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飞所说的“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这一慷慨誓言,在激励抗金战士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也是后来在进行民族斗争时,最为人们赞赏和乐于引用的名句。岳飞所说的“黄龙府”在哪里?目前史学界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指燕京城,即今北京;二是认为指辽、金时代的“黄龙府”,即今吉林省农安。《辞海》黄龙府条则将两说并存,对两说未置可否。笔者认为岳飞所说的黄龙府指今农安,而不是指今北京。  相似文献   

2.
黄龙府作为辽金时期的府(州)城,因《宋史·岳飞传》有"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之语得以名扬天下。然而宋人对黄龙府地望并非了解,甚至连北宋著名史家司马光都认为"黄龙府,即慕容氏和龙城也"(《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六,晋高祖天福十二年正月条,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9329页)。南宋时,王伦、胡皓等南宋出使金朝之使臣则将黄龙府说成金朝之发祥地(第124页)。元明清以降,治东北地方史者更是语焉不详,歧说迭  相似文献   

3.
《满江红》(怒发冲冠),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然而,它并非岳飞所作。这点,余嘉锡、夏承焘两先生早有论证。余先生的主要论据有:一、此词不见于岳飞之孙岳珂所编《金陀粹编》的《鄂王家集》中;二、此词从未见于宋元人记载或题咏跋尾,而突现于明代中叶以后的碑刻,刻者“不言所据何本,见之何书,来历不明。”(见科学出版社一九五八年最后修订本《四库提要辨证》卷三五)夏先生的主要论据有:一、贺兰山在西北甘肃河套之西(现属宁夏回族自治区),而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黄龙府在今吉林  相似文献   

4.
“鳣、(鱼覃)、鲔”都是古代的鱼名,《辞海》(1979年版,下同此)认为:“鳣”即今“鳇”;“(鱼覃)”即今“鲟”;“鲔”即今“鲟、鳇”.笔者不同意上述说法,并认为“鳣”即今“中华鲟”;“(鱼覃)”和“鲔”系同物异名,都是指的今“白鲟”.因为“鳣、(鱼覃)、鲔”俱属今鲟形目,形状相近,且古今名称变化很大,遂使得《辞海》的释文有误.  相似文献   

5.
南宋高宗绍兴十年,岳飞大破金兵,进军朱仙镇,面对一派收复失地的大好形势,正准备“直抵黄龙府”、以完成他“精忠(?)国”的宿愿的时候,高宗赵构深恐“迎还二圣”以后自己当不成皇帝,于是在一天之内就下了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秘密处死。然而“金牌”究属何物?有许多人则认为是黄金铸造的,皇帝使用的东西,非金即玉,当然“金牌”是黄金铸造,应是无疑的了,如清俞正燮在他的《癸已存稿》中就说是“截金为牌”;直至今天的一些书籍也认为“金牌’是金质的.  相似文献   

6.
金代历史百二十年(1115—1234),其间两度迁都,以北京作为都城凡六十余年。第一次迁都在贞元元年(1153),海陵王从上京会宁府迁都于燕京,即由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迁往北京。第二次迁都在贞祐二年(1214),金宣宗由燕京迁都于汴,即由北京迁到今河南开封。就在金人的第一次南迁中,曾有一次古墓的发掘与考察,见于《金史·蔡珪传》:  相似文献   

7.
天安门前的汉白玉石桥为什么叫金水桥呢?据考证,清代即有金水桥之名了,《光绪顺天府志》说:“金水桥,在天安门外。”在《大清会典》中说:“皇城四门,南曰天安,北曰地安,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天安门前环御河跨石梁七,即外金水桥。”这里所说的皇城并非今北京城,而是指皇帝宫苑的城(当年其范围比今故宫大得多)。因此看来,金水桥是由于架在金水河上得名的,那“金水河”又是由何而来的呢?《光绪顺天府志》是这样解释的:“金水河者,《元史·河渠志》谓玉泉流至和义门南水门入城故云。”这和义门即今天的西直门。为什么从和义门一带流入北京城的河就…  相似文献   

8.
论北宋东京城对金上京、燕京、汴京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金分别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燕京(今北京)、并有短时期定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北宋东京城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代表,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中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发展影响重大。对北宋、金两代都城的布局、建筑特点等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宋都东京城对金上京、燕京、汴京城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三溪之战”是裘甫起义中的关键性一战。关于“三溪”今属何地?同治、民国《嵊县志》(卷一)认为此“二溪”即是今嵊县镇基乡之三溪。然此说实误。据《资治通鉴·唐懿宗纪》载,“三溪之战”之官兵,主要来自望海镇(今宁波镇海)及台州一带,其进攻目标是刚被裘甫攻占的剡县城(今嵊县城)。面对此势,裘甫必拒敌于剡城之外,因为剡城是起义军唯一的根据地,裘甫还准备在此建立“天平”政权。因此,裘甫设下伏兵的“三溪”必  相似文献   

10.
唐传奇诸家注本若干注释有误,经考证,文章认为:《任氏传》中“金城县”不在今兰州市,而是在今陕西兴平县;传奇中“坊曲”不是里坊,不是转弯处,而是城坊中小巷;东市不在城外而在城内;《虬髯客传》中“扶余国”应为“扶南国”;《郭元振》“开元中下第”应为“咸亨中下第”;《无双传》中“渭桥”当为沪桥或灞桥。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主要写的是“都中”(托名“长安”实为清初北京)之事。但是,“南省”的江苏也是它的重要地理背景。正如以往研究者早就指出过的那样:“要想研究曹雪芹(生平和作品),离开江苏,是不能有很全面了解的。”除了与曹雪芹家世、出身、盛衰经历等有密切关系的“金陵”(清代的江宁府城,即今南京市)外,书中还特别标举到扬州和苏州。  相似文献   

12.
(续 1 999年第 3期 )  在史地考证及法制史方面也有论文发表。李漪云《呼和浩特建城命名年代考》(1 982年 )认为“呼和浩特始建于明隆庆六年即 1 5 72年 ,明政府正式命名‘归化’为万历三年即 1 5 75年。”《“福化城”考辨》 ,对“福化城”和“归化城”进行了考证。奇格《一部珍贵的古代蒙古法律文献———〈阿勒坦汗法典〉》(1 983年 )介绍了《阿勒坦汗法典》的发现和整理经过 ,对该法典制定的年代和历史背景进行了研究 ,并简要介绍了该法典的内容。《图们汗法典初探》(1 985年 )首先考证了图们汗曾经制定过“大法” ,之后根据相关史料…  相似文献   

13.
从郭店简本《老子》看“绝仁弃义”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发现的竹简《老子》甲本中 ,有“绝为弃作”的说法。一些学者认为这是《老子》原本的说法 ,今本《老子》的“绝仁弃义”是后来的改动。但本文认为这并不是今本的改动 ,而是简本《老子》对原本《老子》的重大改动  相似文献   

14.
辽代黄龙府为控制东北四大重镇之首 ,其府址所在 ,历代史志家未能统一认识。作者在通览金毓黻先生《静晤室日记》后 ,发现所记黄龙府治地址多达十五处 ,并领悟到金氏之前后认识亦有所变化。遂广引历代史志加以考证 ,既匡正诸家异说 ,亦明证金氏最后所定“又似进于旧说” ,即黄龙府地址有二 :“始建开原 ;后迁农安”。  相似文献   

15.
岳飞之死     
岳王庙中的对联委实是多,在一片“碧血丹心”、“浩气长存”中,有一幅看似平淡的对联给我的印象颇深——“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这幅对联刻在岳飞墓前的一对望柱上,仿佛从容淡定地向每一个参观者诉说。时下,有许多人喜欢将这样一个词套在岳飞身上——“愚忠”。他们以为岳飞选择了服从,就是一种轻易的妥协与放弃,认为岳飞的死“轻于鸿毛”。对于这种观点,我想,这幅对联给出了答案。正邪自古同冰炭,不是冰化,就是炭灭。岳飞这块炽热的炭,能否融化秦桧等人,已不是凭个人力量所能决定的。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块冰,而是一座冰山。…  相似文献   

16.
清代满族女词人顾春有《醉翁操》一词,题为“题云林《湖月沁琴图》”,今选注该词者皆注“云林”为元代画家倪云林。本文根据顾春其它词作和倪云林的画风,进行比照推论,认为顾词中提到的“云林”不是元代画家倪云林,而是顾春当年的女友,即清代一位善于诗词、懂得音乐又擅长绘画的贵族女子。  相似文献   

17.
《芜城赋》是历代赋家的名作,也是鲍照的代表作之一.“芜城”即广陵城(今江苏扬州市),此文乃是作者登广陵时所作.广陵城为汉初吴王刘濞所建筑.雷琳、张杏滨《赋钞笺略》注引《舆地志》说:“羌城即古邗沟城.吴王濞故都,在今扬州府城东.汉高帝十一年灭黥布,封兄仲之子濞於吴,景帝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濞连七国反,兵败走越,越人杀之,国亡.景帝更名江都,封其子非为江都王”,详细注解了广陵城的变迁历史.粗看起来,本篇似乎是作者登城吊古之文.中所写“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车彗),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  相似文献   

18.
赤壁:地名,有四,皆在湖北省,即黄州赤壁、汉阳赤壁、武昌赤壁、蒲圻赤壁(解放前曾一度属嘉鱼县管辖,因此很多书上称嘉鱼赤壁).“三国周郎赤壁”何在?这个“赤壁之战”古战场的问题,本来是一个巳被很多人考证过的问题.如《资治通鉴》的注释,《清一统志》转引的胡(土圭)的《赤壁考》,范文澜同志的《中国通史简编》的注释等等,都认为古战场在今蒲圻赤壁.但吴应寿同志的文章,却认为“古赤壁应是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见《光明日报》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五日)  相似文献   

19.
读了王仿生、王嘉勋同志《蔡蒙考异》一文(见《西南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年第三期),觉得颇有值得商榷之处.现将个人浅见略述如次,以就教于二王同志和读者同志们.王仿生、王嘉勋同志对裴骃在《史记·夏本纪》中给“蔡蒙旅平”作注引孔安国说:“蔡、蒙二山名”和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蔡山不知所在也”提出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司马贞所不知的蔡山实际上就是蒙山,即今四川雅安城郊的周公山.所以蔡蒙不是二山名,实则为一山也.”  相似文献   

20.
《易》之卦爻辞或为叙事,或为歌谣,二者用字有正有误,但即或字有错讹,语义还比较易于切磋,唯如《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这等上下无文、只可看作一则标题的爻辞最难通释.按此语“箕子”二字,焦循训为“其子”,赵宾训为“荄兹”,近人尚秉和《周易尚氏学》训为“孩子”,这大致均不合原意.顾颉刚先生、李镜池先生、高亨先生都按本字解释“箕子”即殷末贤人箕子,这大抵不会错误.但顾、李、高三氏对于此条爻辞的揣想,却又彼此不一,出入悬殊.这主要牵涉到“明夷”二字.顾氏以为“箕子之明夷”是古代的一个成语典故,那意思犹同现代人说“某人的晦气”一般(《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见《燕京学报》第六期).李氏以为“之”当作动词“去”、“到”字解,“明夷”当是一个氏族或国家的名称;因之“箕子之明夷”当释为“箕子到某处”的意思(见《周易探源》中《周易卦名考释》).至于高氏,他以为“明夷”即是鸣雉,并认为“箕子之明夷”中“之”字下当脱一“获”字;“箕子之获明夷”说的是箕子猎得野雉的事(见《周易大传今注》).这样,虽说“箕子”已无异议,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