,以抑苯兴佛;又举行南僧与汉僧的辩论,以统一信仰。到了赤祖德赞(806—841)时,以强力手段维护佛教利益。由于当时佛教还局限在吐蕃王朝上层,而在民众中尚未扎下根来,且僧侣集团的地位又过分提高,促使与贵族集团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公元9世纪中叶,赞普朗达玛在贵族势力的支持下兴苯灭佛。至此佛教前弘期终止。佛教在藏区一度沉寂,达100多年之久。  相似文献   

10.
明代对西北藏区实行的僧纲制度是其管理藏区事务的一部分,也是明代对汉传佛教采取的僧官制度在西北地区的扩延,明把西北地区看作是经营整个藏区的示范区,不少政策首先是在这里推行后才向藏地纵深地带延伸的,因此,研究它在安多地区实行的僧纲制度对研究明代藏族史有一定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历来治清代川边藏区土司制者,对川西北松潘藏区土司研究甚少,且对清中叶后松潘藏区土司多不见记载颇感困惑.本文即在对清初松潘藏区土司及分布梳理的基础上,论述咸丰十年松潘发生的"庚申番变",以及同治二年事变平息后,清廷采取的善后措施,即废除参与事变的土司,改设土弁,并定期给予饷银,也就是所谓的"改土设弁".最后,对松潘藏区改土设弁的性质、意义作了简约的评述.  相似文献   

12.
佛教对西藏图书事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对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文化事业一部分的图书事业也不例外。本文通过阐述佛教对藏文图书的产生、藏文图书形式、藏文图书生产方式及藏区寺院藏书、佛经目录的编撰、佛经典籍的分类等几方面的作用,论述佛教对西藏图书事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藏族地区的寺院文化,是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佛教影响的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当15世纪初宗喀巴创立的俗称黄教的格鲁派继藏传佛教各派之后而勃然兴起时,其他教派的寺院、教徒就大都先后归顺于黄教。黄教由于得到当时中央政府和藏区各地封建主的支持,受益于政教合一制度,从而在藏区的统治地位得到了加强与巩固。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寺院文  相似文献   

14.
藏区寺院经济一瞥拉灿藏区包括我国西藏大部分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佛教自公元七世纪由至尊至慧的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传入藏地,藏传佛教便深深地根植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了。作为藏传佛教得以存在的活动场所──寺院,从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建立至今,就对整...  相似文献   

15.
四川藏区"跳锅庄"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瑾 《中国藏学》2002,(4):79-84
"锅庄"是藏族民间歌舞,它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族地区及西藏昌都一带.本文通过对四川藏区传统民间歌舞娱乐方式--"跳锅庄"的探析,试图探讨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藏区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的发展演变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过程和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西藏佛教对藏区雕版印刷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一个受宗教影响很深的民族,她们的文化艺术的发展,始终与宗教、特别是与西藏佛教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笔者根据藏、汉文史籍的记载,仅就西藏佛教与藏区雕版印刷业的关系及其印书院的建立和印刷之版本等若干问题,作一简略概述,不妥不足之处,希望专家学者予以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我国藏族居住地区辽阔,一般分为三大藏区,即藏文史书上所称的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其中朵康(又称朵甘或朵甘思)又分为朵堆和朵麦两部分。朵麦即安多。越过长江上游色俄龙让的巴颜喀拉山,东面有安沁岗和多拉两座山,取山名首字合并而称“安多”。所谓安多藏区,即指今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河西走廊及青海除玉树以外的全部藏族居住地方,是我国藏族中极为重要而又比较特殊的一个地区。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兼并了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吐谷浑等部族以后,这里成了吐蕃王朝的辖区。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磨禁佛,不少佛教僧人辗转逃亡到此间躲避,至10世纪时,现今西宁以东一带已经成了一个闻名遐迩的佛教文化中心。佛教以藏传佛教的形式在卫藏地区复兴,来自安多地区的佛教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史称“下路宏传”。自11世纪唃厮啰王朝兴起,迄至清朝对这个地区的统治,有大量的史实是通史体例的“藏族史”所无法包容的。  相似文献   

18.
《安多藏族史略》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藏族居住地区极为辽阔,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一般分为三大藏区,即藏文史书上所称的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其中朵康(又称朵甘或朵甘思)又分为朵堆和朵麦两部分。朵麦即安多。据称,由圣地印度金刚座北走一百由甸,有萨迦大寺,又向北走一百由甸,即步入朵麦藏区。它越过长江上游色俄龙让的巴颜喀拉山,东面有安沁岗和多拉两座山,取山名首字合并而称“安多”。所谓安多藏区,即指今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河西走廊及青海除玉树以外的全部藏族居住区,是我国藏族中极为重要而又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兼并了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吐谷浑和西羌的诸族部以后,这里成了吐蕃王朝的辖区。九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玛禁佛,不少佛教僧人辗转逃亡到此间躲避,至十世纪时,现今西宁一带已经成了一个闻名遐迩的佛教文化中心。佛教以藏传佛教的形式在卫藏地区复兴,来自安多地区的佛教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史称“下路宏传”。自十一世纪确厮哕王朝的兴起,以迄清朝对这个地区的统治,有大量的史实是通史体例的“藏族史”所无法包容的。 青海民族出版社新近推出由黎宗华、李延恺两位先生合著的《安多藏族史略》,可说是一部独具特点、填补空缺的“藏族史”研究专著。这项新成果虽然只有十六万字的篇幅,但  相似文献   

19.
阿閦佛(梵Akshobhya,藏mi-bskyod-pa或mi-vkhrugs-pa)以密教五方佛之东方佛而闻名,但也是大乘佛教早期出现的诸佛之一;阿閦佛国东方净土也称阿毗罗提净土(“妙喜净土”),是大乘佛教净土思想中的一部分.阿閦佛东方净土图像目前仅在藏传佛教遗存中得以准确辨识,本文在相关壁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题材、图像特征、相关经典,并对其在藏区流传的背景及往生信仰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四川藏区妇女受教育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四川藏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但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四川藏区男女两性的受教育权的实现是不平衡的,且差异还十分显著,四川藏区妇女教育的低水平不仅已经严重地影响了藏区整个教育的发展,而且还进一步影响了藏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藏区妇女受教育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四川藏区妇女受教育权现状的客观分析,提出了维护藏区妇女受教育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