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肤色、性别与原生态文化是美国非裔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创作的主要关涉点。与白皮肤比较而言,赫斯顿认为黑肤色等族裔特征为一种差异性的美。被界定为非主流草根文化的黑人原生态文化是黑人生存的策略和非裔文化身份的标识,是美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构成元素。黑人与白人、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在保持个性的同时要进行种族间人与人的良性互动和种族间文化与文化的交融。赫斯顿在文本中近距离地审视了黑人男性对黑人女性的性别歧视,倡导族裔内部平等、互补的双性和谐,为非裔美国女性作家开启了一种有效的性别、种族、文化的诉求途径。  相似文献   

2.
英国黑人移民女作家扎迪·史密斯在其作品中一直关注女性移民的生存境况。《白牙》是史密斯关注第三世界女性移民的典型范例。少数族裔女性移民的民族、肤色、出生地和宗教信仰增加了她们在白人主流社会建构种族身份和民族身份的困难程度。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研究《白牙》,探讨第三世界少数族裔女性移民在西方主流社会的文化身份重建主题,揭示史密斯对多元文化和谐社会的提倡。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小说中所体现的对后殖民时代美国少数族裔的文化生存问题,是美国少数民族裔作家们的一个重要思考方向。莫里森小说中展现出的非裔美国黑人在美国这个多元文化熔炉中坚守黑人文化传统的意义,以及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的黑人文化的觉醒,并最终寻找到在跨民族思维下少数族裔文化生存的策略,充分展示了美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运用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频率和叙事情境三个方面分析《并非没有笑声》的叙事特征,详细阐释了小说中创伤叙事的使用,如非线性叙事时间、对黑人前途和黑人音乐主题的重复叙事以及人物视角的不定内聚焦和外聚焦的交替使用。通过对时间倒错、重复叙事和多焦、多视角等创伤叙事策略的深入解读,剖析了休斯在小说中对传统叙事技巧的大胆创新。这种叙事策略的调整旨在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建构黑人种族的创伤历史,彰显黑人种族渴望在白人文化主导的美国社会中获取平等生存权利的强烈诉求。  相似文献   

5.
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是一部中美跨族裔婚姻悲剧,主要记录了这一跨族裔家庭的创伤和自我救赎经历,呈现了华裔男性詹姆斯·李的种族创伤、白人女性玛丽琳的性别创伤及其混血子女莉迪亚的代际创伤,引导读者去感悟跨族裔家庭成员不可言说的内心创伤和不断抗争的疗伤之旅。作者对《无声告白》中主要人物的创伤叙事与自我救赎进行探索,不仅可以引发社会对跨族裔家庭成员创伤困境的关注,还可以激发人们重新审视与思考全球化时代的代际冲突、种族关系、性别关系等社会问题,从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贝尔·胡克斯关于黑人妇女运动的理论来自于其对白人妇女运动理论的继承与批判。胡克斯对白人妇女运动的理论继承在于她认为黑人妇女吸取了以往妇女运动的精华,她对白人妇女运动理论的批判涉及到白人妇女运动中种族和阶级缺失以及白人妇女内部分裂,因为作为一支独特的族裔,黑人妇女更注重自身与白人妇女的区别。在此基础上,胡克斯提出自己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即以性别、种族和阶级为核心的女性主义思想。虽然胡克斯关于黑人妇女运动的理论为黑人妇女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黑人妇女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实践方式,但其理论过分强调种族特征也将其思想局限于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研究者需要对其进行客观评判。  相似文献   

7.
论《爵士乐》的后现代身份叙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爵士乐》中“痕迹”与“裂缝”的双重意象揭示了白人文化冲击下黑人身份的错位与缺失。在对黑人身份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中,作者莫里森将爵士乐即兴变奏的特点变为文本的一种叙事策略,凸显了后工业社会中个体身份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也为少数族裔在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中实现自身独特的身份认同指出了一条可行性道路。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代表作《宠儿》从叙事视角和时序安排两方面着手,结合黑人文化传统和非裔黑人、黑人女性的历史现实,将形式与主题严密契合,挑战白人、男性的主体文化统治,建构出真正属于黑人种族和黑人女性身份的政治文本。  相似文献   

9.
小说《春季日语教程》中塑造的"白人意识的黑人学者",形象生动地体现了黑人的种族身份越界,阐释了黑人知识分子在种族身份构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基于种族越界叙事,分析黑人教授普特帕特在"政治正确"以及"种族协商"策略之下的种族身份越界,可以展现黑人知识分子为寻求种族关系发展做出的努力。同时种族身份越界方法的使用,也有效传递了里德对于种族主义以及文化多元主义背景下产生的各种投机行为的讽刺。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由来已久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集中爆发了各种各样以青年为主体的争取平等权利的激进运动,而六七十年代的小说则从思想上颠覆了盛行于美国青年中的主流价值观。从家庭角色、性别角色与同性恋权利的性别平等,黑人、印第安人和其他少数族裔同美国白人之间的种族平等以及青少年小说与成人小说之间的文化平等角度探讨了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小说对青年平等观的解构与重塑。  相似文献   

11.
美国现代戏剧巨擘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天边外》是一部以主人公罗伯特梦起梦灭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这部充满了浪漫诗情的剧本中,奥尼尔彰显出一位悲剧大师在塑造悲剧人物时的艺术自觉和美学意识。他力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关注人们精神层面的彷徨与哀伤,并以诗意的方式歌颂人在残酷命运面前的高贵与从容。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美学理论对罗伯特至纯至美的“诗意人生”予以评述,不仅更深层次地揭示了该部作品的思想内涵与美学意蕴,同时也拓展了该剧的探索空间和力度。  相似文献   

12.
大学英语精读教学长期以来沿循封闭静态的“精讲”模式,仅停留在语言技术层面对学生进行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机械灌输,而无法在“超语言”义场中对学生进行批判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高校英语教学的文化负载向运行。奥康纳的“散点认知”理论强调深化语言技能与人文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以批判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理解为手段;途径是思辨,形式是英语。这种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会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从而对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具有积极的正栽向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文化生态学作为理论出发点,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通过考察少数民族教师教育的实际状况,探讨了文化生态学作为指导少数民族教师教育理论基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研究分析了少数民族教师教育实践在人与文化、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四重关系上所呈现的文化功能偏失等问题,阐明了少数民族的教师教育应该朝着培育文化生态方向发展的观点。其具体路径包括: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从"政策性补充"转向"文化性生成";教师教育机制的改进从顶层设计为主导转向顶层与基层相结合;教师教育资源的建设从专业资源的引进和接纳转向文化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教师教学研究从专业技能型转向文化反思型。  相似文献   

14.
土司制度贯穿元、明两代。元代全面实行土司制度,边疆民族地区出现了一种“土流并治”的格局。但土司制度在封建王 朝统治者心目中,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安抚边疆民族地区的权宜之计。土司制度在明代达到鼎盛时期。明代的土司政权在政 治组织形式上已经被纳入了明王朝中央集权的统一管理,而在土司的统治区域内,在政治、经济结构上仍然保留了地方的民族 特点。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对西南彝族地区的进一步加强,逐步开始了所谓的“改土归流。”  相似文献   

15.
约瑟夫·奥尼尔的《地之国》是近年来最出色的“后9.11”文学作品之一。小说表现了“9.11”事件给美国普通民众,尤其是纽约人造成的形形色色的个人心理创伤。奥尼尔在表现创伤的过程中,也探讨了应对和克服创伤的策略,并对美国政府在创伤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英国女作家扎迪·史密斯的小说《白牙》讲述了生活在伦敦的琼斯、伊克巴尔、夏尔芬三家人的故事。史密斯笔下的伦敦已不单纯是具象空间的外在物质形态描写,她的城市书写嵌入在英国文化肌理中并与少数族裔移民的经历并行发展。小说通过20世纪后半叶纷繁复杂的伦敦空间描述,展示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样态,记录了城市居住者在寻找空间归属时所经历的憧憬、分裂与融合的意识流变。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教师政策红利的推动下,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师资力量有所加强,教师待遇也有所改善,但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通过对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中小学教师的深入调研发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发展意识和动力不强,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偏弱和后劲不足,教师发展激励机制不健全,尊师重教氛围较为淡薄。为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发展,需要重建教师职业信念,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需要重构教师学习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持续提升;需要不断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引导教师有序发展;需要加强育人文化建设,营造尊师重教、潜心育人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8.
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打好基础的一个重要阶段,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最深刻、持续时间最长。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发挥家长榜样力量、尊重幼儿独立地位、发挥学校指导和引领作用、统筹社会资源支持,从而形成以家庭为核心,整合家长、学校、社会的力量,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诗词是高度个性化的存在,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存在。然而,这种个性化除了来自于诗人的自我之外,同时也来自于诗人一生中各时段所在地方的特性,我们称之为“地方性”。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与诗人的自我、诗中的自然、诗中的人文和诗人的思想以及诗中的地名等有着重要的关系。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来自于他所到过的许多地方、诗人自己对自然的敏感以及他深厚的地理意识,同时也来自于他对于诗歌艺术时空的建构。苏轼诗词里的“地方性”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也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业主维权运动为线索,尝试揭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特定群体认同即业主社会认同的塑造过程。在新兴的商品房社区,通过市场上的购房行为而形成社区群体的业主,互相之间缺乏先在的地缘、业缘连带,而维权运动凸显了业主群体的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提供了建构业主社会认同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