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情"在《周易》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种指大千世界中万事万物的情状,是形而下的具象世界;另一种相当于"道",是形而上的层次.而在"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中,有一个"形上等级制":书→尽辞→尽言→尽象(卦)→尽意(情).在这个"形上等级制"中,"情伪"不是指具象世界中的真假之象或虚实之象,而是与"道"相似,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汨罗长乐话中的"AA哩"重叠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AA哩"是汨罗长乐话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重叠式.A是词根,可由象声词、动词、形容词充当,"哩"是词缀,无实义."AA哩"具有形容词性质,在句中充当补语、谓语、状语.其语法意义突出表示某种意义上的增量,表示声音、动作行为、状态的持续,具有强调性和突出性,具有很强的描摹性."AA哩"的言语色彩鲜明,多含贬义,夸张的意味较浓.  相似文献   

3.
唐朝府兵制有"火(十人)备六驮"的规定,以往学界一直认为"六驮"是指六匹马(驴或骡),传统文献中的"八驮"亦因此而被认为是八匹.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十人买十驮马一匹"之语,使我们能对"六驮""八驮"的含义重新审读."六驮""八驮""十驮"指马驴骡的负重能力,"六驮马"是指能承载起重量为"六驮"的马,"八驮马""十驮马"依此类推."火备六驮"指一火十人共备能负载六驮重量的一匹马或一头驴、骡.《唐六典》"火备六驮之马"含义最为准确,其他传统文献因省"之"字而致后人误解.《武周天册万岁二年(696)第一第二团牒为供马驴食料事》(73TAM508:9),第一团是完整的,共计廿九匹头马驴;一团为六队、三十个火,正可证明确是火(十人)备一匹(头)马驴骡.  相似文献   

4.
由性(理性)其情至情其性(理性),再至情性合一的自我抒情和个性张扬.本文将分析在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沈复的<浮生六记>、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蒋坦的<秋灯琐忆>、余其锵的<寄心琐语>等五篇文章中,体现出的对人的世俗之情的肯定和张扬,同时又不失儒家的"中庸之道",因此可视为"情性合一".既有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又有不能免俗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老莱子是先秦的道家学者,汉代的"老莱子"故事衍生两个支流:一,老莱子是古代楚国的隐士;二,老莱子是"戏彩娱亲"的儒家孝子.唐前诗歌的"老莱子"典故都用隐士含义,唐诗的"老莱子"典故大多数用孝子含义.这一现象彰显了唐人对儒家家庭伦理的倡导与推崇;唐人借此典表达对归家省亲的渴望之情;表达"忠先于孝"和"忠孝两全"的忠孝观念.  相似文献   

6.
“明德”一词由来已久,由出土文献至传世文献可以考见其在先秦时期的源流演变.“明德”在先秦时期可归纳为四个义项(1)光明之德;(2)德才兼备之人;(3)勉力于德政、以德教人;(4)彰显美德.其中“光明之德”为其原始义.  相似文献   

7.
史学界对章学诚<史德>的解读有不同看法.笔者研读之后提出三点新的认识:一是章学诚指出"识"有三种:断义之识、击断之识、文士之识.二是"史德即心术"实为史家之思想品德.三是章学诚所云"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之"天",不是指客观历史事实,"人"亦不是指史家.只能按章氏之说理解,即"气合于理,天也;气能违理以自用,人也.情本于性,天也;情能汩性以自恣,人也".因而所谓"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不是指正确处理史家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关系,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真相,而尽量不加之以主观;而是说史家尽可能使自己的气合于理、情本于性,同时不增加气、情"违理以自用"、"汩性以自恣"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偕同"类介词是指引进动作偕同对象的介词,这类介词普遍与并列连词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故针对传世文献的研究多很注重之.但此类词在出土文献中的应用情况如何,尚无系统的诃查和阐述.通过调查,可知两周金文中此类介词有"暨、及、以、与"四词.虽然其总体出现频率还比较有限,用法上也表现为共性大于异性.但亦有足为传世文献提供佐证者,如"暨"字的相应用法在传世文献中就很少见到.同时,两周金文显示出的这些介词的具体用法亦可为探索其词义虚化过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将宋玉、唐勒、景差列为一类,然只有宋玉作品能流传千古,为何如此?多年来没人对这一问题作过认真研究,当然更不可能有比较中肯的分析.此次将《文选》中凡录有赋作之作家的赋与文列为对象,以出现于《辞源》中的四字成语(或成词)为统计材料,并将宋玉、司马相如、扬雄之具体数字统计出来,发现宋玉这一数字远高于司马相如和扬雄,也高于《文选》中的所有上述作家.由此得出结论:宋玉在中国文学史上"赋祖"地位不可动摇!唐勒、景差二人之艺术水平与文学成就,实不能与宋玉相比,二者并不在一个层次.唐勒、景差的赋、文失传,作为先秦文献,必然因素居多;同样,宋玉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也主要是必然因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易之两爻是先秦文论的思想场域和言说框架.在两爻之间,先秦诗哲安放着各自的"道"与"文":《周易》"况之太极"的象喻、直觉和整体言说,老庄"人法自然"的诗性之思和诗性之方,孔孟"天何言哉"的人伦体悟和人文寄托.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先秦时期对中国古典文学风格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诸因素 ,论述了形成这些因素的主客观条件。指出先秦为中国古典文学风格论的形成奠定了文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言意论在明代文论视野中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意主辞宾论;二是意在言外论;三是言意相互依存、相互消长与相互生发论.明代文论在较深广的层面上承传、展开了古典言意构合之论,为言意论在清代文论中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清代张维屏以"三真"("真气、真意、真趣")来评价郑板桥的诗,本文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探求了板桥诗中之"真"真气"即指其诗中之真性情;"真意"是就其诗之内容而言,"真趣"是其诗之神态上的自然表现.究其原因在于作者继承我国古代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以及耳闻目睹民生疾苦所致.  相似文献   

14.
先秦哲学对宇宙本体的回答可以归结为两种,即天本论与道本论。儒家、墨家属于前者,道家、法家属于后者。与古希腊哲学的始基相比,被先秦哲学奉为宇宙本体的天与道具有相同性和相通性,体现了中国哲学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先秦仅有的两家“显学”均出自天本论。作为中国哲学的初始形态,先秦哲学与宗教天然合一,儒家、墨家的尊天、祭天满足了人的宗教诉求,在孔子、孟子和墨子那里,天是宇宙本原,也是祭祀对象。这表明,天与道又有差异性,天本论浓缩着宗教情结,有宗教功能,这是道所没有的。另一方面,在先秦同为“显学”的儒家与墨家,在秦后命运悬殊——儒家被独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墨家式微、甚至成为绝学。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儒家文化是伦理本位,强调以道德完善的方式与天合一,并且突出天人之间的上下关系,这些迎合了‘宗法等级的需要;墨子崇尚功利,把天人关系说成是互利互惠的平等关系,功利主义旨趣尤其是其平等意识为社会所不容。  相似文献   

15.
“王者无外”和“夷夏之防”是中国古代边疆思想的两端 ,并被历代王朝各有侧重地付诸实践。它们发源于先秦农业、游牧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对峙 ,秦汉正式形成并用于指导对外政策。秦皇汉武的征伐四边是落实“王者无外” ,但其造成的恶果被儒学思潮加以批判 ,东汉班固正式提出完整的“夷夏之防”理论。以往学术界多从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角度肯定前者 ,但今天从文化的角度尤其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来看 ,后者客观上更有利于维护自然环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前秦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惟一统一了北方 ,且政治较为清明、最具有规模气度的一个政权。前秦统治者对儒学推崇备至 ,决定了其法律思想为 :德化为先、礼法并用和约法慎刑。在选官制度方面 ,前秦采取了多途径选贤求才之策 ,并通过推行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法律措施 ,促进经济的发展 ,前秦统治者对法律的运行亦颇为重视 ,主要体现在司法机构比较健全 ,注重督励官吏公正和严格执法。前秦之所以能出现十六国时期仅见的盛世 ,与其法制建设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用另一只眼睛看红楼之谜——论秦可卿的生与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用全新的视角,提出全新的观点。从书中提供的秦可卿两处出生身世和秦可卿卧室摆设为突破口,推断秦可卿乃雍正之女。把“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和“变生不测凤姐泼醋”两个因淫而上吊的故事联系起来,揭示了天香楼事件真相,从而解决了书中两个大谜。随之,关于秦可卿的判词曲文,“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张太医论病细穷源”等谜也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8.
从苻坚性格的两面性入手,探讨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苻坚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却又摆脱不了氐族落后性的制约。他有勇无谋,以开明君主自居却又专断独行,重小信而轻社稷,效法古圣王以"义"取天下却又好大喜功、穷兵极武,试图树立圣君形象却又摆脱不了氐族豪强的实质。因此,淝水之战前秦败亡的主要原因是由苻坚性格的两面性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错误举措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透过先秦诸子之学生发过程的考查,反思“诸子出于王官”说,指出普遍存在的德性自觉.先秦诸子于东周特殊的学术生态之中,转化专守的王官知识为开放的义理建构,从工具性的事务层面过渡至目的性的思想层面,从此开启了以“经世”为核心的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20.
《先秦女性社会地位研究》一书,从“学术反思”的视域对先秦女性社会地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先秦女性社会地位是历史上形成的,是各种文化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部落社会到文明社会初期,正是这些文化要素促成了两性社会地位的逐步分化。进入文明成熟期后,男性主导的社会通过各种制度性文化规范巩固了两性社会地位的分化。在这些文化规范制约下,女性已经认同了男性社会所赋予她的性别角色。该项研究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其结论及研究方法对当前性别社会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