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饭圈”文化的兴起,“饭圈”暴露出诸多负面问题。“饭圈”生产乱象产生的内在逻辑在于“饭圈”生产受以资本增值为价值导向的资本的生产逻辑控制。资本对“饭圈”生产逻辑的控制具体以两条逻辑主线展开,一是以“饭圈”生产目的唯流量化、生产内容庸俗化、生产方式数字剥削化为主要特征的显性逻辑,二是以“饭圈”数据崇拜和物化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拜物教隐性逻辑。破解“饭圈”的生产乱象,需打破资本对“饭圈”生产逻辑的控制,消除数据崇拜,构建合理关系,促进“饭圈”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是实现国家治理有效的重要保障,是有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从“组织—制度—情感”三维框架剖析了当前“饭圈”的运作现状。基于“饭圈”参与治理现状的系统梳理发现,其运行困境主要有三:一是科层管理模式下网络资本弱化影响粉丝的参与意愿,二是组织资本的缺失直接导致了饭圈运营前景堪忧的结果,三是以数据劳动为代表的卷入式参与模式盛行制约了个体性资本的生成。针对上述困境,设计了优化社会参与网络、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制度、培育和提升个体参与热情的三重应对策略,以期为“饭圈”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新的拓展渠道,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提供创新路径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王斌 《天府新论》2018,(3):144-151
网红即网络红人,这一群体是由市场经济与互联网媒体共同催生的产物。网红的出现见证了我国名人文化的市场化和媒介化变迁,在线“圈粉”的逻辑一方面让新媒体变成了制造名人的数字化机器,另一方面也使得网红的“非法兴起”问题愈益突出。另外,作为新名人的网红还引发了“粉丝”消费的转向,“粉丝”不仅能透过网红去消费真实,更能在此过程中凭借对新媒体的运用而将自己塑造成网红。成为网红也意味着要付出相应的情感劳动,这种劳动将网红的情绪与身体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商品化处理,从而满足“粉丝”与资本的双重需求。不过,并非所有网红的情感劳动都会被资本收编和异化,比如我国正在崛起的主流网红,就构成了传播正能量的网络治理主体。现阶段,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导向,大力推动我国网络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发挥网红在促进网络社会治理精细化和专业化层面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数字技术的崛起使数字技术与资本的共契耦合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现实,由此形成的数字资本也成为超越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资本发展的最新样态。数字资本在增殖和积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垄断的自发倾向和数字资本权力,数字资本权力控制引致了一系列消极异化后果。数字资本逻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厘清数字技术崛起的全面影响的基础上,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发掘数字资本的出场逻辑,阐明数字资本的异化后果和消极影响,并在现实性和可能性之间尝试给出消解危机的解放策略和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情感需求、算法技术和资本逻辑的叠加驱动下,网络场域的圈层化已成为当前网络的基本样态。圈层化背景下,圈层交互区隔化、圈层内容同质化、圈层信息泛娱乐化等问题影响着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力,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话语主体的引导力被削弱、话语客体的凝聚力被离散、话语内容的说服力被消解的风险。应着眼于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趣”“效”“序”“质”,嵌入“有意思”的表达方式,拓宽主流价值“领地”,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提升网民媒介素养,进而为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赋能。  相似文献   

6.
基于粉丝文化实践场域的转化,探究粉丝圈群与平台算法的互动过程。以布尔迪厄实践理论为分析框架,勾勒出了粉丝圈群算法实践行为具有双重面向:一方面,平台算法结构塑造着粉丝圈群流量至上的价值观及数据产消行为,场域的流动性又将其更深刻地卷入平台的商业链条之中;另一方面,粉丝圈群亦能主动地从算法中获取权力资源,通过“传播偶像正面信息”“根除负面信息”“仪式化展演”等实践,能动地增强着亚文化圈群于场域内的可见性以谋求话语权,暗含其突破平台规则的主体性意图,由此还原了兼具受动与能动属性的粉圈形象及其与平台之间复杂动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郑志康 《新疆社会科学》2023,(3):115-124+151-152
作为文化消费主义在网络虚拟空间的最新变种和实在样态,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是资本逻辑与信息技术裹挟共谋的产物,呈现出功利化、娱乐化和符号化的时代症候,并具有耦合虚无主义、泛娱乐主义等社会思潮向多领域渗透的演进态势,其本质乃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逻辑在网络空间拓展延伸。当前,带有加速流动和深度异化特性的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正在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地侵蚀着以理性求真、道德信仰、文化审美、心理情感为构成要素和本质规定的青年精神生活,致使一些青年在文化狂欢中遗忘理性、纵情“愚乐”下逾越道德规范、标新立异中走向审美异化、盲目追崇中出现心理扭曲。对此,需要从强化政府监管、培育消费素养、提高供给质量、注重价值引领、深化教育力度等多维出发,形成上下联动、软硬兼施、纠导共振的综合治理体系才能切实应对和纠治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实现青年精神生活向充实和饱满状态的本真复归。  相似文献   

8.
胡彦彦 《天府新论》2023,(4):132-140
虚拟偶像发展的根基是偶像经济的繁荣。由于现实社会中个体情感严重缺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虚拟偶像成为现实情感的一种补充。然而,虚拟偶像实则是资本为避免偶像塌房而创造的新人设,其离不开“中之人”的劳动付出,“永不塌房”的永远盈利只不过是资本的“一厢情愿”。粉丝投射于虚拟偶像的爱欲一方面源自真实社会中爱欲的死亡,另一方面没有逃离商品逻辑。虚拟爱欲并没有真正满足欲望,只是一种爱欲实现的幻象。本文揭示了虚拟偶像作为情感劳动的形成机制及其作为资本同一逻辑下制造的爱欲拟象的本质,并对元宇宙时代虚拟爱欲是否具有革命性的未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关乎国家发展主体合力的生成与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更关系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短视频解释性、场景化和感染力的特质优化了国家认同教育空间体验,创新了国家认同教育话语表达,开创了国家认同教育多元风格,重塑了国家认同教育作用圈层;但在资本逻辑、技术逻辑和商品逻辑的操控下,短视频行业跌入了“欲望泛化”“感性狂欢”和“物的迷恋”的怪圈,衍生出了消解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隐性因子。面对潜伏性危机,高校必须分析和挖掘国家认同教育与短视频平台发展的内在契合点和价值共生点,强化内容认同、角色认同、思想认同和行为认同,促进国家认同意识的内化与外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作为目前移动互联网高阶版本的元宇宙的登场使人们的生存理念、生活方式、生命意义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特别是对价值观认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元宇宙借助“全维沉浸性”建构价值观教育环境,依托“全域融通性”拓展价值观传播视域,凭靠“全真链接性”增强价值观认同黏性,赋予Web3.0时代下的人们以全新的数字化生存体验。然而,在元宇宙以新技术、新理念、新思路赋能价值观认同的同时,也引发了价值观认同的潜在风险。其中,因其存在易生成“过滤气泡”、造成“信息倦怠”、折叠“公共理性”、形成“技术依赖”等问题,故使得价值观认同的思维定势被强化、价值观认同的理性生成被阻带、价值观认同的主流空间被压缩、价值观认同的主体被异化。元宇宙引发了价值观认同的潜在困局,愈加警示人们在享受数字技术便利的同时要注意不被技术反制同化,以社会价值秩序变革引领被坍缩的现实空间。因此,亟需通过优化主体协同治理以铸塑健康价值生态、破除资本商业逻辑以导引主流价值回归、深嵌技术伦理要素以修正价值固有偏见、防范异质思潮冲击以遏制不良价值弥散来加以应对,实现元宇宙技术进步与价值观高阶认同的耦合共进,以价值自...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来看,资本逻辑导致现代人的异化。作为社会中人的思想引导与思想反映的媒介,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资本逻辑下的媒体变革中,政府宣传策略又会出现什么改变,用以适应已经异化的"传播者"与"受众"。从以上分析,推论出资本逻辑是美国商业媒体的决策前提,政府机构正是利用这一点实现了与其的互惠互利,从而让国家意识形态顺利进入媒介。资本不仅仅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我们要利用好这种资本逻辑,分析中国媒体的走向,准确把握政府宣传策略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资本权力的阐释和批判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内核。资本何以具有权力?这个问题是资本权力解构的出发点。学界的主流范式是,从“劳动逻辑”出发,以异化劳动和剩余价值的视角诠释资本权力的生发原理,却忽略了“消费逻辑”在资本权力上位过程中的贡献。消费以异化消费的方式参与资本对权力的攫取,通过对需要的控制、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对社会阶级划分标准的重建,消费社会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资本权力创生机制。在消费社会中,人异化为数据,由被动接受剥削转变为主动接受剥削,资本权力以这种新方式操控人。以劳动代替消费作为人们获取需要满足的手段,是消解资本权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当下,全新的视频博客Vlog正以强大的个人属性与圈层聚合力成为品味表演的绝佳选择,构成媒介语态下的“品味区隔”。研究基于网络民族志获得22名Vlog青年创作者的深度访谈资料,以布尔迪厄的品味社会学为理论基础,从表演主体、表演途径、表演载体三个维度阐释网生青年通过物品展示与文化资本养成,以“远距离”的生活审美表现形式实现自我搭建的品味表演策略,呈现品味共同体同一性与区分性并存的动态发展路径,探索彰显个人生活风格的Vlog如何影响社交表演与圈层拆合,完成社交网络中的品味区隔。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人的本质在精神层面的确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文化的价值内核和目的所在。大众是文化生成和消费的主体性力量,文化最终应以一种大众化的形态而生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逻辑取代了文化产品应有的审美逻辑,文化生产的目的被异化,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不得不服务和服从于资本的增殖。在总体工人的格局下,作为个体的工人成了总体生产过程一个可以被任意替换的部件,在其身体里蕴藏的“人的自然力”被非常片面地发展着、使用着,劳动失去了创造性。社会的蚂蚁化、个体的工蚁化,带来大众文化的“蚁众”异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文化是为资本更好地麻痹工人、消解其反抗意识而服务的,是通过文化传播为资本服务的意识形态。文化异化的深层动因是资本逻辑与人的发展悖论。资本的增殖离不开生产能力的扩张,而人是生产的主体,人内在的劳动潜能开发的程度直接关切着资本增殖的实现程度。资本驱动下的劳动异化将劳动与人的精神世界分离开来,人类的劳动行为本身失去了主体性和创造性,人类的劳动成果也不再是为人的,而是作为外在于人的异己性的力量与人对立。当下人们文化需求的急剧扩张需要我们在文化生产领域发挥资本的工具性逻辑去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文化生产...  相似文献   

15.
鲍金  黄婧 《天府新论》2023,(6):28-35
在数字技术所建构的虚拟场域,情感表达空间的拓宽、“身体—情感”具象联结的消解以及情感的全景敞视与精准模塑改变了意识形态的呈现样态,促使情感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向度。数字空间的情感叙事将情感理性化为易于被算法操控的“数据—情感”,在情感消费构境下传递数字情感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并且通过意识形态质询唤醒数字用户的情感认同。意识形态的情感向度既有可能成为赋能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与引领力的重要增量,也有可能嬗变为解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变量。为此,必须规制个体在数字空间的情感表达,借助数字圈层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依托情感叙事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6.
宋蓓娜 《河北学刊》2023,(3):220-224
“饭圈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网络传播中遵循“文化模因”的生命周期规律,并在同化阶段、记忆阶段、表达阶段、传播阶段存在诸多乱象,这是典型的网络空间问题,更是一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饭圈文化”乱象频发的主要原因有:外在环境层面的风险社会与加速社会的影响;主体行为层面的意见领袖“强模因”负向传播;内在精神层面的数字化时代的“群体性孤独”。解决“饭圈”乱象需在环境上加强平台的监督责任与法律的监督作用;在行为上发挥意见领袖“强模因”的正向传播力量;在精神上重塑道德榜样、增强粉丝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7.
青年政治认同关乎政治稳定、政治安全和国家前途.基于网络政治视域审视,青年政治认同既有正向强化的一面,也有负向弱化的一面.在正向强化方面,要警惕高度政治认同异化导致的思维偏执、理性偏离、情绪偏激问题,引导青年培育政治理性、强化规则意识、注重私德建设;在负向弱化方面,要关注政治认同淡化、消解、悖反等认同危机问题,有效建构青年的权威认同、价值认同、信仰认同.  相似文献   

18.
随着媒介技术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开始充斥着人们的社交语境,各种数字仪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媒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仪式是以数字为主题或内容,以数字呈现的具有数字内涵的传播仪式。数字仪式是政治认同建构与社会治理的手段,暗含商业主体仪式营销与形象推广的动机,具有个人的角色展演与群体社会链接的意蕴,牵涉全景环绕与前台呈现。数字仪式的泛滥导致数字神化的势头逐渐浮现,人们的认知与主体性渐趋异化,资本主体的数字宰制进一步加深。摆脱数字仪式的禁锢,需要通过数字仪式的解魅、解构和解缚,重构对于数字仪式的认知,重夺数字仪式生产的主导权,融入现实世界,找回人类的本性与品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内卷”“躺平”“摆烂”等网络流行语的出现,表征了青年群体以厌倦劳动为状态的集体焦虑、以逃避劳动为表现的软性抵抗和以拒绝劳动为选择的消极对抗等“反劳动”现象。形成“反劳动”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消费主义消解青年劳动价值认同,社会转型过程复杂加剧青年劳动困境,家庭劳动教育不力引发青年劳动误区,自我认知偏差弱化青年自我劳动认同等。破解青年“反劳动”问题,必须直面青年一代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难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筑牢青年劳动价值认同,以健康和谐的劳动环境保障青年劳动发展权益,以崇尚劳动的家庭教育凝聚青年劳动教育合力,以知行合一的自我教育强化青年劳动主体认同,进而实现青年劳动观念的重塑。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在嵌入虚拟养老行动者网络后存在需要识别和规避行动者“脱嵌”的风险。以政府为核心行动者的“中心—边缘”结构导致行动者网络异化的隐患。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主要行动者的有限理性会干扰养老服务的公共理性,并在技术导入后产生“技治”“人治”如何平衡的难题。过分依赖“技治”会造成养老服务的“共情”不足,老年人作为源头行动者难以自主进入虚拟养老情境并强化情感认同。这些风险的根源在于行动者互嵌协同机制的局部失灵。因此,要依循行动者网络的转译逻辑推动行动者有序“复嵌”,政府应优化合作型服务,完善“以人为本”的服务共担机制,在此基础上消解技术滞碍,以服务“共情”化解技术冷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