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具有浓厚的法家色彩的推恩制度,其理论直接来源儒学,间接出自道家。在施行推恩制度构建专制皇权的过程中借用还是吸收儒学,在血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关系处理上是偏持还是兼顾,使得汉武帝与主父偃在关于专制皇权构建的问题上产生分歧,也使推恩制度在实践中产生困惑。从主父偃到汉武帝,推恩制度理论在实践中不是一层不变的,其所遭遇的困惑及最终解决是以主父偃的悲剧人生结局为标志和代价的。  相似文献   

2.
汉初皇权与封国的斗争直到武帝时才基本结束,其中以主父偃的“推恩策”起了决定作用。研究此问题,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推恩策”得以成功的原因,且可思考其深远意义。 此文拟从“推恩策”制订和推行的客观历史条件、政策本身的完善过程和推行时的强权保障几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史记·晋世家》所载与赵衰、栾枝等同在公元前622年去世的"咎季子犯"当为"咎季(子)","(子)犯"盖涉狐偃之字而衍,狐偃卒年当在公元前629-628年间。  相似文献   

4.
现存的宋朝官品令,载于《宋史·职官八》,但属于南宋时期的官品令,为元丰改制后的产物。改制之前,北宋前期的官品令已经亡佚。它究竟是唐代旧制,还是宋朝新制,学界持有不同观点。宋承唐制,品阶制度也不例外。自宋朝初年至元丰改制前,基本沿用唐代官品令。元丰改制,才形成了本朝新制。《旧唐书·职官一》所载《永泰官品令》,与《唐六典》所载官品令并无大异,它记录了唐德宗以前的品秩变动,并为五代、北宋沿用。《宋史·职官八》所载《建隆以后合班之制》,记录元丰改制之前行用的唐代职事官。《宋史·舆服四》所载康定二年行用的部分官品,《职官分纪》所载若干官品,以及唐后半期至宋元丰改制前的相关零散史料,大体可以复原北宋前期的品阶制度。  相似文献   

5.
双流县位于成都市区南部,是一个以平原为主,次有丘陵、低山的地区。这里有古蜀王曾经居住过的“瞿上城”;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正式建制为广都县,也就是《山海经》上所称的“都广之也”。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因避炀帝讳而更名为双流县。在唐龙朔年间分为广都、双流二县,元中统年间又废广都合于双流,明洪武年间并双流入华阳,旋又复置,清康熙年间并入新津县,中间还有一段时间称为新双  相似文献   

6.
《通典·州郡典》十四卷,颇为详尽地记录了唐玄宗天宝初年各州郡的地理情况和户口数字,并与两《唐书·地理志》所载户口数各各不同,是研究唐代人口史的重要资料。对其户口年代加以确定,很有意义。有的同志参照《新唐书·地理志》所言“天宝元年”之数,推断《通典》所载为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之户口数。经过分析考证,我们认为《通典·州郡典》所载户口当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之数,而两《唐书·地理志》所载户口则系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之数。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现略陈管见,以就教于诸位同志。  相似文献   

7.
《左传》一书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共244年间发生在鲁国及其他诸侯国中的重大事件。我们借助《左传》一书所载“非礼”之事,一方面可以了解春秋诸侯的僭越行为,从而更进一步了解“礼崩乐坏”的渐变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窥探春秋及其之前的社会生活风俗。  相似文献   

8.
苏南古镇     
江苏古镇——南京湖熟镇 南京江宁区湖熟镇位于南京市东南部,地跨秦滩河两岸,距南京市中华门约20公里,素有“小南京”的美誉。湖熟紧临古刘阳湖,物产丰饶,因而得名湖熟。西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设胡熟侯国;  相似文献   

9.
借助光绪《江西通志》所载清代中期江西分县户口数据与嘉庆《大清一统志》所载江西分府户口数据进行对勘 ,依据判别文献所载户口数据真伪之若干原则 ,并加以修正 ,复原乾隆四十一年 ( 1776年 )及道光元年 ( 182 1年 )江西分府人口。应用的户口数据判别原则和修正数据的方法可以为其他地区类似的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南宋人所编《古文苑》中录有一篇董仲舒《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刘跃进认为其写作时间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以前,最迟也在元朔三年,是董仲舒任江都相时所作.笔者认为当作于元朔五年(前124),此时董仲舒正任胶西相.刘先生还认为题目似为后人所加.笔者认为所疑有理,该文篇题确为后人所加,但拟写有问题.“记室”一职最早设置于东汉,对于西汉董仲舒文章的拟题来说,显然是超越了时代,应当参考梁任防所题《诣公孙弘奏记》和清严可均《全汉文》的题名方式,将其题作《奏记公孙弘》.  相似文献   

11.
利用敦煌本《启颜录》的资料,结合史志、目录记载和《太平广记》引文对《启颜录》的作者、版本源流、成书时间等问题进行再考证,认为录作者确不为侯白,史志及目录所载多卷本是据敦煌本增删而来;并进一步考订出敦煌本结集于贞观十一年六月之后不久,多卷本《启颜录》成书不早于永昌元年。  相似文献   

12.
北魏均田令颁布于孝文帝太和九年(四八五年)。《魏书》中《食货志》及《高祖纪》均作如是记载,互相吻合。《高祖记》更具体指出是在这年的“冬十月”。《魏书·食货志》记载事件遵循了年代次序,均田令的记载在太和十年李冲建议行三长之前。看来不大可能有传刻的错误。均田令颁布的年代应当不成为问题。但许多学者仍然认为颁布年代有误,而提出北魏均田令应在李冲建议立三长之后,或是太和十年,或是更晚一些。 怀疑的根据之一和李安世均田疏的一处文字有关。《魏书·李孝伯附李安世传》: ……迁主客给事中。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疏曰:“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治之本。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所以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上书武帝对策的确切时间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行动中的关键性问题。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上,有三个学界尚存争议的问题:董仲舒对策中“今临政愿治七十余岁”一句能否作为董仲舒对策在元光元年的证据;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的具体时间;董仲舒上书对策时,夜郎、康居是否已“说德归谊”。若这三个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董仲舒上书武帝对策的...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写作时间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的写作时间,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故后世学者于其成书之时仅能以揣想之词言之,至于书始作于何时,更无定论。本文考定:《淮南子》的写作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始于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之后,成书于建元二年冬十月之前。立论的主要依据有二:一是《淮南子》书中内容所涉及的时事最迟者发生在建元元年冬十月;二是从《淮南子》的思想倾向和西汉前期政治思想情况来看,刘安主编其书是急于在建元二年冬十月入朝献书,其目的是要尽快为执政伊始的武帝提供一套以黄老道学为思想基础的治国治身之术。此外,本文还揭示了刘安等人集体编撰其书所用的写作方法,以及能在近一年内完成其书的奥秘。  相似文献   

15.
一、淮南王刘安与《淮南子》 刘安,生于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元年),卒于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其父刘长是汉高祖刘邦之子,封淮南王,后因得罪徙蜀,道中绝食死;刘安袭封。《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说刘安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亦欲“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开始甚得汉武帝刘彻的尊重,后“谋反”,事泄,被迫自杀。  相似文献   

16.
一、董仲舒及其《春秋繁露》 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元年),卒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治公羊春秋,是《春秋》公羊学派的大师、两汉“今文经学”的创始人,在汉景帝时曾任“博士”。汉武帝即位后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要点,其核心是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同时,提出了“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以实现其  相似文献   

17.
《七启》是曹植辞赋作品中重要篇章之一。《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定此赋作于建安十五年。本文认为,曹植《七启》似作于建安十七年曹植《登台赋》之后至建安十八年曹操策封魏公加九锡之前的这段时间,故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8.
<正> 安徽英族是西汉时英布的后裔。英布封于六(今安徽六安),为准南王。英是氏,本姓偃,英氏是偃姓的一个分支。据《史记·黥布列传》记载:“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索隐》说:“布本姓英。英,国名也,咎繇之后。”《国语》:“晋有英成僖子。”《通志·氏族略》说:“英,偃姓,皋陶之后,以国为氏。汉有英布,为九江王,望出晋陵。”又说:“六氏,偃姓,皋陶之后,文(公)五年楚灭之。今庐江故六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可见英是皋陶之后,本姓偃,后来以国为氏,便称英氏了。又因为英布年少时以罪被黥,遂以黥氏。《通志·氏族略》说:“以凶德为氏,黥,偃姓,皋陶之后,淮南王英布,遂为黥氏。”《史记·索隐》说:“又《春秋传》六与蓼,咎繇之后,或封于英、六,盖英后改为蓼也。”宋邵思纂《姓解》:“英布,因黥  相似文献   

19.
清人诸以敦认为汉灵帝光和元年羊陟当已遭党锢之祸被禁,不在河南尹任上,疑《后汉书·赵壹传》 赵壹于光和元年访河南尹羊陟的记载有误,受计并推荐赵壹的袁逢应是袁隗。但这只是据今所见材料作的推测。“光和元年”是赵壹生平中唯一的一个确切记年,是当时赵壹传说的要素之一,不宜轻易推翻。今有人张扬诸以敦之说,所列举旁证均属特殊情况,推断也有牵强武断处,难以信从。对《广舆记》所载赵壹上计京师之后,长安世室宗连长将季女嫁给赵壹事,以前因其见于记载较迟,重视不够。今考虑到这个因素,将赵壹生年定在汉顺帝永和前后,卒年定在建安前期。甘肃张川发现所谓“赵壹摹崖”,实为赵亿所建造,有关书所载西和县赵家河所出赵壹碑,因未见实物,难以遽定。  相似文献   

20.
先秦的墨家和儒家,同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学派,所以在当时被称为“显学”(见《韩非子·显学》)。到汉代初年,犹多以孔墨并称,可见对社会影响之大。在汉武帝(刘徹)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接受了治《春秋》公羊学的儒者董仲舒的建议,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在学术思想领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这种情况才开始有所改变。特别是儒学大师孟子(轲)在我国逐渐成了“第二号圣人”(“亚圣”),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