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黄禹康 《东西南北》2014,(10):76-77
伯父黄秀善离家60多年杳无音信,家里人都以为他老人家早不在人世了。可没想到年已80多岁高龄的伯父于2005年9月竟奇迹般地从台湾回到了老家。伯父17岁被抓丁到了国民党部队,转战南北,许多人血染沙场,九死一生,伯父却因做得一手好饭菜,被阎锡山某部选做伙夫,后被阎锡山看上留做厨师。在伯父的叙说中,我了解了一些关于阎锡山败走台湾后的轶事.  相似文献   

2.
余楠 《东西南北》2014,(11):62-64
她是靠演戏和恋爱去认识世界。这样的演员,对人生、对演戏的体会会比较丰富,但是却是用自己的身体,去和人、和世界肉博。其实周迅到现在也不怎么认识这个圈子。"好多人都觉得你装,我说我真的不懂。"周迅很喜欢自己在《龙门飞甲》里凌雁秋这个角色,就是“安心走我路,不问江湖事”。“我现在只选择这个行业里喜欢的东西,我喜欢的表演,其他的都跟我无关。”  相似文献   

3.
前些时候,为了准备我的个人版画展覽会,把堆在橱里的木刻作品都翻了出来。这些作品,包括着从一九四○年起到现在,前后二十几年的东西。虽然,翻来翻去,也挑不出什么值得拿出来展覽的好作品;但是,却把自己所經历过的那些生活片断,創作这些作品时的思想感情,霎时間都从脑海深处翻了出来,以致思潮起伏,不能平靜。过去的二十几年,正是我国人民在党的領导下,进行翻天复地斗爭的年代。中国人民經过长  相似文献   

4.
成都皮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皮影是指分布在成都市和所辖县城范围的皮影,属于四川西路皮影,其历史悠久,如何发祥无史料记载,现在却是留存于世,最为精美的皮影之一。2006年,响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成都成立了中国皮影博物馆,成都皮影子乃至全中国散落在民间的皮影子都找到了一个好归宿,成都皮影终于又见点点曙光。文章查经引典,实地调查,将成都皮影的过去与现状,成都皮影的长相,清楚地呈现给世人,让那些爱护和关心成都皮影这一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的人们更多地了解成都皮影的前世和今生,希望世人能够真诚的对待和保护老祖宗为我们留下来的这笔宝贵遗产——成都皮影。  相似文献   

5.
楚晶晶 《东西南北》2014,(13):50-51
在变化的世界里,就没有什么能够"守住"的东西;唯有创业,永远创业,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为李锦记立下汗马功劳的第三代掌门人李文达今年84岁,在最新公布的福布斯2014年香港50富豪榜上排名42,身家13亿美元。李文达1972年开始执掌李锦记,但此时家族留给他的并非万贯家财,而是分崩离析的危险,两位伯父要放弃生意,李文达为了保住李锦记的招牌,花光所有积蓄购得股份,此时的他分文不剩,反而还背上了银行的债务。这样的剧情,在1986年时再次上演。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口死亡率约为千分之六点五,平均每年死亡人口有800万左右,丧葬用品拥有一个潜在的大市场。但是由于种种限制,丧葬用品市场却出现了日益萎缩的现象。目前我国有关殡葬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是对传统的“视死如生”、铺张浪费的厚葬观念的一种矫枉过正。现在,一提起丧葬用品,人们立刻就会联想到封建迷信的东西,认为那是不必要的浪费。其实,丧葬用品并不能与封建迷信的东西划等号,例如人们今天用于寄托哀思的鲜花,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文明健康的时代精神;至于丧葬用品的消费是否属浪费的问题,不少人认为在我们当前的国情…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求助的帖子,帖子里讲述了一对夫妻在美国纽约地铁站里的历险:“今天我和太太上街购物,满载而归。下午乘地铁回家,刷卡进站时,太太右手拿卡,左手和我的右手一起提着一大包东西,我的左手也提着东西(即4只手中的一只拿卡,另外3只都提着东西)。所以当太太刷卡时,  相似文献   

8.
原声带     
《东西南北》2012,(14):6-6
我们曾经尝试拍摄几个品牌的水饺生产线,但几乎是刚联系妥一家,马上就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连续找了两三家,都是如此,最后只好放弃了。这部纪录片里有一点是值得思考的:中国的土地上仍然有人在吃着健康、绿色、质朴的食物,这些东西大都来自乡野。当然,不是所有传统的东西都是健康的,其中有很多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  相似文献   

9.
书讯     
本书是一部提纲式的论著,内容比较简要。本书著者、现在美国鲁特杰尔大学教中国历史的M.加斯特在前言中写道,本书内容从十九世纪末写起,第一版完成于1971年。第二版的增订,主要是考虑到十年来的一些历史事件、中国扩大对外交往和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的许多新情况。著者还曾多次来华进行访问,或从事学术研究;在北京、武汉、成都、台湾等地都曾有过较长时期的居留;经常在拥挤的小饭馆里和一些中国人士同桌进餐。另一个原因是最近十年来出现了有关中国现代史的大量图  相似文献   

10.
未来/一个职业女性/只要拥有知识/你就有机会"温柔地统治"你的工作。张弛说:"一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到离开,只有一样东西,是别人带不走的,那就是知识"。张弛(Maggie):青岛一家财富管理中心的负责人,社交活动中,大家会亲切地称她的英文名字Maggie,她也喜欢国际影星张曼玉(Maggie),两个Maggie都在自己的领域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1.
一年里搬了6个地方A男23岁实验室工作人员我是6年前从湖南回上海的。来了6年,这口上海话还是有点半生不熟的,你不要笑我。在上海一个人生活,老实说,很累人,样样事情都得自己做。做好做坏,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什么时候懒一懒都不行,因为在这里,除了我自己,没有人真正地关心我。开头5年我在念书。因为是工学土和理学士的双学位,就比别人在学校里多呆了一年,现在想起来,在校园里的生活真是幸福极了,无忧无虑,就是口袋里的钱不多,可那也不要紧。我情愿不拿现在这个工资,仍旧回去过那种清贫的日子。那5年,你要说我“定居在…  相似文献   

12.
林芳 《东西南北》2011,(22):28-29
王刚曾自得地说,他是收藏界最好的主持人,主持人里最好的收藏家。此话并非自夸,从最开始收藏鸟笼子,到现今的瓷器,王刚可谓如数家珍,他称自己现在的朋友大多数都是收藏圉里的。  相似文献   

13.
河口忆事     
关于河口舅舅家在山背后,那是妈妈的故乡。小时候放假我经常去山背后住上一段日子,临近开学才被舅母送回县城家里。记忆里回家的路很远,现在才知道山背后到县城也就六七公里。那时小,舅母背着我从格斗到过河沟喜欢走捷径。从格斗出村,路上遇见很多放牛、挑水的村民,村民问舅母带着我去哪,舅母说送我去河口。河口其实就是县城。以前河口不是县城,只是茶马古道过雅砻江的一个渡口。正因为是渡口,所以河口一直都是现今雅江县主要的商贸集市。母亲说过,他们小的时候,只要大人们说要带他们去河口就会特别开心,河口可以买很多东西,也特别热闹。  相似文献   

14.
乞丐论     
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在我住的这一个古老的城里,乞丐这一种光荣的职业似乎也式微了。从前街头巷尾总点缀着一群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家伙,缩头缩脑地挤在人家房檐底下晒太阳,捉虱子,打瞌睡,啜冷粥,偶尔也有些个能挺起腰板,露出笑容,老远就打躬请安,满嘴的吉祥话,追着洋车能跑上一里半里,喘得像只风箱。还有些扯着哑嗓穿行街巷大声地哀号,像是担贩的吆喝。这些人现在都到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15.
北京十里河的华声天桥民俗文化市场,是北京规模最大的仿古工艺品批发市场.在这儿买东西,老板一般都会告诉你,他们卖的是仿制品.在市场的另一条街上,仿红山玉器的,也是成堆地卖,在这几家店铺中,"红山玉"的批发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的困境50岁的汉子郭清民几乎是见人就哭。方方的大脸上,原本就细眯的眼睛现在终日红肿。“咋个回事儿嘛,欠俺几十万,几年都不给……家里东西被抬走,老爹躺在病床上……他乡里有钱盖楼,有钱买小汽车,就是不还俺钱!……”初冬的寒风刮过豫东平原,也把郭清民的哭诉吹得断断续续。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篇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普及性文字,会调试我们的视角和心理预期。物价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汽油在涨,食用油在涨,食品价格都在涨。我们经常听到百姓抱怨说吃的东西涨了,用的东西也涨了。企业家说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29英寸彩电促销时还不到600元,平时也就1000多元,买部名牌手机只需要200多元,衣服也都在打折卖,新款汽车一上市就1万甚至几万地降价。  相似文献   

18.
佚名 《东西南北》2012,(1):80-80
富丽堂皇的酒店,有让你动心的小物品吗?其实酒店里全是秘密,人人都在“偷”,不止是住客。但“盗”亦有道,可千万别“顺”着“顺”着,把自己真顺成了一个贼。 人们喜欢住在洒店,就是喜欢这里的豪华与有序,而豪华敲容易诱使人们对酒店里能带走的东西下手。洒店里全是秘密,人人都在偷,不止是住客。客房服务人员喝了迷你吧里的矿泉水,会直接灌上水笼头里的自来水放回去,当然客人更甚,有人喝光了威士忌后以尿液冒充;客房人员还会偷吃迷你吧的巧克力,然后用锡纸原样包好,再装做什么都没发生,就连你不曾到过的餐厅厨房,大厨也可能在想办法带一只大龙虾回家。  相似文献   

19.
设想一下,如果问别人你平时会在随身包里带些什么,有人会回答IPOD,有人会回答PSP,有人会回答iMac,有人会回答NDSL。但是,相信每个人都一定会带手机。无论其他东西多么潮流,手机一定是必要的。的确,手机已成为每个人必须携带的通讯设备,它已成为你生活的—部分,你用它来联络商务,联络感情,人际交流,发  相似文献   

20.
易叶兰 《生存》2020,(11):0153-0154
托尔斯泰说过,优秀的作家都是蘸着自己的血肉写出来的,真诚的文章是作者从心理流出来的,而不是硬挤出来的。只有真正动了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现在仍有大多学生的作文假言、假语、虚伪、浮燥。无病呻吟者多,真情实感者少。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里流露真情,这里本人结合平时的作文教学,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