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十多年前的一天,很快就要戴上“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之王”桂冠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站在镜前浮想联翩,自言自语,不经意地说出了几句有伤作家们自尊心的话:由于腼腆,我才当了作家。二十年来我已经出了四本小说,第五本正在写。但我从来不谈文学,因为我不知道它是什么。再说,我也确信,没有文学,地球照样转动。但是,我相信,倘若没有警察,世界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了。所以我想,如果不当作家而干别的,也许对人类更有用处。①既然文学对社会没什么作用,那么,马尔克斯干嘛还要一辈子从事这种意义不大的营生呢?马尔克斯说:我写作,是“为了让…  相似文献   

2.
《论语·子罕》二十三章,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历来名家解释大同小异。释为:“年青人是可怕的,怎么知道他的将来不如现在呢?”(强调一个人自身发展的比较)或释为“怎么断定他的将来不如现在的人呢?”(强调两代人的比较)“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出名,那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对第一句的解释,我无异议,但对第二句的解释,就值得商榷了。首先,孔子在第一句中讲的“来  相似文献   

3.
一 《位楼梦》第五回的人物判词,以简短隐晦的语言,暗示了书中几位女子的命运。其中有关元春的判词,过去通行的各版本中都为如下四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然而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的《红楼梦》中,该判词的文字却有微妙的差异:前三句文字依旧,第四句作“虎兕相逢大梦归”。“兕”与“兔”虽仅一字之易,含义却很不一样。由于该版《红楼梦》是迄今最为权威的校注本之一,近年的一些红学作品,诸如《红楼梦》鉴赏词典,《红楼梦》电影文学,等等,也都依此诠释或编撰台词。“虎兕相逢”之说,似已成了定论。 考虑到小说中元春这一人物的特殊身份,对其判词的解释直接牵涉到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正确理解,认真辨析一下,“虎兕相逢”与“虎兔相逢”两说的正讹,看来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读史札记     
一、释“道”法人沙畹作《<魏略·西戎传>笺证》,冯承钧先生译为汉文,开端一段文字是这样标点的: “西域诸国,汉初开其道;时有三十六,后分为五十余。从建武以来,更相吞灭,于今有二十。道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对于这段文字,中华书局版标点本《三国志》是这样标点的: “西城诸国,汉初开其道,时有三十六,后分为五十余。从建武以来,更相吞灭,于今有二十道。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哪一种标点得正确呢?当然是后者。前者错在何处?错在标点者将文中的四个“道”字,都理解为一个意思,即道  相似文献   

5.
人们给 2 0世纪 90年代送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读图时代。这似乎在昭示 :随着时代节奏和生活步伐的不断加快 ,人们对于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已经不满足于仅仅通过对文字的阅读来感受和想像 ,而是要以最短的时间 ,最直观地了解事件的真实全状。表现在出版物上 ,将是图片以其文字所无法替代的特性越来越占据主角地位 ,而文字将渐渐退缩为附属品。纵览近年来的书报杂志 ,市场上热闹迭爆的“名人出书” ,哪一本不是图片多于文字 ?各类报刊杂志的彩色版面上 ,哪一个不是靠图片煽情 ?本人曾在《地球村 ,一个全新的理念》(见《报业之窗》2 0 0 1年第…  相似文献   

6.
自从网络进入我家,我先生就被它迷住了,一有时间就扑在电脑桌前网海漫游,网上查资料、发邮件。和他说话,他也总是以单音节打发我了事:哼、啊、好、哎……我抗议,他却振振有词:“我一下班就回家,不抽不喝不出去玩,真正模范丈夫也。”哼,人倒是回家来了,可形同木偶,对我不闻不问,哪像个正常人?这不,星期天一大早起来,他就开始他的  相似文献   

7.
《水浒》祖本探考——兼论施耐庵为郭勋门客之托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浒》究竟成书于哪一朝代?著者为谁?这是多年来聚讼纷纭的一桩学术公案。郑振铎在《水浒全传·校勘记》中说:明嘉靖年间武定侯郭勋刻的《忠义水浒传》二十卷本(残本)“为仅存之《水浒》最早本”,这是不错的。但它是否就是《水浒》的祖本?更进一步,它是根据已经流传的抄本付刊的,还是由郭勋指使人编著成书,并出资付刻的呢? 根据我的研究,郭刻本就是《水浒》最早的刻本,它其实就是郭勋的门客执笔的;成书不早于嘉靖十一二年,即十六世纪三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8.
你有何特长     
二十多年前,我初中毕业进工厂当了工人。面对职工登记表,在“特长”一栏里,我填了“无”。既没有高学历又毫无专业技术,不填“无”还能填什么?同我一起进厂的一名高中生,在“特长”一栏里填的是“数理化,外语”。当时我就想:能有这么多特长,此人好生了得!  相似文献   

9.
这本集子收集的是郭建荣君近年来撰写的二十余篇语言学方面的文章。从内容上看。集中所收约为三个方面:(1)有关方言俗语调查方面的;(2)古代汉语研究。兼及现代汉语和文体学方面的;(3)译文。集中文字并非尽善尽美。其所主张也并非都是颠扑不破的。但平心而论,说是“大醇而小疵”,是比较允当的。下面我想提出一些可议之处,与郭君商榷,并希望读者诸君也来参加研讨。《致动句新说》一文首先批评了“致动”说,接着把致动句归纳为三个类型:典型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学》第四期载了“《桃花源记》的一个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根据陈正凯同志提出的问题,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作了新解:“男人和女人穿的衣服,完全像另外一个世界的人。”这种解释我还不能同意。下面把我的想法提出来求教于大家。一、“另外一个世界”是哪一个世界? 新解:“完全像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如果连接前文释出应是:(桃花源中的男人女人穿的衣服)完全像另外一个世界的人(穿的衣服)。那么“另外一个世界”又是哪一个世界呢?指“桃花源”吗?那就变成桃花源完全像桃花源了,显然不当。是桃花源外的现实社会吗?新解的作者说不是  相似文献   

11.
99元的意外     
我开着车子,忽然觉得方向盘跑偏,车身右侧向下沉。我马上意识到:轮胎扎了。还好,前边二十米远就是顺风补胎店,我和那里的老板杨子挺熟,平常补胎就到那里去。我凑合着把车开到顺风店门口,喊了一声:“有人吗?”应声从门里走出来一个男孩,头发长长的、乱乱的。在灯光的照耀下,我看到他穿着一身油腻腻的迷彩修车服,手提着十字扳子就过来了。他颇为熟练地帮我补胎,一切动作行云流水。我和男孩没话找话说:“你是新来的吧?”  相似文献   

12.
我昔年读书“北大”时,曾听到当时以“选字”名家的刘文典先生讲到陆机《文赋》里“悲落叶于劲秋”一句时,向同学们发问:“你们想想,还有没有另外一个字比这个‘劲’字更好的呢?”还曾听到当时以文宗自负的林损先生讲到《论语》的“辞达而已矣”一句时,向同学们发问:“为什么不说成‘辞达而已’?甚至省为‘辞达耳’?”意思很清楚,刘先生以为“劲”这个实字用在这句话里是最好的;林先生以为“矣”这个虚字在这句话里  相似文献   

13.
钟沛璋 《学术界》2004,(1):175-177
什么是社会主义 ?这是邓小平一直在革命生涯晚年思考的问题。他说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又说 :“发展是硬道理”。他劝说大家不要去争论“姓社”还是“姓资” ,意思是等经济发展了 ,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邓小平提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 ?二十年前我访问过温州 ,见到那里的人们熙熙攘攘地做生意 ,小商品市场十分红火。温州人说 ,我们这里是社会主义 ,我们拥护共产党领导 ,拥护邓小平思想。但是在那里 ,我看不到多少历来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特征的国营企业。二十年后 ,我重访浙江 ,看到…  相似文献   

14.
近二十年来,我因为稍微留心经学,遂暴得“专家”之名。其实,自己的斤两,自己最清楚。我有两怕,一怕《尚书》,二怕理学。怕《尚书》,以其文字艰深;怕理学,以其义理玄妙。承蒙陈良中先生不弃,赠我《朱子〈尚书〉学研究》一册,并嘱我看后提出批评意见。这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  相似文献   

15.
我的学术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是忘年人何谓“忘年人” ?这是仿“忘年交”一语来说的。大自然要我活到什么时候 ,我就活到那个时候 ,寿长些不喜 ,短些不悲。只有李大钊提出的“永葆青春”和我注重的“学术生命” ,是完全可由我决定而坚持的 !这就是我所说的“忘年人”。我在解放初只有 4 0来岁 ,有人称我为“蔡老” ,我心中很不安 !想起我的家乡 ,凡不是地主以上者都不得称某老。我既没有田地 ,也不是绅士老爷 ,怎有资格称“老”呢 ?有些人说 :“老”是一种尊称。我听了就反问道 :“解放前的孙中山、蔡元培、章太炎等 ,解放后的主席、总理等人 ,年龄都比我大得多 ,…  相似文献   

16.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泓之战”中,有这样一句:“虽及胡考,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古今一些有代表性的注、译本中,或句释为“虽及元老,犹将擒之,何有于二毛之人”(古文观止》),或今译为“虽然是老头子,俘虏了就抓回来,管什么头发花白不花白”(沈玉成《左传译文》),总之,在解释上并无什么不同之处。对这种解释,我以为是欠当的,是与其原意不相符的。合乎原意的译文应该是:即使把年龄特大的敌人也算上,俘获了,就要割取左耳(以计功),还顾及什么年龄的老大?让我们从许多注本都不予注释的“获”及“取”的实际含义上来看。《说文》:“获,猎所获也。”用在战争方面,则可引申为“擒获”、“俘获”。“获”的这种含义,在《左传》中,则包括“生获”、“死获”。僖公十五年《经》、《传》中“获晋侯”之“获”,即指“生获”;宣公二年《传》中“获乐吕”、十二年《传》中“皆获在  相似文献   

17.
清代王夫之在《(?)斋诗话》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说,无疑是充满辩证法的艺术理论。然而他截取《采薇》“昔我往矣”四句为之例证,则似有以己意加之古人之弊。试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如果不断章取义的话,很容易理解在这浑然一体的八句诗中,“雨雪霏霏”与“行道迟迟,载渴载饥”都是构成“今我来思”的背景,而这背景又显然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必要铺垫。  相似文献   

18.
戒烟记     
“戒烟吧,有什么抽头?你看人家隔壁老王说戒就戒了,谁像你,死顽固!”妻说。 “戒!不戒不是人!”听着妻近似哀求的劝告,我斩钉截铁地表态。 戒烟难不难?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很幽默的话:戒烟比什么都容易,我已经戒过一千次了。你说难不难?  相似文献   

19.
在今天一般的语言学教科书中,皆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系统”,“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这个结论对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而言很不全面,它只说了较后阶段的事,而不是说的全部关系。本文对汉字与汉语的原始关系作出一些探讨,并就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和拼音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作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20.
一篇《长恨》有“风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关于《长恨歌》主题思想,近年不少学者撰文作了新的有益探索,颇能给人以启发。然而,他们似乎没有充分重视白居易自己对《长恨歌》的评论,而这本来是可以给我们的探索以很大帮助的。白居易曾经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不无用意地告诉人们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有风情”三字实际上正是白居易自己对《长恨歌》主题所作的精辟概括和巧妙提示。因此,只要我们求得了“风情”的正确解释,随之也就求得了《长恨歌》的真实主题。那么,“风情”究竟是指什么呢?本文着重探讨的便是这一问题。“风情”是古代诗文中习用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它似乎有着不同的含义。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