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鲁迅是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为全球广大读者所深深喜爱;而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又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作品,已经有了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于《阿Q正传》这部作品和阿Q这一典型性格,近几十年来国外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和评论,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法国的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意见,特别深刻和精辟,尤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评语,鲁迅在生前只约略地知道个大概,并没有看到确切的书面文字。最近,经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研究专家罗大冈同志的努力,在高龄的罗曼·罗兰夫人的直接帮助下,已经在罗曼·罗兰的卷帙浩繁的档案中,把他对《阿Q正传》评论的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里引了《现代评论》第四卷第八十九期上涵庐的一段《闲话》:“……我记得当《阿Q正传》一段一段陆续发表的时候,有许多人都栗栗危惧,恐怕以后要骂到他的头上。并且有一位朋友,当我面说,昨日《阿Q正传》上某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阿Q正传》是新文学的经典之作,思想意蕴深刻,回味无穷,启发一代又一代中国民众的觉醒.作品构思独特、艺术手法精湛、内容贴近生活现实、故事的可读性强,影响较大.小说自1921年发表于《晨报副刊》后,不断有人将其改编为剧本等文学形式.1941年,伪满期刊《麒麟》曾刊发过杨六郎改编的单弦弹词《阿Q正传》.这些改编都试图让“阿Q”从知识分子的新文学书斋走向大众的文艺场,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并了解“阿Q”.改编者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煞费苦心的改编尝试,力求通俗化解读《阿Q正传》,把这部新文学经典引向普通的阅读群体,既体现了鲁迅精神的再度“呐喊”,也推动了鲁迅精神的传播.同时,经典改编本身也成为文学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阿Q正传》的主题及有关评价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有影响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曾给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动,国外也有强烈的反映。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法国大革命时期就有许多阿Q式的人物。”苏联汉学家艾德林指出,《阿Q正传》这篇关于中国国民灵魂的小说,理应属于二十世纪文学的最高成就的行列。索罗金称此作为“天才的讽刺小说”。印度也有作家认为“阿Q只有名字是中国的。”总之,阿Q其人,恰如哈姆莱特、堂·吉诃德、奥勃洛摩夫和葛朗台等艺术典型一样,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从第七章起,用三章写阿Q的“革命”问题。于是,怎样看阿Q的革命,他的思想性格前后是否一致,便成了众说纷纭的问题。一九二六年,郑振铎就提出疑问:“象阿Q那样一个人,终于要做起革命党来,终于受到那样大团圆的结局,似乎连作者他自己在最初写作时也是料不到的。至少在人格上似乎是两个(见《文学周报》二五一期)。”郑振铎将阿Q的“革命”完全理解成了正面意义上的革命,这完全误解了鲁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6.
“旷代文章数阿Q”(《郭沫若代表质文社同人手书挽鲁迅联文》)。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深广思想内容和高度艺术价值的传世之作。小说发表近六十年来,论家蜂起,蔚为壮观。建国三十年来,《阿Q正传》的研究是取得了大家公认的成绩和突破的;但  相似文献   

7.
异乎寻常的社会反响与阿Q形象的世界性一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画廊里,阿Q的知名度是最高的。这位清末民初的未庄人氏,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正传》连载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作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自阿Q首次现身以后,就有许多读者关注着他。由于小说在《晨报副刊》上每周或每隔  相似文献   

8.
(一)近来,在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中,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阿 Q 正传》应当念成《阿桂正传》,阿 Q 应当念成阿桂,Q 不应当念成Q(克育、克由),而应当念成Quei(桂)。理由是: 一、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说:"他(阿Q)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  相似文献   

9.
一九二一年末到一几二二年初,鲁迅在《晨报副刊》连续发表了他的不朽杰作《阿Q 正传》,立即引起社会的注意,各色各样的人们对鲁迅创作《阿 Q 正传》的本意作了种种分析和猜想。一篇小说能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把这些反映归纳起来,文学界一般认为阿 Q 是各个阶级身上的阿 Q 精神的“寄植者”,或者说他是“一副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因而认为《阿 Q 正传》意在暴露“中国人的最大的病根”。这种意见抹煞了阿 Q 形象的阶级属性,把阿 Q 抽象为“阿 Q 精神”的化身,鲁迅对此从未表示过赞同。还有一种意见来自社会上,就是认为鲁迅通过阿 Q 这一人物来揭露某些人的阴私,意在骂人。鲁迅对此无限感慨,他说:“直到  相似文献   

10.
今年第一期《山东师院学报》发表的熊融同志写的《关于鲁迅校订的日译本〈阿Q正传〉以及他与编译者的交往》一文,其中对李菁同志为《光明日报》写的《关于鲁迅对日译本〈阿Q正传〉的校释》一文所作的补正,很有参考价值.但有些尚需商榷的地方,现提出一点补正,供参考.我在去年读到6月28日日本《读卖新闻夕刊》关于在日本发现鲁迅珍贵文物的消息之后,就着手研究鲁迅与山上正义(笔名林守仁)的关系.我先仔细看了林守仁译的《阿Q正  相似文献   

11.
阿Q辨     
鲁迅先生一九二一年创作的现实主义杰作《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是新文学运动的伟大丰碑。它不仅丰实了中国的文学宝库,也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阿Q这个艺术形象,是一致公认的不朽的典型。然而,自《阿Q正传》问世的第一天起,对这一不朽的典型就争论不休,意见不一。举其大者:一说阿Q是思想的典型;一说阿Q是阶级的典型。 1对阿Q是思想的典型问题,本文不多加论述,这里主要对阿Q是阶级的典型问题,提出一些异议。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一位最富于中国特色的文化巨人,又是一位最善于汲取外国文学艺术营养的伟大先哲。周作人曾指出:“《阿Q正传》的笔法的来源,据我所知道的是从外国短篇小说而来的,其中以俄国的果戈理和波兰的显克微支最为重要。”(周作人《阿Q正传》)本文拟对鲁迅的《阿Q正传》与显克微支的《胜利者巴尔代克》的渊源关系进行一些探求。 1 《阿Q正传》取材于清朝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村生活。作品中的未庄,概括了当时中国农村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破败的自然经济,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鲁迅在未庄构筑的是当时中国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关于阿Q的形象及其“革命”,以及由此涉及到的文学作品的典型等问题,一直众讼纷纭。为此,我想单从阿Q的“革命”这一方面,试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和大家共同商榷,并求教于关心这个课题的同志。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说:“其实,阿Q当时的所谓革命,不过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而已。”精辟地阐明了阿Q“革命”的实质。那种把阿Q看成是“革命者”、“造反派”,以及过高地评价阿Q“革命”的观点显然是不合适的。作品的思想离不开作家世界观的制约。《阿Q正传》写于一九二一年前后,当时鲁迅还  相似文献   

14.
李菁同志的《关于鲁迅对日译本〈阿Q正传〉的校释》(刊1975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一文,为我们介绍了他最近从《阿Q正传》的日文译者山上正义的儿子山上晃一那里看到的鲁迅用日文亲笔写给译者的信札,和为译本作的校释的原件.他把鲁迅这一封信件全文翻译出来,从而提供了鲁迅的一封集外致日本友人的书简;述说了校释的部分内容,记叙了日译者的简单经历,和手稿的发现经过.这是极其有益的;然而,尚嫌不足的,是对日文译本《阿Q正传》这本书和他的编译者,却绍介不多,言犹未详,似应补充;说编者尾崎秀  相似文献   

15.
如何正确理解阿Q典型这一问题,自《阿Q正传》发表以来,一直是有争论的;的确,阿Q典型问题,也是典型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李希贤同志《论阿Q典型和阿Q主义》这篇文章,结合阿Q典型性格的剖析来探讨典型理论的一些重大问题,应该承认,这样的意图是很好的。但是,他提出的许多论点,尤其是对于所谓“典型性格的核心”和不同阶级思想性格的“共同性”问题的阐述,以及关于鲁迅的思想实  相似文献   

16.
“慼而能谐,婉而多讽”虽然是鲁迅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精辟概括,但却在他的《阿Q正传》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遗憾的是,在《阿Q正传》的研究文章中,虽然大多数论者注意到了这种“含泪的微笑”的悲喜剧艺术,却往往或点到为止,语焉不详,或大而化之,不着边际。这便造成了《阿Q正传》研究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空白。本文作者认为,虽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如宏观研究之气魄宏大,但却对理解《阿Q正传》的思想价值,了解鲁迅卓越的艺术才能不无意义。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阿Q正传》慼而能谐,婉而多讽”的悲喜剧艺术构成机制作些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创作中,给人物以姓名和给人物以生命,两者相形之下,无疑后者要比前者困难得多、也重要得多。然而作家给自己笔下的人物命名,也并非顺手拈来、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人物的名字或应合于其外部特征,或应合于其内心世界,或据其言谈举止,或据其理想追求等等,不一而足。但无论怎样,当人物在作品中出现时,作家总是力图使读者相信,人物本来就是这个姓名,而不是作者为之取定的。象鲁迅的《阿Q正传》,在“序”中明言阿Q这个名字并非人物本名,而是基于种种原因,由作家为之拟定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的“优胜记略”两章,是集中描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对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专家们已经作了研究,发表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意见。现仅就“优胜记略”两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什么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二、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怎样产生的?三、鲁迅怎样评价阿Q的“精神胜利法”?  相似文献   

19.
许多年来,人们在谈到《阿Q正传》的创作思想或讨论鲁迅对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态度时,大都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句话来概括,认为它是创作《阿Q正传》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阿Q这一形象之中。这种说法,乍一看去,仿佛有些道理,实际上是错误的,至少也是不确切的。下面仅就一些事实,谈谈个人的粗浅意见,偏颇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理性结构的角度,着重从理论上探讨了《阿Q正传》的内部秩序性、系统性,指出了《阿Q正传》之所以成功,被人理解、接受,使人受教育,给人以审美愉悦的主要因素——理性结构,并从作品的客观真实性、客观可知性、主观真实性三方面进行了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