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倡科学,批判传统,认为义和团是拳匪作乱,是迷信、宗教的产物。1924年以后,陈独秀运用唯物史观,对义和团重新评价,充分肯定其反帝国主义性质。陈独秀认识转变的主要原因是1924年兴起的废约运动。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象,也是对中国教育近代化曾有过重大影响的教育家。本文从“反对尊孔读经的旧教育,提倡科学民主的新教育”、“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明确提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新教育观”、“从‘中国教育必须取法西洋’到‘用社会主义来发展教育’”以及“强调‘教育与社会密接’,‘社会与教育打成一片’”等四个方面,对陈独秀的教育思想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说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生平思想经历了四次转变:从1879—1915年,经历了由封建士大夫到资产阶级改良派,又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到革命民主派的两个思想转变;1920年前后,完成了由革命民主派前进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转变;1929年,陈独秀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蜕变为托派。此后,始终都没有回到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五四前期陈独秀为主“废弃宗教”,“以科学代宗教”和五四后期力倡引进基督教的观点,认为这个转变是由陈独秀文化观中的“科学”与“信仰”的冲突所致,并指出这也是陈独秀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媒介。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革命史上,陈独秀是一个历史复杂的人物,一生经历坎坷。由早年积极参加辛亥革命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到“五四”后期接受马克思主义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组织创建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在晚年最后落伍于革命时仍然顽强思考,着力追踪时代的步伐。一般地说,陈独秀思想认识的转变发展和成熟与他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因此,我们要研究陈独秀某方面的思想乃至对他整个思想的述评都必须与他一生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和实践联系起来考察。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与托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陈独秀被开除党籍后是否堕落成托派?这个问题在过去的有关文献和文章中,都有肯定的回答。但是,最近一个时期,有人对陈独秀曾是托派,提出了疑义。怎么会提出这个疑异呢? 因为近年来,有的回忆材科说:“一九三七年陈独秀出狱后,曾向当时的《中央日报》主编程沧波申明:‘中国有没有托派,我不知道,但我不是托派。’”还有的同志提到:陈独秀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给陈其昌等人的信中说:“我已不隶属任何党派,不受任何人的命令指使,自作主张,自负责任。”陈独秀一九三八年三月,还在致《新华日报》的信中说:“我经过长期入狱和战争中的交通梗塞,中国是否还有托派组织在在,我不甚知道。”对于陈独秀的这些说法,应当怎样理解?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从崇拜18世纪的法兰西民主主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巴黎和会上西方民主主义的破产,使陈独秀迫切要寻找新的出路;二是五四爱国运动的胜利,使陈独秀等一部分先进分子感到救亡运动不能仅停留在思想启蒙层面,应该走向直接行动;三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冲破重重障碍传播到了中国,满足了这个社会需要;四是俄共的推动作用等等。这些因素综合起作用,促使陈独秀一步步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揭示了近代中国哲学历史观的演进与变革,从龚自珍、魏源的变易史观,到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的进化史观,再到陈独秀、李大钊的唯物史观,是一个梯次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进化论。中国近代的进化论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反帝反封建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而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确立,则实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历史观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是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对于他的生平事迹,诸多评论,褒贬不一。本文拟就他在“五四”前后、建党初期以及后来的表现几个问题,根据现有历史资料,试作探讨,略作述评。一、“五四”前后的卓越贡献不容抹煞陈独秀,原名庆同,字仲甫,号实庵,1879年10月9日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今安庆市)绿水乡。父亲早逝,母亲操持家务,祖父以教书为业。陈独秀自幼聪颖,性格倔强而自视甚高,从小就由他的祖父管束,后由他大哥亲自教授。1896年,17岁的陈独秀竟以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全面、宏观地评价陈独秀早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深入分析了陈独秀早期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分析认为,陈独秀早期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主要包括提倡新教育、西学教育和素质教育、国语教育和工人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德育,在北大文科的改革与广东教育改革。分析表明,陈独秀早期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对当前认识教育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教育目标、教育体制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民众观是二重的,一面同情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肯定他们的作用;另一面却又谩骂人民群众,蔑视他们的作用。其原因在于:一是陈独秀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环境使然;二是陈独秀自身存在着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即唯心的英雄史观和唯物史观使然。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一生对陈独秀作过多次不同的评价。五四时期 ,毛泽东积极支持并配合陈独秀的建党活动 ,对陈独秀的革命精神和创新思想推崇备致 ,称之为“思想界的明星”。 40年代初 ,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史上的陈独秀作了客观的、辩证的分析评价 ,既指出其缺点和错误 ,又肯定其地位和贡献。建国后 ,随着个人权力的增长 ,毛泽东对陈独秀作了全盘否定。不同时代的不同评价 ,反映了时代演变的痕迹和毛泽东斗争策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略论陈独秀     
陈独秀是个情况较为复杂的历史人物。过去,在历史学界,作为学术问题,对他的评价问题曾展开过讨论。那时的讨论,认识虽未统一,但多数人认为:陈独秀曾经是个“拉车前进的好身手,”后来却堕落成为托派。但是,林彪、“四人帮”及其一伙,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垄霸史坛,任意褒贬历史人物,硬把陈独秀说成是一个“一生皆坏”的典型。多年来,谁要是不同意他们的说法,就会被戴上为叛徒“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的大帽子。关于陈独秀的评价问题从此就成了人们讳莫如深的禁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只介绍陈独秀于1924年7月和9月写给共产国际驻华代表维经斯基的两封信。这两封信对研究第一次国共合作、陈狈秀这个时期的思想以及大革命失败陈独秀应负的责任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两封信的主要内容第一封信是陈独秀干1924年7月13日在.L海写给在莫斯科的维经斯基的“秘密’信件。维经斯基接替马林任共产国际驻华代表,他回国前在北京曾给陈独秀写过信,回国后又从莫斯科发来电报。陈独秀在收到信和电报之后写给维经斯基一封500多字的短信。第二封信是陈独秀在尚未收到维经斯基的回信再次于同年9月7日写的仍是一封“秘密”信件。这封信…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的陈独秀顺应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完成了从民主主义法律观向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转变。五四前期,他热衷于民主宪政建设,形成了以推崇法治、保障人权为主旨的民主主义法律观。五四后期,他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重点研究了法与经济的关系、法的阶级属性和发展归宿、中国法制建设的基本目标、国民革命与法制变革的关系等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陈独秀法律思想的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揭示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如何正确评价陈独秀,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叫人帮”的御用文人,为了其反革命政治需要,从陈独秀开始参加革命起,就将他打成混入党内的叛徒,全面予以否定。这种违背客观历史实际,把史学纳入篡权复辟轨道的罪恶行径,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列宁对普列汉诺犬的正确评价,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列宁并不因为普列汉诺夫后期的错误而否定他前期的功绩。他对普列汉诺夫在“劳动解放社”的活动和理论上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把普列汉诺夫写的《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一书。说成“是培养了一整代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列宁全集》,十六卷,  相似文献   

17.
<正> 评价陈独秀的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作用、影响及其在“五四”运动前后的转变时,我们很少甚至还没有把他的宗教观作为他博杂思想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探讨它与他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的关系。其实,当时陈独秀很明确地说:“宗教在旧文化中占很大的一部分,在新文化运动中也自然不能没有他。”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陈独秀的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的认识。本文主要从基督教这个侧面来论述它对陈独秀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陈独秀是一个著名的复杂人物。对他的评价问题,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值得注意的是,评论的变化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评论的基本的趋势是愈评愈“左”,宁“左”勿右。评价的主要分岐是如何正确估价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历史地位。林彪、“四人帮”把评价陈独秀当成其实现罪恶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他们别有用心,“左”上加“左”,以“最最革命”的词句,全盘否定陈独秀,不承认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做过任何有益的事情。如果谁要如实地肯定陈独秀前期的历史作用,谁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民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蜕变为右倾机会主义者。如何正确地评价陈独秀的一生,不是本文的任务。本文仅从“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民主思想出发,揭示陈独秀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五四”运动到今天已经六十年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它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和建党时期有过重大影响和功绩,以后又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过去对他已有不同的评价和看法,这本来也是正常的现象。可是,在林彪、“四人帮”大搞封建专制和现代迷信的年代,却成了一个“禁区”。一九七○年出版的《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以下简称《斗争史》),以伪造历史,挥舞大棒的卑劣手法,把胡乔木同志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关于在“五四”和建党时期的陈独秀的评价,诋毁攻击成为陈独秀“树碑立传”。到底对“五四”与建党时期的陈独秀应该怎样评价?这不只是对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正确总结我党初期历史经验和坚持历史唯物丰义原则的重大问题。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