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中日技术异质性,使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利用WIOD数据库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1995—2009年中日贸易隐含碳进行了测算,测算中考虑了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碳排放。同时,采用SDA分析,对中日贸易隐含碳的变化进行了因素分解。测算结果表明:从1995—2009年,在中日贸易中,中国出口隐含碳从40.78Mt增长到152.78Mt,进口隐含碳从12.25Mt增长到66.87Mt,净出口隐含碳从28.53Mt增长到85.91Mt。因素分解结果表明:在1995—2009年期间,对于中国对日本出口隐含碳的变化,规模效应促使了隐含碳的增长,技术效应促使了隐含碳减少,结构效应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2.
农产品贸易对中日双方的国内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但是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不断,严重影响了两国的正常贸易,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决策者的高度关注.文章从中日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和两国一连串突出贸易摩擦事件入手,从博弈论角度对两国之间农产品贸易摩擦的产生、发展及其结果进行模型分析,揭示中日贸易摩擦的后果,并进一步探讨了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从博弈角度提出了解决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日双边贸易无论是对日本还是对中国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中日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对于进一步发展两国贸易非常必要。本文试图通过一定的时间跨度,研究中日进出口商品结构情况,总结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并据此展望中日双边贸易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互为邻国,是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中日贸易的良性发展,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在回顾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日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历程后,以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为基础,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中日贸易模式与相关要素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中澳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增长迅速,但发展不平衡;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以两国自然禀赋为基础;中国进口澳大利亚农产品增长迅速,但占比增长缓慢.利用贸易专业化、产业内贸易及显性比较优势等理论与指数工具,对2003年至2012年中澳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国双边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弱、互补性强;两国农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程度不高;两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中弱澳强,不平衡局面很难改变.  相似文献   

6.
装备制造业不仅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物质部门,还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产业.中日两国装备制造业的贸易关系直接影响着两国贸易投资合作伙伴关系的长远发展.以中日两国装备制造业贸易数据为基础,实证两国装备制造业贸易差额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长期逆差会导致中日装备制造业之间的技术差距继续扩大,以规模经济效益发展为基础,以创新和技术为竞争优势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才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低碳经济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随着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木质林产品的碳排放问题逐渐受到各国的关注。分析了中美两国木质林产品的贸易现状,从隐含碳的角度,运用投入产出法估算出近10年来中美两国木质林产品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对木质林产品贸易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经对比发现,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存在的隐含碳排放主要是由于贸易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不先进、减排力度不均衡、缺乏国际合作等问题导致。提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2021年12月底,RCEP协定正式生效。中日两国作为RCEP协定下重要成员国,对RCEP的合作共赢机制将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回顾中日过往经贸合作,再以中日货物贸易关税削减为切入点解读RCEP协定文本。运用GTAP模型评估协定生效第11年、第16年、第21年关税下调带来的中日双边经贸规模和结构效应。总体来看,关税削减带来了两国GDP增长、福利水平提高、贸易条件改善,并扩大了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但两国不同部门的产出变化情况不同。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分别从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数字贸易、投资领域对中日两国经贸合作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日的友好往来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宋代是古代中日友好往来繁盛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和唐代一样,宋代中日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而两国的贸易则超过唐代。北宋时期,中日之间的民间贸易已经相当频繁。两宋之交,由于金兵侵扰和宋廷溃败,中日贸易一度中断。宋廷南迁后二、三十年,平清盛控制日本中央政权后,两国贸易才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达到了宋代中日贸易的鼎盛时期。宋朝的明州、台州、泉州和秀州的华亭县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给中日双边贸易带来了契机也加剧了两国的贸易竞争,从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入手探讨中日双边贸易的性质和贸易分工,以对中日贸易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间出口贸易的长足发展,无疑给中日两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注入了一定的新的生机和活力。中日两国相互间出口贸易的依存度和竞争力状况,对进一步改善中日贸易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日本的出口结构优于中国,中国应在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提高科技含量,走创新性劳动密集型产业之路。  相似文献   

12.
元代是古代中日两国官方关系的低落时期。元朝统治者两次渡海进犯日本和日本海盗式冒险商人经常侵扰中国沿海地区,使得两国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但是,中日两国间传统的贸易关系并不因此停止,两国经济交流仍在发展。元代中日贸易问题涉及面较广,笔者仅就以下几点略叙浅见。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内、对外政策,中日两国也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实现了首脑互访,并就加强对话、扩大合作达成共识。中日两国经贸发展逐年升温,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经济关系在中日两国关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两国仍在一些经济领域中存在摩擦和争端,日本有时也用经济手段来解决一些中日之间存在的政治问题。中日经贸关系现状如何?走向如何?这将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一、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现状自6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了“中日贸易三原财’后,中日经济交流逐渐恢复和发展。19对年,中国正式开始了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是经济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两国的经济存在很强的联系,互为重要贸易伙伴.本文从两国的贸易和投资的角度,分析了现状并对前景进行展望,说明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自永乐二年至嘉靖二十六年(日本应永十一年至天文十六年,公元1404—1547年),中日两国之间进行了长达近一个半世纪的“勘合贸易”。所谓勘合贸易就是让海外各国持明朝政府发给的勘合符为凭证(以区分走私船、海盗船与官方贸易船)来华以朝贡的形式与明朝进行的定期合法的海上贸易。近年来史学家对明代中日勘合贸易问题进行了精辟的探讨,为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奠定了基础。但是,史学界却很少探讨中日勘合贸易的建立与两国外交关系的联系。笔者认为,明代中日勘合贸易的建立决非偶然发生的历史现象,它与洪武永乐初年中日两国外交政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现略陈陋见于下。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同处东亚的中国、日本两个贸易大国的经济关系产生的巨大冲击,指出了中日两国在经济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日两国应增进政治互信、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着眼未来,中日两国应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都是使用汉字的国家.据说,汉字是公元4世纪末到5世纪初通过朝鲜传到日本的.虽然两国同是使用汉字,且字形很多是相同的,但经过历史的演变,目前两国通用汉字的形体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在日本政府1981年公布的<常用汉字表>和中国政府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对两国现用汉字的历史演变、形体差异简单地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明嘉靖以后,中日关系虽处于低潮,双方的官方贸易断绝,但两国统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对恢复和发展中日友好关系,重开中日贸易,仍做了种种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效.由于多种因素制约,终明之世,中日的官方贸易虽未能重开,但在明后期数十年中,随着两国政府对外政策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日双边贸易仍在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中日双方经过共同努力签订了具有半民间半官方性质的LT贸易协定,打破了两国外交的僵局,为两国早日实现邦交正常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LT贸易的签订,引起了台湾当局的不满和反对。为维护日台关系,日本政府对LT贸易的态度发生转变,同时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得LT贸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1 7世纪 ,中日两国分别实行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两国的官方贸易完全停滞 ,但民间贸易却兴盛不衰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锁国政策与中国区域社会利益的矛盾 ,中国东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对市场的需求以及日本江户幕府对中国商船去日贸易的鼓励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