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近世学者多认为秦并六国后,使李斯作小篆统一了文字。对此,我持不同看法,愿与商榷。 在秦代以前,未闻有谁统一过文字。秦代统一文字,应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但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并未提及。《秦始皇本纪》中虽有“书同文字”寥寥四字,但裴骃、司马贞、张守节都未加注释,后人不得其解。我认为这四个字与《李斯列传》中的“同文书”同义。张守节《正义》对“同文书”注解是“六国政令不同,今令  相似文献   

2.
汇集文字学者对《说文解字·序》提出的一些问题,并作些梳理、分析。这些问题是:关于六书,关于太史籀、籀文和古文,关于“不与秦文合得”,关于小篆,关于缪篆、虫书。  相似文献   

3.
"缪篆" 考论     
确定“缪篆”一词产生的时代,是正确揭示“缪篆”性质的起点。“缪篆”和“摹印”功用一样,但风格有异,“摹印”与“缪篆”之间存在着一个发展过程;“缪篆”指的不是有谬误的篆文,也不是笔画屈曲缠绕的字体,而是指汉武帝太初至王莽居摄时期臻于成熟的汉印文字,其特点是笔画饱满、结体方正、风格整肃。  相似文献   

4.
在许慎《说文解字》中,以省形来分析字形多半是有问题的。从古文字材料出发,可以看到有47个字是因为形体上的变化而导致的误判。通过归纳分析被释字与所省字古文字形、小篆字形的关系,发现这种误判可以分为古文字形、小篆字形上均有联系不必为省形,古文字形无关、小篆讹为相近,古文字形、小篆字形都无关三个方面。另外还有一些字小篆字形讹为他字,字形说解则更是牵强附会了。从古文字形材料入手,可以对这些误判的字形作更为清晰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俗书与官书汉字中有大篆、小篆、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等不同的字体。它们是在文字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形态的字体,这些已为人们所熟知了。后来,又有人根据文字在应用中,有利于辨认和利于书写的两种性质,把汉字划分为正、草二体。清人刘熙载说:“书凡两种:...  相似文献   

6.
整理汉碑和部分汉简牍帛书文字中与《说文》古文、六国古文字和《汉简》、《古文四声韵》中的古文字同构的字形。并根据这些材料分析了秦代"书同文"政策以及此后汉代官方文字规范政策的效果,同时从地域因素和文字书写主体角度探讨了这些隶体古文在汉代使用与否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秦代文字与书艺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初并天下,出于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立即着手整理小篆用来统一文字.但世人日常所用的还是早期隶书,官方文书不得不作出折衷,便形成介于篆、隶之间的"诏版体"文字,秦代书法也因此出现了主要归为三类的多样性特点.主"同文"之政的李斯是第一个篆书大家,在文字和书艺上都为篆体文字作了出色的终结,他强调了中锋圆劲这一中国书法史上雄视百代的根本用笔法则.因草写篆字而产生的隶书,以其简易便用而日渐大行天下,并终于形成灿烂的汉隶艺术.  相似文献   

8.
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到今天通行的真书,经历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是以秦隶作为分水岭的。秦隶以后的汉字是以基本笔划为主的文字,而小篆以前的汉字,则是以象形单体为基本构件的文字。二者在形体结构上有着质的不同,在表音表义的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把小篆以前的汉字称为古汉字,而把秦隶以后的汉字叫做今汉字。古今汉字在形体上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一变革是在古汉字逐渐演化的基础上完成的。研究分析古汉字形体的演化对于我们认识汉字的表意功能及其结构规律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对于《说文》正篆性质的研究,前人有三种看法:即小篆说、古文说、综合说。小篆说、古文说虽有合理之处, 但失之于偏颇,综合说较符合《说文》文本实际,亦缺乏深入的探讨,忽视了许慎在《说文》正篆形成中的历史作用。 《说文》正篆系统是许慎对其所收集到的各种文字资料加以规范整理而形成的,是一个崭新的完全不同于以前任何 时代的文字系统,对这一系统许慎称之为“篆文”。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字形的类化主要是汉语中伴随着词形的变化产生的一种字形的变易现象,也就是词汇在双音化过程中或双音化后,对原有的汉字构形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具体表现为有些字体因此而改变了形符,有些字体因此而加上了新的形符。本文对这种文字类化现象作了分类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了《汉语大字典》编写工作的需要,一九八零年,在主编徐中舒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搜集殷代至战国文字,编写了《汉语古文字字形表》.这部《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即《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的续编.《汉语大字典》要求尽可能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它要在楷书单字的条目下,收列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加以简明的解说.这是从汉字特点出发,为这部大型字典的特有内容.我国第一部具有科学系统的字典《说文解字》,主要以小篆为字头并尽当时的客观条件所能及,收列了比小篆更古的字形.由于许慎的著书意恉,在于探本求源,对文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由记事图画逐渐演变为抽象的符号,并与语言音节相对应,这就是汉字的起源。在中华文明史上,最早称得上文字的符号是甲骨文。甲骨文与记事图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已成为了记录语言的符号。甲骨文后来演变成金文、大篆,金文和大篆的形体结构松散而不稳定,且地区差异大,尚未定形。汉字第一次成为规范定型的符号是秦代的小篆。汉字形体结构的最终定型是兴起于汉代的隶书。隶书以后,汉字形体结构再无多大变化,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3.
秦系文字是春秋战国以来秦国一系的文字体系,它在传承西周文字传统中,形成了文字发展的继承性、规范性和稳定性特征。《石鼓文》产生于秦系文字发展的关键阶段,上承西周晚期较为规整的文字形体,下启秦小篆字体的形成、发展与定型。在字形建构和整体章法构成上,《石鼓文》对秦系文字的演化发展均起着枢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颖 《新天地》2011,(6):30-30
今年参加国家性研究课题《繁体字认读》,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从开始的不以为然——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到现在的相信青少年认读繁体字是必要的,尤其是常见的简体字的相对应的繁体字。一、认读繁体字。有利于增强文化修养文字具有传承历史的功能,从文字传承的文化历程上看,当年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文字,是把各国文字废除,以本国文字为准,简化为小篆。后来小篆演化为汉隶,汉隶演化为楷书,遁套字形就是我们现在所就的繁体字。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秦始皇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革命措施,破旧立新,大胆改革。其中“书同文字”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书同文字”,也叫“同书文字”、“书同文”或“同文书”,意思是要用同一样的文字来书写。任何文字都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有的变化是自发的,有的变化是自觉的。只有自觉的变化才能称为文字改革。秦始皇的“书同文字”,制定了全国统用的小篆,并大力提  相似文献   

16.
“省”字和“眚”字从秦代小篆起就是两个形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小篆的形体训释说:“省,视也。从眉省从■”。“眚,目病生翳也。从目生声”到现代仍是两个不相干的字,但在古文字中它们却是一个形体。《甲骨文编》的编者就说道:“■,眚,卜辞用为省字。按眚省古通用”。金文中它的写法基本仍是那样,高明先生《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都收在“省”字下。郭沫若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认为是“眚”字借作“省”字。如《大盂鼎》铭文有这个字,写作“■”,郭老就隶定为“省”字,唐兰先生的《金文讲义》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康殷先生释辑、顾颉刚先生题字、北京荣宝斋出版的《文字源流浅说》(以下简称《浅说》)自一九七九年出版以来,在读者中流传较广泛,且有一定的影响。《浅说》用浅近而直接的方法,介绍了今日常见的千多个汉字的发生、构成及其变化,并尽量加了示意性配图以助理解这样就使殷甲骨文、殷及西周金文、秦篆、汉篆这些一向被人看作古奥玄妙枯燥乏味,似乎只有少数几个人才懂得的神秘学问,变成了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的知识。读者对这样的通俗读物是表示欢迎的。《浅说》为了便于说明、比较、理解,把字形上有些联系、内容又相近的字尽量集中“以类相从”,分为表现人的文字、表现生产的文字、表现大自然的文字、表现阶级斗争的文字、  相似文献   

18.
繁简之争,自古有之,且从未停息。这是构成汉字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一个内部因素。从古代汉字到现行汉字,其间,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后一种字体基本上都是对前一种字体的简化。显然,其总趋势是由繁杂难写向简单易写的方向发展,这是汉字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繁化现象也从未消失,由简趋繁则构成了汉字发展的支流。正字法是指使用文字的规则,是文字规范化的结果。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正字。商代文字以图象为主,字划复杂。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代君主盘庚把都城从毫迁到殷,进行了一系列的复古改制,中兴了濒于崩溃的商王朝。随着经济的中兴,文化也得到  相似文献   

19.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中学语文新教材,因其内容充实,编排合理,重点突出,难易适度而受到语文教师的好评。但教材中仍有个别不足之处,现仅就有关文字语言知识方面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以就教于编者与各位专家。一、关于小篆的产生问题在初中第四册《汉字形体的演变》一节中,对小篆的产生是这样简述的:“战国耐期各诸侯国言语异音,文字异形。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整理了各国不同的字体,加以  相似文献   

20.
一,正体与俗体是就字体而言的。"正体"指共时汉字中书写严谨规范的字体,而"俗体"则指书写随意草率的字体。正体与俗体,是汉字与生俱来的两种共时并存形式。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俗体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时候,一种新的正体就是由前一阶段的俗体发展而成的(如隶书)。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俗体的某些写法后来为正体所吸收,或者明显地促进了正体的演变。二,正体与俗体的关系,只是字体的不同,而不是不同的字。汉代以来的草书,在《康熙字典》等字书中并不收入,但并不妨碍民间的日常运用。然而,把它们的关系作为繁简字关系,如"頭-头","》-为",其关系不再是书体的不同,而成为不同的字形了,这反而妨碍了人们的书写,也造成了字形的混乱。三,在计算机时代,社会对于汉字特性的基本要求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明显的一点,就是对于汉字书写笔画数的关注程度大大降低了,而更加关注字形结构的规律性和阅读的分辨率。现在,汉字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由计算机输入代替了手写,屏幕阅读代替了书本,汉字的应用,一方面要求书写或输入的快捷,另一方面要求阅读的方便,作为大前提,首先还要求降低汉字教学的难度。从这些方面来看,繁体字具有无可争辩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