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今人多从音乐角度论定词源于隋唐燕乐。因燕乐受胡乐的影响,故可推出“胡乐入华而词生”的说法。李昌集先生认为“词体的发生,乃是唐代民间歌曲和语言双双发展的水到渠成。”岳珍女士赞同“词起源于隋唐燕乐”的说法,认为李文的新说是对“隋唐燕乐”的理解有误差。虽然燕乐中的胡乐对词的发展有不小的影响,但词的音乐来源多是多元的,而“倚声填词”的方法则很古老,词的源头应包括当是六朝的梁陈新曲。  相似文献   

2.
燕乐的名称需要重新界定,燕乐的本质为外来胡乐,曲词并不产生于燕乐胡声,而与六朝江南清乐具有直接的渊源关系.隋代初唐的燕乐,是以胡乐为主体、以大曲为表演形式的宫廷俗乐;盛唐时期的曲子,乃是经过法曲变革之后所形成的以清乐(吴声西曲)为主体、以声乐为本质属性,以内宴、家宴为主的音乐品类.  相似文献   

3.
“隋唐燕乐”的不同系统与词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词的产生受"隋唐燕乐"的影响,研究词起源不得不对"隋唐燕乐"进行考察.词的起源与词体的正式确立应视为两个概念.词的起源与音乐的关系最为密切,应主要关注词如何由音乐生成;词体的正式则为文体学的问题,重点在于区别词是如何独立成为一种文体.有唐一代并无"隋唐燕乐"的概念,是后人为了称谓及研究的方便而提出的."隋唐燕乐"包罗万象,主要有两大系统:一为宫廷音乐系统,一为民间音乐系统.二者各自对词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词体雏形孕育于民间,词起源的时间,其上限只能是初唐,下限只能是盛唐,词体的正式成立在中晚唐.  相似文献   

4.
凌廷堪为清代经学大家,其以经学家身份研治词乐,与乾嘉汉学转向关系密切.凌氏以考证经史之态度研究词乐,著有《燕乐考原》.然而凌氏研治词乐的目的却不在于词乐本身,他试图通过打通隋唐燕乐一关,上溯先秦雅乐,求乐明礼,以传统礼乐来救治日益衰败的世道人心,实现其经世致用之目的,这与乾嘉汉学转向的理路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论文针对葛晓音先生《盛唐清乐的衰落和古乐府诗的兴盛》一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展开争鸣,一是清乐的定义及清乐的范围,二是盛唐清乐是否衰落,三是盛唐时古乐府诗的兴盛是否以当时所谓崇尚雅正的思潮为背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唐代燕乐的成分出发 ,阐述了唐代燕乐各组成部分的来源、发展 ,并进一步说明了交流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交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论唐宋词的实用功能及其与歌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起的一种音乐文艺,它既有鲜明的文学审美功能,又有广泛的实用功能。词的实用功能主要表现为侑觞劝酒、娱宾遣兴和礼仪交际三个方面,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又都与歌妓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明了三个观点 :1 )唐宋词是一种曲牌体声乐艺术形式 ,其曲牌的音乐定式产生于“隋唐燕乐”。也可以说 ,由于“燕乐”曲子的程式化而产生了唐宋词这一艺术形式 ;2 )由于“唐宋词”是声乐艺术的一部分 ,所以其声辞配合的方式决定着词体的形式 ;3 )“词体”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词乐的衰亡与新兴乐种的繁盛 ,是其退出主流声乐艺术舞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燕惠王让乐毅书,应是《战国策·燕策二》燕惠王让乐毅书与《燕策三》燕王喜遗乐间书两段文字之和,其文字顺序应是《燕策二》为第一部分,《燕策三》燕王让乐间书为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一些新材料论证了清乐在唐代宗、宪宗乃至文宗时期的宫廷中仍然得以表演的事实,进一步反驳了《通典》关于清乐亡于开元年间的记载,在补充和丰富学界现有结论的基础上,为深入研究唐代的音乐状况及其与诗歌的关系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一“一阶三宫”在民族音乐创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一“一阶三宫”是民族七声清乐调式中的一个特征。它区别于其它的民族七声调式。而民族七声清乐调式是现代音乐创作中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民族七声调式。其二“一阶三宫”具有民族调式,近关系转调的作用。首先,我们应把乐曲中的“一阶三宫”现象,应该看作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在音乐创作中形成的一种音乐创作现象,它不只是一种现象,而且是一种音乐创作理论的积淀。今天,我们来了解这一理论,研究这一理论,就是要把民族音乐不断的向前发展。而作为一种理论“一阶三宫”始终存在着对于民族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论述了隋代初唐时代的燕乐歌诗写作情况,尤其是强调了燕乐的本质是舞乐和曲乐,而清乐的本质是声乐歌唱,这直接影响着以后的曲子、曲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典礼仪式乐歌 ,一指祭祖仪式乐歌 ,二指应用于燕乐、乡乐、大射诸礼中的乐歌。本文依据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诸种乐歌形态做了细致的分析 ,认为《诗经》的编排明显受到典礼仪式的影响 ,诗乐礼有先后之别而统一于仪式之中 ,典礼仪式具有宗教、伦理和艺术表现诸种功能  相似文献   

14.
敦煌曲子戏融合了乐府、诗、词和曲的艺术特点。其乐以隋唐燕乐为主,其辞则以杂言体为主,舞台表演则是代言体的演唱。曲子戏既是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外来音乐相互碰撞、激荡的产物,也兼收唐代各体音乐文学之长。敦煌曲子戏的艺术表演不仅昭示了戏剧早期的艺术形态,也呈现了乐古戏剧、戏曲的形成过程。曲子戏对后代戏剧、戏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多元、开放的艺术形态,使其在后世不断融合多种民间曲艺形式,从而发展为一种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戏剧艺术。  相似文献   

15.
《仪礼.燕礼》篇中有关燕礼用乐形式的记述尚没有被正确理解。周代燕礼实际拥有两套不同乐式,二者被分别记述在《燕礼经》与《燕礼记》中,形成两套不同乐式的根源在于燕礼中的燕射环节具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射礼形式,即乡射式与大射式。《燕礼记》所录乐式原本是一套管、笙并用的完整乐式,并且只宜被用在包括大射式燕射的燕礼之中。这些存在于燕礼中的复杂礼乐配合现象充分显示了周代诗乐、礼乐文化的高度繁荣与精湛。  相似文献   

16.
汉代河北农业经济探视王文涛今河北省在汉代封国赵、中山和燕国范围内。司马迁和班固对这一地区的经济作了粗线条的描述,赵和中山“地薄人众”①,上谷至辽乐“有渔盐枣栗之饶”②。但是,停留在这种认识上显然是不够的。两汉时期河北的农业经济在战国时期赵、中山、燕等...  相似文献   

17.
以胡乐为主的唐代燕乐,自中晚唐后,逐渐发展成为以汉乐为主导的新的中国化燕乐,即定型于宋代的燕乐。这一转变过程,在陕西出土的五代冯晖墓乐舞图像中有着清晰反映,它既是"承唐启宋"的活标本,也是社会变革的真实反映,更是乐舞艺术宛转分流时的瞬间再现,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学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水波荡漾楚国舞蹈的表现形态有关楚舞场面的实物资料很少。从上海博物馆藏品刻纹燕乐画像椭木否上的舞人形象来看,楚国舞人有两个特点,其一是袖长,其二是体弯,令人想起《九歌》中的诗句。《云中君》云:“灵连虫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东皇太一》云:“灵偃蹇兮...  相似文献   

19.
词是配合音乐的文学,故称"音乐文学"。它与此前音乐文学的区别在于以辞从乐。词人选择某支乐曲之音谱依照其节奏、旋律与声情而配制歌词,此为"倚声制词"。宋人完整的词谱或歌谱,它们是按照燕乐宫调分类的,每宫调之各词,其词字之右旁标注有燕乐半字谱。乐工与歌妓依据这种谱便可合乐演唱。宫调具有确定某乐曲——词调的音高与调式的作用。同一词调可以存在不同宫调的音谱,而各谱之旋律是稳定的。由于词乐的散佚,今存宋人词集仅有个别词人将作品按宫调分类,而一般的作品则未标注宫调。乐工与歌妓对常用词谱是熟悉的,他们见到某词调之词,即可合乐演唱,故多数宋词作品不必标注谱字与宫调。宋词的发展虽然存在纯文学之作品,就其基本情形而言,它仍是音乐文学,而且有稳定的音谱,因此与宫调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界关于词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甚至对词的界说也歧见颇多。其实,词是借鉴近体诗格律以词调来定型的诗,以近体诗格律将其定型化,来表现其原本产生时期的音乐性,这是词的特征表现。在此界说以及对二十世纪以来关于词源问题的各种说法加以述评的基础上,论证词体产生于盛唐宫廷文化,词体发生的诗歌史原因,在于宫廷音乐消费由六朝乐府歌诗,向初唐近体歌诗,再向盛唐声诗转型之后向曲子转型的产物;音乐史原因,则是宫廷音乐经历魏晋南朝的清乐、北朝隋代初唐的燕乐,再到开元天宝的重归清乐,经历法曲中枢,引导了声乐消费形式的曲子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