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源于<易>的意象性思维,实质上是一种中国式的感悟性体会与象征性表述的文化心理活动.它开启了中国诗性化思维的发展.在文学艺术创造中,这种思维方式化为诗之兴象的艺术思维方式.由此思维方式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系列经典的艺术意象.艺术意象呈现了象喻性文本的审美特征,并使此种类型的文本成为一种见仁见智的文本.也使其阐释的多元性成为一种合理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从非遗美学视角看,在农业文明的大背景中,中华民族的节庆体系历经漫长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事象之美",并渗透于各类节庆之中.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中国节庆传统逐渐蜕变,节庆文化面临解构与重构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节庆文化的"事象之美",有的依然存在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有的面临固化成遗产的命运,有的则在当代文化土壤中演化成新的"小传统".当下,我国的节庆"事象之美"重构路径包括:一是对于依然适应当代文明的传统节庆"事象之美",应当科学保护和传承;二是对于已经异化或者蜕变的节庆"事象之美",要分析并适度改造;三是对于全新的节庆"事象之美",要理性看待并积极引导,使之成为当代中国节庆文化创新的一部分,并参与建构中国新时期的节庆文化符号体系,最终形成节庆文化的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3.
《新学术》2007,(3)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一语道出了语言的局限性,但同时也提出了超越局限性的办法:"立象"。这一西方现代人仍没有解决的难题,在古代中国早已提出,并给出了精辟的解决办法。"言象意"是对国人思维方式的概括。这种东方式的具有诗意的象思维源于中国汉字,古人在对言象意的关系的论述中,不经意间向我们展示了象思维的特点:整体性、超越性,中国式的思维更容易进行审美超越,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与美学的审美体验过程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4.
"言不尽意"说起于对"圣人之意"传述可能性的忧虑.从这一认识出发,儒道两家都提出了自己"尽意"的方式.<易传>倡导"立象以尽意",使"象"这一与汉语言文字特性有着密切关联的表意形式成为中国古典思想的核心言说方式."象"所以能"尽意",在于其消解了言的形式化和规范性倾向,体现出意的灵活性和生生之趣,因而与圣人之意相融汇.这与西方哲学的概念思辨传统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解这一传统对我们领会古典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自然之象到意中之象,进而成为艺术之象,这是艺术创造者凭借对客观自然的情感感受,进行艺术构思和艺术创造的升华与飞跃.观物取象则是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基本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象思维与西方概念思维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象思维这个概念 ,是作者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 ,特别是在研究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中经过升华而提出来的。象思维之象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观之 ,它的成熟表现形式 ,就是《周易》中的卦象以及道家的道象 ,也包括禅宗悟禅之禅象。文章对中国象思维与西方概念思维进行了比较分析 ,指出象思维具有概念思维所不可比拟的整体创造活力、广阔的思维时空和丰富的内涵。要克服现代人“无家可归”的悲剧情境 ,回归人之本真 ,就必须回归“原创之思”的象思维。  相似文献   

7.
许晨  齐文杰 《理论界》2012,(2):126-127
《周易》在中国古代经学当中位列群经之首,作为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其"象"思维在全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拟从"象"之来源、"象"之涵义以及"象"之作用这三个方面对易学中的"象"思维作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8.
"象"作为一种根本的"观"法或"显"法是张载观照或呈现整个世界的根本方式,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象世界观"。"象世界观"的格局是天地人无所不包的,而张载儒学的本体指的是世界的原象,而世界的原象实际上就是气本原的生象,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即天之德象,其中太虚象与太和象都是本体蕴生象,道象、神象和易象则都是本体生成象,德象之在人便是合象,由人与天合之合象而得圣人气象。  相似文献   

9.
从名的规范性考察艺术,人们难以确定艺术成为艺术的真理,因为命名法则确立的是一种利害实体,而艺术的经典定义却是超功利的先验原理。从象的角度考察艺术,艺术对象作为静观中的形式使得审美超脱利害的缱绊而使艺术成就艺术本原的规定。正是一种形式与一种自然情感相关联,作为艺术的象被确定,并在与名的自觉分化中自觉到一种既不归属于自身又终究不能不为之付出一份眷顾的那个意味。  相似文献   

10.
廖宇 《重庆社会科学》2007,(8):48-50,59
"言意之辨"是关于魏晋玄学的一个主要议题。本文着重以象为中心,在易学发展的体系内来谈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而试论其对中国艺术创作和艺术品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整体性的艺术认知观、功能性的艺术欣赏观、形象性的艺术表现观、变易性的艺术审美观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周易>象数思维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揭示了<周易>象数思维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不了之了:一个潜藏艺术智慧的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榻写》有这样一段著名论述: 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这就是中国艺术批评史上引人瞩目的“不了之了”论,一个潜藏艺术智慧的深刻命题.这一命题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它的提出,不仅是基于前代艺术实践的积累和扬弃,而且与稍后“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揭示的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相佐,在绘画美学领域提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空间形式直观的绘画平面,在具象描绘之外,还要构成一个令人驰骋遐想、回味无穷的境界.作为人对世界的解释和观念的艺术,应当是一个含藏无尽的生命世界.只有这样,艺术才能正确地解释自然和生命,才能反映人对客观世界的真正观念.“不了之了”这一命题不仅反映了中国艺术观念发展的飞跃,揭示出其理性思辨的总体后面所潜藏的那种审美感受的丰富性和民族审美趣味的同一性,而且在展现传统审美价值观念的同时,显示了中国艺术理论历史发展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05,(10):111-116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途径有"寓目辄书"和"假象见意"两大类型,构造原则当为"意与象合"."兴象"则更强调情意对物象的超越,即由"象内"向着"象外"境界的拓展.从"情志"到"意象"再到"象外之象"(意境),形成诗歌创作活动的生命流程,"意象"实居于这一流程的中端.意象问题成为中西诗学的一个交会点,但我们民族视意象为"天人合一"理念下的诗性生命本体,同西方人的艺象观之间又有许多实质性的差异,可供比照与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4.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05,(9):163-169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途径有"寓目辄书"和"假象见意"两大类型,构造原则当为"意与象合"."兴象"则更强调情意对物象的超越,即由"象内"向着"象外"境界的拓展.从"情志"到"意象"再到"象外之象"(意境),形成诗歌创作活动的生命流程,"意象"实居于这一流程的中端.意象问题成为中西诗学的一个交会点,但我们民族视意象为"天人合一"理念下的诗性生命本体,同西方人的艺象观之间又有许多实质性的差异,可供比照与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5.
"制器尚象"是中国造物设计的传统的特色之一。中国宗教文化识别具有悠久传统特性和浓厚民族民间文化根源,它是各种视觉艺术发展的推动力。从宗教文化与传播的角度探讨关于识别所承载的文化表述,有助于宗教文化识别,并将其更好的运用到现代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是用诗性的话语来表达的.<周易>之象、<诗经>之兴、<春秋>之笔,是中国文化诗性话语的三种表现模式.其中,易象用以寓理,诗兴用以抒情,史笔用以叙事.易象包括卦爻象、卦爻辞两部分,后者是对前者的解释,但不是抽象的逻辑的哲学阐释,而是直观的形象的诗性描述.从整体上说,易象是隐喻,是象征,易象所蕴涵的道理是宗教的,哲学的,但表达方式是文学的,象征的.<周易>以"立象尽意"的方式传达出对世界诗意解读,易象也就成为隐含<周易>易理的诗性载体.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先秦文学实践多直接从自然界选取外界景物之"象",或者以"记事"形式来表达理性内涵,或者通过神话与传说甚至想象和幻想来构"象"。拟"象"言说具有视觉的具象性特征,促使叙事写景简明扼要,并逐渐从局部走向整体,求神不求形,强调读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激活文本。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诗学范畴,"象"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核心范畴,也是基干范畴.由于古代朝鲜与中国在历史、文化上的亲缘性关联,朝鲜诗家在诗学批评中,对源自于中国传统的诸多诗学范畴甚至不加任何诠释地加以使用.从表面上看,朝鲜古代诗学范畴在内涵等方面与中国传统几无二致,甚至成为了朝鲜半岛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我们可以把朝鲜半岛诗学与中国传统的关系理解为,朝鲜古代诗家对中国诗学的现象学阐释,特别是对于具体诗学范畴而言.朝鲜古代诗学中"象"的范畴,就是朝鲜古代诗家对中国诗学进行现象学阐释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9.
张法 《河北学刊》2012,32(2):14-18
中国的象不同于西方的image。在中国文化中,宇宙和事物是虚实合一的,象既体现了虚实合一中实的一面,更要突出其虚的一面。对象的强调既突出了人物审美和文艺作品的神—骨—肉结构中"形"的一面,更关系到"神"的一面。因此,象是最能体现中国文论之特质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20.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取象譬类与情意倾向是它的诗化特征;天人互参与意象扭转是它的实践基础和体验基础;象外之象与天地同流是它的诗意指向.意象思维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而且是中国传统审美、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思维方式,是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的机制中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