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根据甲骨文、金文及<说文解字>等对字形的说解,再结合文献资料对"军"、"君"、"囷"、"屯"声字族进行了研究.认为"军"声字多有圜围义;"君"声字多有合义;"囷"声字多有围义;"屯"声字多有聚全义.  相似文献   

2.
说“军”     
今人多认为“军”字的“驻扎”义系名词活用为动词。本文根据“军”的古文字形、前人对“军”字本义的说解及古书用例,确认释“军”的本义为“环绕”是正确的,因此其属性本来就是动词;并根据对“军”的词义系统的梳理,由“环绕”义引申为”驻扎”义,词的属性未变,根本不存在“词类活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说“契”     
契字多见于先秦古籍。《说文》:“契,大约也。从大,(丰刀)声。易曰:‘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段玉裁注:“约取缠束之义”。按《说文》释契为大约,取大之义,以(丰刀)为声,恐非契之本义。段注又广其义为约束,其说亦有未安也。先秦经典多用契字。迄于秦汉,古籍中字形与契有关之字亦多。如:锲、栔、絜、挈、恝、楔……等。此类字与契字,或以声,或以义,实出一源,其源即(丰刀)字是也。《说文》:“(丰刀),巧(丰刀)也。从刀,丰声。”段注云:“巧(丰刀)盖汉人语”。然不著出处。《广韵·黠韵》有(丰刀)字,写作  相似文献   

4.
“声旁有义’作为汉字的一种构字法,历代学者多有阐述,日见其精。本文就声旁有义在训诂与校勤的运用上,试作探讨.“声旁有义”历史观声旁有义源远流长,不仅宋代王圣美创“右文说”,乃传于世。其实,早在许慎《说文解字》中,已见端睨。综观一部《说文》,从A从P、B亦声的字,不可胜举。如:“亦声”之“亦”,段玉裁《六书音韵表》中说,“谐声之字,半主义,半主气凡字书以义为经而声为纬,许重权《说文解字》是也,”又云,“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进一步阐明,“言如声者,凡三种:会意字而兼声者,…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中从“介”字得声的字共有17个,这些字在语音上都具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在意义上也具有相通的地方。从古文字来看“介”字的意义有多种可能,并非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那样“畫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古拜切”,它可能有小义、铠甲义、大义、间义等多种内涵。把从介得声的字进行梳理归纳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介”字的本义和更好地使用“从介得声”的字。在归类的过程中主要依据“右文说”的理论,归类之后进行比较发现“介”字具有反义字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考“后”     
<说文>日:"后,继体君也."经过采用形训的方法,结合古代文献,依据"后"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并寻找"后"字词义发展的线索,可以系统地解释"后"字的含义:"后"的本义为"妇女产子",由此在母系社会被用作对最高首领的称呼,从而引申出"君"义及"继体君"义;由产子时的母前子後引申出"後"义,并造"後"字,因"后"的"继体君"义与"後"相通,加之音同,故常假借"后"为"後";综合"妇女产子"义、"後"义、及"继体君"义,引申出"天子之妃日后".  相似文献   

7.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冬,湖北华容小道之上。两军对垒,两将相会,“义”字展现。  相似文献   

8.
在甲骨文中,后是司字的反写,即后司是一字,皆读si,周因於殷文才分为二字,后才读同后音,即《说文》所云:“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这是周以后才具有的后字的字音、字义,即后字的“今音”、“今义”。  相似文献   

9.
“所”字本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字,在古今汉语中是常用字。许多诠释者,大都只注意从语法特征方面去进行研究和归纳。我们在这里,试对其在经传中所体现的实词用法,谈谈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一“所”,许氏《说文》:“伐木声也。从斤、户声。”段玉裁承此说,认为“伐木声,乃此字本义。用为处所者,假借为处字也。”许、段把“所”字视为形声字,并取重言“所所”的象声义而断定其本义为“伐木声”,显然不够具有说服力。它正如“坎”字的本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语义现有的解释都存在问题,原因是对语义源流分析不够。被诸说忽略的初始符“口”,即有都邑义;分化字“邑”语义过多,国都义又造“或”来承担;“或”借用为或然之或,国都义又累增符造了“国”字。因此,“中国”的初始义是“国都之中”,由此再引出表国家、华夏民族、黄河流域一带、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带的人、全中国地域、华夏民族等含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里的“所”是从古汉语中继承下来的。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所”是这样解释的:“所,伐木声也。从斤,户声。”李玉洁在《常用汉字形音义》中对“所”字是这样说的:“所是形六字。金文从斤,户声。小篆略同金文。隶书、楷书笔画化,形体变异。所本是居住的地方。户是半扁门的象形字,居住的地方必有门。故从户声。”所以,“所”由本义“伐木声”而演变成的基本义应该是处所、地方.是名词性的。如《左传·隐公四年》“不如早为之所。”所,就是地方之义。此句的意思是:不如早晨给他准备住的地方.即臣子们要庄公早给共叔段一…  相似文献   

12.
说“安”     
国泰民安,百年盛世,实无数人追求之梦想。国家的“安泰”,在下应万众一心,抓住其根本;在上应积其德义,公正而坚毅。赵威后见齐使,不先问君,而先问岁与民。“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此一句可谓是字字千钧,字字沉重。国家之“安”乃是万民之“安”,天下人之“安”,绝非一人一君者之“安”。试问饥民遍野,满目荒凉,何谈一个“安”字?农业乃国之根本,安泰之源泉,抓住了根本,方可享百年盛世,传万代荣光。魏徵曾经谏太宗十思,其言曰:“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诚然,没有英明的领导…  相似文献   

13.
一、“声近义通”学说和“声近义通”现象1.1 “声近义通”学说 “声近义通”(亦称“音近义通”或“声通同训”)作为一个训访学上的术语,本是有清一代乾嘉学派提出的一种学说,其大意是:在古代书面语言中,一些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义往往可以相通,因而人们在训诂的实践中,可以根据这种声义的条贯解释字义,考订字音,解决那些仅据字形不易解决的问题。这种训诂活动用清代训诂学家戴震的话说就是“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转语二十章序》)“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14.
释“殿”     
“殿”字的形体构造 ,《说文》中“从殳 ,声”的形声字分析不当。“殿”字应是“从 ,从殳”的会意字 ,字形义为“击臀” ,“殿堂”和“殿后”义应是“殿”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有“化”字,写作(?),象两个互相颠倒的人。这个字多用作人名,少数不用作人名的也是辞残不清,所以它的字义也就很难考究。《甲骨文编》(1934,1965)一直没有隶定它,将其列入不识之字《附录》、金祥恒《续甲骨文编》(1959)将其隶定为“化”,但没有说明理由。 《金文编》收入了“化”字。该字见于《中子化盘》,“化”字仍然是个人名,其义还是无从得解。  相似文献   

16.
以“声”论诗是明清的诗学热点。在声义与辞义离合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声辨体、以声论诗、无声不成诗等言论,以及反对以义学蔽声教、以义夺声等主张。近现代以来对“格调说”的研究多从其与“神韵”“性灵”“肌理”的关系出发,或从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层面展开。这些研究比较多地强调格调的辞义而忽视声义,特别是对声音的在场性关注不够。明代赵宧光提出“诗以声为命”“以声为体”的“声教”理念,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郑樵“诗以声为用”的观点,清代沈德潜接续明代七子派“格调”观,在阐发“以声求义”时突出“格调”的“温柔敦厚”诗教思想,强调控制声音以达到国家治理的诗学意图,此二种观念极大地促进了诗学中的“声学转向”。  相似文献   

17.
由同一个母文孳生出来的,字形相因、字音相近、字义相通的一组字,称为同族字。依据此理论,对“尧”族字进行分析,把“尧”族字分为“高长大多”义、“弯曲、交错、纠缠”义和“短小、薄少”义的三组字,从中论证它们和母文“尧”的孳乳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同一母文孳乳分化出来的一族字,和母文在意义上是相通的,且和母文形体上有密切的联系,读音相同或相近。笔者试以“乔”族字为例,把“乔”族字分成具有“高”义、“大”义、“长”义、“曲”义的几组字,论证这些字与其母文“乔”的引申关系。  相似文献   

19.
释“進”     
“進”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字形为上从隹下从止的会意字,《说文》“从辵,閵省声”的形体分析不确。“進”字的形体义当为鸟在前方而人朝着鸟前进之状。  相似文献   

20.
湘西屯租剥削制始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的苗民起义之后,一直延续下来。到抗日期间,由于连续两年自然灾害,屯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法生活。这时,湘西王陈榘珍又“火上加油”,残酷地压迫屯户,导致了一场“革屯抗日”的运动。陈榘珍由于受到蒋介石的排挤,只捞得“屯务处长”一职。陈的实力虽有削弱,但他独霸湘西的美梦不醒,一方面勾结屯官出身的龙云飞作为东山再起的实力基础;一方面抓住屯务不放。他深知“屯租”是他卷土重来的经济基础。他当屯务处长后,就竭力把屯务军掌握在自己手里,打着节省虚糜旗号,着手改编屯务军编制,裁减人员,削弱屯务军指挥宋濂泉的势力。他在永绥设督征处,派自己的亲信刘昶大队长率屯务军百余人进驻永绥,催收积年尾欠;并预征民国二十五年冬至二十六年夏的屯租。刘昶驻弭诺督征,提出“挨户掏捕”口号。六月中旬,捉了土守备龙胜兴的母亲及同寨屯户十余人,捆晒于炎天烈日之下。这一消息传出,经历了连续两年灾害之苦的苗民屯户,人心激愤,形成箭发驽张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