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金初作家蔡松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动荡剧变的宋金之际,蔡松年(1170—1159)是自宋入金、由宋人向金人转变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一位人物.他出身宋朝官宦之家.弱冠之龄,金源铁骑粉碎了他在宋朝的仕途梦想,断绝了他赖以生存的傣禄.不得已,他随父亲蔡靖降金,出仕金朝.旋即又矛盾不安地随金伐宋,为金王朝献计献策,获得了异常亨通的官运,历任户部尚书、尚书右丞、右丞相等要职.他诗词成就颇丰,是金代词坛领袖,成为《金史·文艺传》中“爵位之最重者”.在文学上,蔡松年创作了大量诗词,现存诗歌五十九首.均见于元好问编纂的《中州集》.蔡松年与自宋入金的宇文虚中、吴激等人一样,“皆宋儒,难以国朝文派论之”(《中州集》卷一蔡珪小传).但他直接开启了以其子蔡珪为代表的“国朝文派”(又称“中州文派”),影响整个金源一朝的诗歌创作.他的词更是备受世人推崇,与吴激并称“吴蔡体”,是金源百年词史中屈指可数的大家,有《明秀集》(魏道明注)残卷传世,《全金元词》录其词八十四首,这一数量在金代词人中仅次于元好问.正是基于这些简单的事实.本文拟从政治态度、出处心态、诗歌和词作四个方面对这位金初作家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元好问全集》卷二有《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四首》,施国祁《无遗山诗集笺注》和缪钺《无遗山年谱汇纂》均未系年。而通过考证不仅能明确它的写作时间,还能解决一些比较重要的相关问题。题中的党承旨指党怀英(1134-1211),是金代中期著名诗人,生平见《金史》卷一二五和《中州集》卷三,他的四首《雪》诗亦见《中州集》卷三。元好问这四首诗与党诗同韵,当是其和作。愚轩是元好问的朋友赵元的号,《中州集》卷五有其小传和诗歌,他的《书怀继元弟裕之韵》四首题目与元好问的诗题有矛盾,而且其中仅有后两首与党诗、元诗同韵,前…  相似文献   

3.
《全宋诗》册三七卷二○四六页二二九九一王予可小传:“王予可(~1172),字南云,吉州(今江西吉安)人。南渡后居上蔡、遂平、郾城间。……作品中多避宋讳,遂以诗文名,佯狂玩世。金大定十二年兵乱,乱兵将领知其名,欲挈之北去,未几即病卒。事见《中州集》卷九,《金史》卷一二七有传。”卒年有误,王予可卒于1232年。考《中州集》,王予可小传云:“壬辰北渡,为顺天军将领所得,知其名,窃议欲挈之北归,馆于州之瑞云观。……不数日病卒。”《金史.王予可传》有关其卒年的记载与《中州集》同。据此知,予可死于壬辰年。但在金统治的一百余年里,壬辰岁有二…  相似文献   

4.
元遗山《论诗三十首》可谓人人皆知,堪为少陵《戏为六绝句》以来之嗣响,像“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等,都是大家熟悉的名句。但遗山以诗论诗,非仅此三十首之作,馀外以绝句论诗,还有《论诗三首》、《自题〈中州集〉后五首》、《答俊书记学诗》等,另还有五古《与张仲杰郎中论文》等亦堪称切中肯綮之作。其馀衡文品诗,随时发挥,还散见于他的其他诗文。《杜诗学引》、《杨叔能小亨集引》等,更是诗歌专论。《中州集》以诗存史,于当代金源各家之前附以小传,品评得失,不乏精辟之见。  相似文献   

5.
《史籍考》作为一部大型史学目录著述,其编纂从发端至手稿最终毁殁,许多官员及士人参与其中。章学诚是《史籍考》编纂的最初提出者与设计者,署名周震荣的《上李观察书》对《史籍考》编纂内容与体例的陈述,乃是章学诚校雠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展现出章氏学术视野的高远及其目录学理论体系的融通,对章学诚在《史籍考》编纂中的作用需要重新评估。作为《史籍考》编纂体例的总设计师,章学诚虽然最终未能完成该著,但在编纂该著的过程中,其史学理论不断成熟,史学成果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6.
《元史》列传的编纂和史源问题是元史研究的基础课题。已往研究多关注《元史》列传取材于元人碑文,尚未探讨这种做法本身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元史·哈剌哈孙传》的分析,可以发现与前代修史方法不同,《元史》有的列传直接取材于碑文,这是明初修纂《元史》的政治需要。取材碑文却未及甄别,使列传带有对传主歌功颂德、讳言真相的痕迹,不能真实地记录传纪人物的活动,并多有漏载讹误,使《元史》列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部史料汇编。今人在利用《元史》列传时要具体分析,同时把补正《元史》列传的错误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去做。  相似文献   

7.
李纯甫考论     
一、生平补证 李纯甫(1177-1223)字之纯,号屏山居士,是金代后期文坛的风云人物。《中州集》卷四、《归潜志》卷一、《金史》卷一百二十六有其传记,其中《金史·李纯甫传》几乎全抄自《归潜志》卷一,仅多出“擢承安二年(1197)进士”等数句。二者都说李纯前车于正大末年(1231),享年47岁,清人施国祁《归潜志跋》已指出刘祁所说的“正大末”是“元光末”(1223)之误,可惜他没有论证,今人周惠泉先生利用史料进一步考定了李纯甫的生卒年(周文见《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此外,李纯甫的生平中…  相似文献   

8.
<名臣碑传琬琰集>是南宋学者杜大硅编纂的一部碑传资料汇编,不仅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学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编纂特点和史学价值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研究者大多从史料学的角度肯定其考史成就,而指摘其编纂体例.今天应该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深入阐发此书的编纂特点和史学价值,进一步丰富中国史学史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民国人物碑传集》序言汤志钧《民国人物碑传集》在《辛亥人物碑传集》出版不久,也已编校成册,刊行在即了。两书的出版,是学术界的大事,也是中国近代史、民国史研究者期望已久的资料书。我国史学源远流长,品类繁多,从传记而言,“正史”之外,私家撰述又有碑(墓碑...  相似文献   

10.
从一九八二年起,至一九八四年底止的三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刊物上共发表关于辽、金及契丹、女真史方面的论文500余篇,其中包括契丹、女真、渤海和考古方面的论文和调查发掘报告等。专著达十种以上,打破了历史记录。其中辽史二种:《辽史稿》、《辽史简编》;金史二种:《金代经济史略》、《金史简编》;民族史二种:《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东北民族史略》;渤海史二种:《渤海简史》、《渤海国史稿》;文集一种:《辽史丛考》;译著一种:《金代女真研究》;资料汇编一种:《全辽文》;古籍整理二种:《归潜志》、《鸭江行部志注释》。下面仅就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成就较大的几个方面,略作概述。  相似文献   

11.
元好问《续夷坚志》 ,以“小说存史” ,记叙文人行踪的故事 ,保留了金代文人交往的重要资料 ,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郭丹 《齐鲁学刊》2000,(4):124-129
《论撰史》是古希腊哲学家和讽刺散文家卢奇安的一篇美学论文 ,但其中也包含着他的史学批评理论。将其中的理论与中国古代的史学思想比较 ,可以发现不少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3.
在钱谦益家族引领下,虞山诗派形成了绵延百余年的《春秋》学传统.一方面,他们从《春秋》的研阅实践出发,构建通经汲古的经学传统,造就了虞山诗学的"学人气象";另一方面,基于《春秋》兼具经、史的特性,他们重视史书修撰,倡导诗以存史,构建杜甫的"诗史"典范.同时,"隐而微"的《春秋》笔法,本就带有"存史""写心"双重意蕴,他们借径李商隐以学杜甫,将心灵感悟包裹在重重典故、意象之下,"隐迷"诗风的背后透示出高超的"写心艺术".经学、史学、诗学圆融的《春秋》学体系,不仅为虞山诗学提供了活水源头,也助益于清代考据学传统的生成和诗学思想的演进.  相似文献   

14.
宋代江西人洪迈的《夷坚志》虽然早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关于它的学术研究成果很多,但作为《夷坚志》文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录的诗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与探讨。笔者认为:《夷坚志》中引用和转录了相当数量的诗词,这些诗词来源广泛,内容各异,其价值不可低估。本文旨在从文献范围与文献意义、诗词类型与文学价值两大方面,对《夷坚志》所录诗词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红史》和《雅隆尊者教法史》作为14世纪藏族传统史学代表作,研究这两部著作对于把握整个14世纪时期藏族史学发展特点以及史学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两本著作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试图以一种新的角度来进一步探讨《红史》和《雅隆尊者教法史》的史学地位和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狄宝心 《晋阳学刊》2008,(2):122-122
刘从益字云卿,浑源人。精于经学,工诗,有《蓬门集》,人《金史·文艺传》。 关于刘从益的卒年,其子刘祁《归潜志》卷九云:“正大初,先君由叶令召人翰林。诸公皆集于余家,畴春旱有雨,诸公喜而共赋诗……后月馀,先君以疾不起,赵(秉文)以‘天悭’为诗谶云。”元好问《中州集·刘从益传》亦言其由叶令“人授应奉翰林文字。逾月,以疾卒”。  相似文献   

17.
张亚军 《中州学刊》2012,(5):184-186
正史《文苑传》这一体例创始于范晔《后汉书》,《梁书》、《陈书》中均设有《文学传》,其中《梁书.文学传》纳入传主二十四位,《陈书.文学传》纳入传主十四位。较之前史而言,梁陈二史对梁、陈文人的记载更广泛、更集中,例如《文学传》中史传人物数量明显增多,史传人物的选择标准发生了变化,史传人物文集的辑录情况等等。史臣着重记述传主的文学活动,注重时人品誉,并最终确立了前序后论的史学体例。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梁陈二史不仅存留了丰富的文学史料,而且,其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8.
马艳辉 《中州学刊》2007,(3):198-201
裴松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其所作《三国志注》不仅有对三国时期史料的归纳补充,更有裴松之本人对史事、人物及史家、史书的评论。但是,学人多关注其在史注发展上的价值。所以从史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三国志》裴注的史论特点和史评价值,对于深入认识和全面评价裴注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竹波  高青莲 《理论界》2008,(3):170-172
清初学者李塨的史学经世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阅史郄视》中。该书是其读《廿一史》时,将其中经济可行者书之于册而成,为南游之前所作。此书的论题主要包括君臣论,史学论,稽考历史衰弱之故,名言警句记录和人物评说等,涉及政治、经济、学术、军事、历史等社会领域。本文欲对此书及其内容从上述几方面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史学历史悠久,其源可上溯到两汉以前,正如刘节先生所说:“先秦时代确有史学渊源可寻。”(刘节:《中国史学史稿》,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先秦时期,不仅有许多典籍辗转流传于后世,而且那时的一些史家治史的可贵思想和方法,也为后人编纂史书和研究历史提供了不少借鉴,就以孔子而论,他虽离开现今已有两千多年,然而他对史籍的整理以及他的治史思想的某些积极因素,至今仍值得我们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