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莫兰将"起组织作用的无序"称为无序的组织作用原理是认识论立场的一次重要表白,其意义在于将"无序"与"组织"联系在一起,试图实现无序角色的历史性转换."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则以本体论立场看待无序,无序不仅作为组织的环境,而且进入组织进行组织,甚至作为组织的一部分.无序是作为组织成分的无序,组织是包含了无序的组织.组织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在微观上表现为无序,在宏观上则表现为有序.无序在组织内、组织问以及组织层次问起着既隔离又沟通,既牵制又互动,既反组织又组织的作用.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在组织创生、组织进化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性作用,这表明无序并非一味地与组织对立,同样也与组织协同.无序总是以对立与协同的互动方式对组织起组织作用.  相似文献   

2.
时代呼唤出任务型组织研究的课题,然而,任务型组织并不是一种新出现的组织形式,在人类近代以来的社会组织化过程中,任务型组织一直与常规组织相伴随.但是,迄今为止,组织理论在这方面的系统化研究尚未出现.尽管如此,在对20世纪组织理论的梳理中,我们还是能够发现许多组织理论家都给予了这一组织现象一定的关注.组织理论中关于任务型组织的一些模糊的、不甚准确的论断,对于我们研究任务型组织来说,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学习型企业构建的有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是指能够积极主动地、持续高效地进行组织学习,不断完善组织运作方式,提高组织运作效率从而获取组织成功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意义在于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加快组织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学习型组织包括教育机制、激励机制、质疑机制和创新机制.构建学习型组织,要实现思维上的根本转变,注重职工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4.
组织的正式化限度与非正式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效率机制驱动组织的正式化发展,但由于组织管理中人的因素的存在,组织的正式化必然存在限度.非正式组织伴随正式组织产生,而非正式组织的发展和管理又制约了组织的正式化发展,影响了实际的正武化程度.组织的正式化存在限度,从组织层面看,是组织社会性的特点决定的;从个人层面看,是组织成员具有双重人格决定的.人本管理正是寻找正式化与非正式组织的平衡,通过对正式和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来把握组织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组织符号是形成组织传播活动的基础。组织符号建构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和信念,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组织传播中的伦理精神与组织符号中的伦理意蕴主要体现组织关系建构、组织说服力和组织控制诸方面。本文揭示了组织传播符号建构伦理意义的各种复杂方式,以及这种伦理意蕴在组织中运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常规组织和任务型组织是现代组织的两大类型。在20世纪,关于组织的研究主要属于常规组织的研究,与常规组织相对应的任务型组织的研究却非常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这还是一项空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于任务型组织的研究,越来越成为组织以及管理实践中最为迫切的课题。组织理论家们需要承担起任务型组织研究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组织范式就是组织形成的基本原则及其运行的协调机制,它是组织形成的内在假设系统,组织的所有外在表现形式都是源于其内在范武的.本文分析了传统组织范式理论的演进历程,指出传统的组织范式都是权力主导型的,并已在知识经济的组织环境中受到现实挑战,一种新型的责任型组织逐渐兴起.本文阐述了责任型组织范式的内在运行机理和外在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间性组织的竞争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层组织和市场组织是两种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形态。而现实世界中还有很多经济组织既具有科层组织的某些特征,也具有市场组织的某些特征,处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地带上,如虚拟企业、企业簇群、战略联盟、企业集团等,把它们统称为“中间性组织”。中间性组织能够在科层组织和市场组织之间蓬勃发展,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协调机制演进和企业组织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组织仅仅是人类社会生产组织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形态。从演化的角度看,生产组织经历了家庭组织--契约组织--企业组织的演化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组织内部结构将不断演变,企业形态这种生产组织本身也将让位于其他组织形态。要考察生产组织的演变,就必须探究人类社会协调机制的演变轨迹,因为组织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协调机制不断增进的产物,这也是企业组织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有效地激发组织创新和创建学习型组织已成为现代管理的两大主题.组织忘却学习是组织成功适应环境变化,改进组织学习能力和获取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可以提高组织动态能力,使得组织具有改变的弹性能力,促进组织变革.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与动荡性日趋凸显,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组织忘却学习和打破惯例禁锢以促进组织发展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鲁迅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挖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 《齐鲁学刊》2005,(5):101-103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挖掘最深的作家。在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进行猛烈而全方位的抨击时,他非常注重在批判对象的思想与精神深处进行发掘。其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阐释的深刻性在于:不但惊醒了世人,而且昭示了后人,为后来者的探索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难得糊涂"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其所标的的核心内涵,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糊里糊涂,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忍让与避就,而应该是一种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积极的思索与进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种痛苦与彷徨、无奈与感伤;从哲学意义上看,其所标的的核心内涵,又应该是一种对人的生命存在状态的深刻理解与认同.封建社会后期,"难得糊涂"思想所体现的,则是一种封建社会及文化对人性的压抑性.在广泛流行的过程中,"难得糊涂"思想的核心内涵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其积极进取的思想成分逐步丧失,而其消极、退让意义上的思想成分却得到了强化."难得糊涂"思想的产生,乃中国文化发展之必然,而它的变异及广泛流行,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这一悲剧的产生,肇始于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封建社会及文化的压抑性,以及封建专制王权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恣意践踏与摧残.  相似文献   

13.
《牡丹亭》是一曲“情”的颂歌,它所礼赞的“至情”、“梦情”是对礼教社会的决绝反抗。作者没有给杜丽娘所体现的“情”设置具体的对立面,她的青春觉醒也并非是自觉地以情抗理,惟其如此,更说明礼教统治的严酷。杜宝、柳梦梅等人以对情的无知为代价所换来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功名事业而已。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派提出"全盘西化"说,是为了同封建复辟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斗争.它不但打击了封建复辟势力,而且移植了大量的资产阶级先进文化,达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当然,"全盘西化"说表现了新文化派对东西方文化都缺乏正确的认识,也导致一部分国人妄自菲薄,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特色的人物,他不仅以著述众多而闻名,更以善于变化而著称.后人研究梁启超"善变"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即"善变"的原因,"善变"中的不变因素,"善变"的评价.而"善变"原因也是当代学者研究的重点,在这个方面,学者主要是从他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社会的客观情况来论述其"善变"之因,忽视了梁启超作为一个传统的士大夫、近代的知识分子的身份.士大夫的精神气质对他的善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传统士大夫的自省意识是其善变的主观原因,自信心是其善变的精神保障,强烈责任意识是其善变的精神动力,对"势"的对抗是梁启超"善变"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6.
樊毓霖 《阴山学刊》2004,17(4):97-101
苏轼思想发展经历了积极用世、理想受挫、醒悟深思、冷静归隐、愤激超然五个阶段,一生信奉儒家"尊主泽民"思想.不论在政治生涯中得意与否,他也不改初衷,表现出一个正直的封建地主阶级文人身上的那种忠君、为国、爱民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对封建统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法律意义上的近代"中国"人身份的确定经历从依照传统的"习惯法"、参照西方成例和按照近代意义上的"国籍法",这样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大清国籍条例》颁行具有加强华侨的"中国"认同和维护清政府国内统治合法性的双重目的。"国籍法"确立血统主义原则,显然是受到当时"大民族"主义的影响,体现出晚清政府在大一统近代转型中对于"中国"观念的重塑。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前,中日两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性格不同,中国的统治者是文人,以“文”人仕立朝,以儒学作为封建统治的道德基础;日本的统治者是武士,以“武”扬名人仕,以武士道作为封建统治的道德基础。因此,“轻武”与“尚武”成为中日两国在传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差异。  相似文献   

19.
潘啸龙 《云梦学刊》2006,27(5):27-31
<招魂>内容和先秦典籍再次证明,<招魂>所陈乃"人君"礼体,上帝所"辅"当为"君王",非人臣屈原所可当得;<招魂>所招失魂归返的"恒干",乃在郢都"故居",而不在"江南",与身在放逐之地"江南"的屈原"自招"方位完全不同;"屈原自招"说不能圆说<招魂>序言"牵于俗而芜秽"之义,更缺少推翻王逸所记"宋玉作<招魂>"的事实证据,因而难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20.
在对文本进行校释的基础上,重新解读<老子>二十五章.关于章旨,这里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本章所论述的道的本质性状以及如何体道的问题,可归结为哲学意义上的"一"来理解.本文主要从"一"与"道"、"大"等的语源关系加以探讨;一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句法特征,即主词和宾词围绕同一中心语而递相推转.这种句式在表达其内容时,更强调开头的主词和末尾的宾词之间的语义联系.所谓"人法自然"或"王居其一",充分表明了王作为人世间的最高统治者所应具备的体道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