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宪问篇》"高宗谅阴,三年不言"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对"谅阴"的解释,一是对"不言"的解释,一是对"三年之丧"的解释。从汉至于清代,"谅阴"之义存在两种主流的解释,一是指居丧之处,一是指信默。"不言"之义亦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指不言政事,一是指不说话。对于"三年之丧",则多无异议。相比较而言,《尚书大传》"高宗居丧时,三年不言政事"的说法显得更合情理,这与孔子的解说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贾庆军 《殷都学刊》2011,(3):136-141
在考察黄宗羲关于"天"的概念时,我们会发现他提到了两种"天"的概念:一是他认为"天"即"气",是万物的始源;一是他认为"天"即"理",是万物的主宰。这两种概念是不冲突的,毋宁说是互补的。无论是"气"之天还是"理"之天,终归是一天。"理"之天不过是"气"之天的一项重要功能的体现。而这就展示了东方哲学的独特逻辑,即部分与整体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要真正弄清什么是"后现代主义",首先必须弄清"现代"和"现代主义"这两个概念。"现代"首先是一种认知范式,它以"进步"为核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作为历史分期的"现代"只不过是这种认知范式的应用,因而学术界对其开端和终点都有不同的定位。"现代主义"是指以"审美现代性"对资产阶级"市侩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社会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是在作为一种认知范式的"现代",以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现代主义"丧失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后,在思想文化领域颠覆资本主义神话的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钱基博先生不仅是一位国学大师,也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实干家,其教育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人格"与"国性"为主题,以"仁"与"善群"为人的基本素质,以"国文"与"读经"为主要教育阵地,以"唤醒"和"感染"为主要方法,以"研究"和"教学"为终身事业。其教育思想对当今人文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外",顾名思义,会认为是母语之外所修习的第一外语。如"一外"是英语,"二外"往往就是俄语或法语。然而,我所要述说的却是另外的意思。这个"一外"是当年县教育局为培养外语教师而开办的第一届英语教师培训班的简称。"一外"的称谓,是因为之后县里又继续办了第二届、第三届英语教师培训班才有的。  相似文献   

6.
用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去预防腐败现象;借鉴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找准腐败;利用中医"辩证施治"的方法惩治腐败。针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从不同角度,不同阶段上,像中医诊治疾病一样,为反腐败斗争开出的一剂"良方"、"良药",清除和根治腐败这一社会"病痛"。  相似文献   

7.
杨晖 《兰州学刊》2011,(5):105-108,112
语言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思想。先秦时代的关键词"和"、"奇"、"神"正表现了中国传统变易观念的萌芽,"和"已经涉及到不同元素相互作用而生新物的思想,"奇"贯穿了变易的灵魂,"神"更表现了变化无常,不可预测的内涵。在先秦哲学中,"和"、"奇"、"神"正是中国传统变易观念的具体表征。  相似文献   

8.
李刚 《殷都学刊》2011,32(2):101-103
《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形天"一词历来解释纷纭,目前学界多从袁珂之说,将"天"解释为"人首"义。本文从古文字学角度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形天"应为"刑元"之误,训"天"为"首"于文献无证,亦是错误的。"元"字的古文字形体突出"人首"形,传世文献中"元"字用作"人首"义的例证又颇多,"天"、"元"二字隶楷阶段的字形非常相似,所以《山海经》中"形天"应是"刑元"之误,"天"与"元"应是形近讹误。  相似文献   

9.
谢芳 《船山学刊》2011,(3):34-37
"均天下"是王夫之对明末清初的土地制度和农民生计状况的一种价值理念诉求。而他提出的"自谋"论与"自均"说便是为实现此种理念诉求作出的一种工具理性选择,并造就了其与社会现实性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土地私有制度下,仅仅依靠所谓"劝农以均贫富之善术"的"定民制"为工具,来实现其"均天下"的理念诉求,实际上也只是王夫之仅凭理性构架社会经济秩序的一种奢望。却对后世留下颇多启迪。  相似文献   

10.
李小平 《云梦学刊》2010,31(4):135-137
在古汉语中,表示"吞咽食物、饮料"义,秦汉由"食"和"饭"等词承担。"食"和"饭"兼有名词和动词二种语法功能,先秦至汉魏六朝"食"的动词用法超过了名词,元代以后随着"吃"出现频率的增加,在通俗文献中"食"、"饭"主要用作名词。"吃"和"喫"是两个词,"吃"表"口吃"义,"喫"表"吞咽食物、饮料"义,魏晋出现混用,后归于一字。从晚唐五代起,"吃"在白话文中开始取代"食"和"饭"的这一用法。  相似文献   

11.
王向远 《江淮论坛》2013,(3):137-147
"意气"(いき)是从江户时代游廓(妓院)及"色道"中产生出来的、以身体审美为基础与原点、涉及生活与艺术各方面的一个重要概念,具体表现在德川时代的市井文学中,并由当时的《色道大镜》等"色道"著作加以初步提炼,到了现代又经美学家九鬼周造及其他日本学者加以研究阐发,从而成为继"幽玄"、"物哀"、"寂"之后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四大审美范畴之一。"色道"的实质就是"美道",产生于色道的"意气"其实质是"身体美学"。"意气"是男女交往中互相吸引和接近的"媚态"与自尊自重的"意气地"(傲气)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张力,是一种洞悉情爱本质,以纯爱为指向,不功利、不胶着,潇洒达观,反俗而又时尚的一种审美静观(谛观)。与"意气"相关的次级概念主要是"通"和"粹"。"通"是潇洒自如的男女交际行为,"粹"是纯粹无垢的心理修炼。将外在的"通"与内在的"粹"加以综合呈现,是"意气"之美的表征,有这种审美表征的人就是"通人"、"粹人"或"意气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的健康、快乐、幸福向来为党和政府所关注。仅就"老有所乐"而言,既有物质层面,更有精神层面,如何调整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真正达到"乐境",应从以下诸方面做起:一是"老有所乐"要有一颗平常心;二是"老有所乐"要有一颗进取心;三是"老有所乐"要为社会献爱心。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提出朱熹讲"性即理"而为"理学"与陆王讲"心即理"而为"心学"相互对立的观点,对朱子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然而事实上,民国时期一直有学者持与此不同的观点:既有学者把朱熹的"心与理一"诠释为"心即理",又有学者把朱熹的"性即理"与"心即理"调和起来,还有学者从"心学"的角度阐释朱熹的学术思想。这一状况反映出这一时期朱子学研究的进步与深入。  相似文献   

14.
由于和政权疏离关系形成的"旁观者心态",顾瑛把作诗当做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尤其表现在其"公开化"创作上——《草堂雅集》等。顾瑛还有"私人化"创作存世——《玉山璞稿》。由于是在不同时空下的创作,顾瑛对诗歌的理解及使用的表现方法都不同,也导致了诗歌在情感基调、审美风格上的不同。二者分别表现了其"旁观者心态"的不同侧面,一为"旷达"、"纵欲"、"颓废",一为"悲哀"、"愁苦"、"压抑"。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二者的差异性反映了顾瑛诗学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主义"是中国"五四时期"引入的一个概念。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被选择并不是简单的偶然,而是基于"五四"一代作家"审美拯救"的乌托邦冲动,它在中国的接受与衍生,正应合了中国现代文学拯救与启蒙的文化工程之需要。"中国现实主义"有别于普遍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作家"审美拯救"的一种必然形式。  相似文献   

16.
彭正梅 《江淮论坛》2013,(2):182-187,175
在儒家教育传统中,学包括学和习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学和习的无尽辩证。为了唤醒和支援学习者走向这种终身的不断超越的自我生成之道,儒家还设计了一种源于诗歌的兴发精神,一种审美性的唤醒,以作为学的援助,作为学的目的,即培养一颗同情性的心灵。把"教"置于中心的制度化学校教育,只有为学习者插上"学"与"兴"的双翼,把"教"、"学"和"兴"统一起来,才可能培育出我们孜孜以求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7.
2010年的夏天的确高温难耐,报刊的重要版面都刊登着高温预警、预防中暑等相关的报道。其中,有一篇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题为:"高温天为何会热死人"。这句话不只一种理解,关键在于"热死"之"死"具有多义性。"死"可以表示失去生命,也可以表示到了极点。  相似文献   

18.
黄玉顺 《阴山学刊》2011,(6):103-107
礼分为"礼仪"、"礼制"、"礼义"三个层次。礼义决定了礼制,礼制决定了礼仪。因此,所有的"礼制"及其外在的"礼仪"表现,其实都不是根本的,最根本的是"礼义"———正义原则。儒家的正义原则一个是正当性原则,一个是适宜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逍遥游"的实质是庄子对主体修养境界高度地提升与合理性论证,体现了"无无"境界的思想性质和从"有待"到"无待"的境界思维成果。王夫之研究"逍遥游"的理论成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批判庄子反对"有待"和以"无待"论证"逍遥游"境界的虚无思想性质和理论思维取向,揭示"无无"境界思想本质;(二)改造和吸收庄子提升境界高度并论证其合理性的理论思维成果。王夫之研究"逍遥游"的思想价值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他与庄子思想的同异及其思想根源;(二)他遵循的从"无无"到"有"境界线索并论证"有"境界的思想本质。  相似文献   

20.
刘海 《兰州学刊》2011,(3):189-192
现代的各类传播媒介中,铺天盖地地涌动着"美女潮"。从商品包装袋、广告牌到流行杂志、影视媒体,一个个青春、性感、妩媚、妖艳的"女性身体"构成了消费时代传媒中特有的"女性镜像"。然而,它却并没有体现出女性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而仅仅只是作为一个个"精致的瓷娃娃"被出售,即流行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性别消费"。这些妩媚、妖娆的"女性身体"成为购买者购买商品时,额外馈赠的一个特殊礼物,其背后所蕴含的逻辑就是:女性是一种可以被出售的"礼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