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自古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同福建关系尤为密切。一、历史关系闽台的历史关系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一) 福建人民在开发和建设台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道乾又名林大乾,祖籍泉州晋江县,是较早开发台湾的福建人。他不满明王朝的腐败政治,聚众千人在南澳开展反抗明王朝的斗争。1563年,林氏与明朝都督俞大猷讨伐军力战不支,突围入海,走澎湖,入台湾北港,转鸡笼(基隆),着手开发经营台湾北部。但是,组织大陆汉族同胞大规模开发台湾,当自颜思齐、郑芝龙等人开始。  相似文献   

2.
两岸经贸发展使得两岸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提出和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对大陆和台湾经济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从经济增长、贸易、投资和就业角度分析了两岸共同市场对大陆和台湾的经济效应。同时也讨论和分析了闽台共同市场对福建和台湾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福建与台湾关系之密切,超过了中国大陆其他任一省份,因此,闽台关系研究在探寻台湾与大陆的源远流长的血缘联系中自有其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门诸岛位于福建南部出海口的咽喉位置,由福建南部到澎湖、台湾以及海外各国,必然要经过金门诸岛。明清时期,大量福建居民及一部分广东移民正是经由金门前往澎湖、台湾从事垦殖,经营工商各业。与此同时,由于金门诸岛较靠近大陆,其移民与土地开发比台、澎地区要来得早。自明后期以来,迁居金门的福建移民及其后裔又陆续向澎湖、台湾本岛迁徙,金门成为福建移民台、澎的中转站。  相似文献   

5.
随着海峡两岸形势趋缓,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在逐步发展。近来,台胞回大陆投资的势头十分活跃,充分利用这一趋势,大胆地吸引台资,是福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当务之急。 一、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关系密切.在一百多年前即台湾建省以前,福建省包括了台湾.从闽台考古文化研究比较中,国内外学者均认为台湾的史前考古文化渊源于福建:台湾最早的古人类——台南"左镇人"化石,据中外考古学者研究,是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由大陆经长途跋涉来到台湾的;台东发现一万五千年前的"长滨文化"主人,是由大陆渡海来到台东的,有的台湾考古学家指出:台北芝山岩发现的旧石器,就是这个文化由大陆传到台东中途遗留下来  相似文献   

7.
一、影响闽台经济关系的主导因素及其前景估计 作为两岸经济关系的一环,闽台经济合作深受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影响,尤与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密切相关,同时也离不开福建自身投资环境因素变化的制约。 首先,就台湾方面看,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关系的控制程度。台  相似文献   

8.
康熙廿二年(1683),清王朝统一了台湾。从此,台湾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台湾的耕地面积迅速开拓,粮食、经济作物的种植、制糖等手工业都有了飞跃的发展。台湾的开发,促进了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一)清代台湾的开发,为福建人拓展了一条谋生致富之路福建“田少山多,地狭人稠”,有关记载自南宋以来即屡屡可见,这个问题甚而影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考察台湾保生大帝崇拜的发端,分析信众的原乡认同因素,认为福建移民信仰和崇拜保生大帝,既是开发台湾的需要,也是热爱故土和祖先的表现,更可视为是中华民族文化从大陆向台湾的延伸。  相似文献   

10.
钟兆云 《东南学术》2005,(4):107-117
抗战后期,中国国民政府在开始着手收复台湾时,台湾在大陆的几大重要抗日团体分头迁设福建,开展工作,宣传并营造复台的氛围.福建在大陆省份中率先唱响了光复台湾的舆论,并屡向最高当局提出复台主张和建议.陈仪担任台调会主任委员和就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后,多方面借重福建帮助打开局面.福建为光复后的台湾输送了重要干部和各方人员,在"国语教育"中尤其起到了他省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迎接台湾回归中,福建其实成了重要的后方基地.新时期福建应为祖国统一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清朝收复台湾后,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在台湾地区实行了有别于大陆绿营兵制的沿海军事联防制度——班兵制.这一制度总计持续了200余年,戍台班兵主要从福建全省水陆各镇抽调,海坛镇(海坛即今平潭)是主力之一.这些渡台兵丁不仅承担了戍卫台湾的重任,而且带动了福建人民移垦台湾的浪潮,在开发台湾及促进两岸人民的交往及文化的交融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闽台一水之隔,台湾海峡最窄处仅130公里。台湾1900万人口中有80%是福建籍移民及其后裔,他们至今仍沿袭福建沿海的生活习惯,全岛通行闽南方言。全国人大常委会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台湾闽籍人士取道港澳或日本等第三国转行返乡探亲者逐年增多。台湾海峡亦渐趋平静,两岸驶出的客货轮通过海峡无须军舰护航。大陆沿海十省市中,由于闽台地缘和血缘的特殊关系,福建与台湾实现经济交往具有优势。充分认识分隔三十多年后的闽台各自社会经济形态,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交往以及我省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上海市法学会举行了“大陆与台湾经贸法律实务学术研讨会”。与会者有北京、上海、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四川和台湾等地学者共60余人。大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现综述如下: 一、关于台商在内地进行贸易和投资的法律环境评价 与会者认为,由于海峡两岸40多年的长期隔绝和分离,台湾与大陆形成了两个不同  相似文献   

14.
闽台温泉旅游开发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台温泉旅游开发有共性也有差异。从开发模式上看台湾的温泉旅游开发受民众、政府、财团多种力量推动,民众力量突出;福建的推动力量主要是政府。资源利用方式上台湾为共享式的规模集约化开发;福建为资源独立型开发。台湾温泉场所建筑风格精致,日式风格为主;福建单体规模大,风格多样化。温泉产品方面台湾产品链长,客群面广;福建核心产品丰富,共生延伸产品单薄。管理上台湾管理专业化,服务精细化;福建管理不专业,员工素质不高。台湾温泉旅游业起步早,许多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广东东部、浙江南部和江西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海峡西岸是与东岸(台湾)相比较而言的.福建与台湾处于产业升级的不同阶段,因而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在为将来与台湾共同构建"海峡经济区"奠定基础.闽赣两省历史上就有密切的经济往来.江西是福建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地.江西可以搭乘海峡西岸的班车与台湾对接,扩大对台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闽赣两省在经济建设中各有优势,互补性强,闽赣经济技术合作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台湾省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已为无数考古学、民族学和历史文献记载的丰富资料所证明。中华民族最早发现和开发台湾;中原文化自石器时代已传入台湾;三国时期吴将卫温等率兵渡海赴台湾;数千年来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等,早已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7.
台湾银行业在日据时代,殖民色彩浓厚,尤其是抗战时期,台湾银行业更是沦为日本军事扩张的财政工具。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台湾银行业进行了接收与改组,改变其殖民金融性质,并建立了独立于大陆的银行与货币体系,以防止大陆通货膨胀波及台湾,但这一切非但未能给战后初期台湾经济恢复重建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反而由于战后国民政府对台货币政策的一系列失误,致使苦心经营的台币防波堤最终因通货膨胀加剧而趋于崩溃。战后台湾金融走向崩溃的结局事实上是战后大陆与台湾不可分割的经济关系以及国民政府经济总崩溃的重要反映。  相似文献   

18.
台湾人文景观与中华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是我国文明开发较晚的一个省份。在我国中原与沿海地区早已迈入文明发展之时,台湾还处于蛮烟瘴雨状态。到了宋、元以至明末清初,由于天灾与战乱,大陆沿海住民大量移居台湾,这才给美丽之岛带来开发之机,使其政治、经济、文化慢慢跟上祖国大陆。台湾移民社会这种特殊的人文结构,决定了台湾文化主要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由较为先进的祖国大陆移植而来。随着大量移民的不断东去,“汉族人民从大陆带去语言文字、耕作技术,也带去了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所以台湾文化是纯粹的中国文化。长期保留着汉族文化的传统。”①近四十年来,由于…  相似文献   

19.
一、海峡两岸贸易的新情势1987年10月14日台湾当局开放探亲的政策在海峡两岸掀起层层波澜,在海外也引起强烈的反响。在台湾,要求海峡两岸直接通商及到大陆投资的呼声四起,一浪高过一浪。现在,大陆已成为台湾第五大贸易伙伴,而台湾也成为大陆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一些台商与大陆进行直接贸易;有些台商干脆将整厂或生产线移往大陆;以往来参与转口贸易的台商纷纷着手与大陆洽谈贸易,有些台商则在香港等地设立联络办事处或另立子公司,计划进一步开发市场;还有些台商以各种名义组团到大陆进行实地考察,仅去年的广交会就有数千名台商参加。据台湾方面统计表明,有70%的台商打算与大陆进行间接贸易,有1/3的企业家愿意向大陆投资。  相似文献   

20.
周文顺 《学术研究》2000,26(7):88-95
台湾诸割时期系指“荷据时期”、“明郑时期”、“日据时期”,三代台湾经济,均呈鲜明大陆倾向。荷兰殖民者、郑氏政权顺应台湾经济之性格,竭力吸纳大陆人力资源,引进大陆生产工具,输入大陆生产技术,推动台陆商业贸易,并藉此取得重大发展。日本殖民者欲“移花接木”,强行牵拉台湾经济以摆脱大陆、粘接日本经济,但是,台陆之间出现以“反弹”为特征的“橡皮筋效应”,。台湾经济之大陆性格终未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